大明。
“他这个皇帝是吃干饭的吗!”
龙颜震怒!
额头青筋暴起,朱元璋怒目圆睁破口大骂!
“十七年!”
“在位十七年却不知天下民事!”
“你勤政?你勤个屁的政!”
“你的政勤哪去了?!狗肚子里吗!”
“还仁君圣主?”
朱元璋抓起茶杯往地上狠狠一掼!
“咱仁你马个头!”
马皇后看着暴怒的朱元璋,欲言又止。
说回来,自他上位对官员的种种限制,不就是怕底下官员欺瞒皇帝吗。
原本以为废了丞相就不会有元朝那种权臣欺瞒视听的事情发生。
没想到不但兜转回来,且越演越烈。
十七年……一个皇帝平均正常在位才多少年啊。
……
大宋·神宗时期
“欺上瞒下。”
赵顼脸色凝重。
这就是问题,皇帝一但废了耳目那就个瞎子,底下的人说什么是什么。
他觉得西厂那种东西也挺好的。
但现在又不敢用。
赵顼敲着桌面,皱眉沉思。
祖宗之法啊。
……
大唐。
“君臣不相得。”
李世民知道大明的问题在哪,但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你要治理国家就得用人,还必须得用读书人。
这件事根本破不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君臣有一个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让君臣在一辆车上,把权力用在利于民生的最大化。
“朕德薄,不如文帝远矣。”
李承干不愿听了。
“阿耶何必妄自菲薄?儿观之,也……也不差于……额……景帝……”
李承干说到一半磕磕巴巴的。
李世民看的好笑。
“你这不话不如不说,但你的心意阿耶明白。”
李世民摸了摸李承干的头。
望天叹气。
“汉文帝,以一己之力告诉天下,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君圣主。”
“所以不管汉武帝如何折腾,只要他认错,天下人就能原谅他。”
“因为他们记得文景之治的仁德。”
“所以不管王莽如何伪作圣人,光武帝振臂一呼,天下人奔走呼号。”
“因为汉文之辉笼盖四海。”
“所以不管汉朝其势颓废几何,也都有诸葛武侯这类人追寻汉文之时政通人和。”
“三代之远不可追之,唯有汉文可当尧舜。”
“君是臣,臣是君。”
“天下一念何分君臣呢?”
李世民眼神迷离。
他知道自己心中还有君臣之别,还想贪图享受。
“当尧舜,圣人也。”
“故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
大汉·武帝时期
“尧舜尧舜……”
刘彻嘟囔着。
“活该你被骗!”
“尧舜是那么好当的吗?”
正嘟囔着,刘彻突然斜身一趟,冲着虎头虎脑的小刘据道:
“你以后可别拿尧舜的表象当目标啊!不然朕还不如留病已然后去你呢。”
卫子夫刚泛上欣喜的表情为之一僵。
刘彻也不理会,只是戳着儿子呆呆的小脸蛋,语气复杂道:
“天涵万德,地载万物。”
“但众人只看到了白昼之灿,忽略黑夜之玄。”
“看到了地广盛物,忽略了能掩生死。”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你大父那样的人,那都不是千年出一个,是两千多年才出一个。”
“往前两千多年是虞舜,然后是你大父。”
“那都是神人、圣人、至人。”
刘彻看着小刘据,喃喃自语。
“凡人,比不了……”
他似乎明白了晚年自己为什么会认错了。
文景之治,天下称赞。
自己怎么不想在这之上更进一步呢?
文治走不到顶点,那就用武功!
但武功没走到头天下民生就崩盘了。
也许那时候的自己就害怕了吧?
他开始压制一切反对的声音,想装作天下太平。
然后天下越演越烈……
直到最后的尽头才打破迷雾。
他一开始是想超越大父与父亲,不是想毁灭掉他们的心血!
大父与父亲将六国之民融为大汉百姓。
自己不能让大汉重蹈秦朝覆辙!
所以,朕错了。
将一切宣告天下,错的只是朕,是朕毁了文景之治。
但大汉没错,大汉后面的皇帝也不会错了!
你们不要抛弃大汉。
罪者,唯朕一人。
刘彻看着天幕,恍惚之间明白了。
低头有时不是因为畏惧。
而是为了更伟大的延续。
……
天幕上。
一脸惆怅的皇帝将折子放到大臣手里。
“李东阳说天下已经民穷财尽。”
“朕记得你也说过这种话,可祖宗开国以来,征敛有常,怎么会到今天这种地步?”
白发苍苍的大臣打开折子看了一眼,合上颤声道:
“但是陛下,问题就在于并没有做到征敛有常。”
“广西每年取木材,广东每年取香药,都是数以万计的银子。”
“这类小事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朱佑樘看着殿门外发呆。
“可军队驻扎每月发口粮。出征还发出征补贴,为什么会穷呢?”
大臣将折子放回到案桌上,看着皇帝道:
“那些将领克扣军粮的比例超过一半,军队又怎会不穷呢?”
朱祐樘看着自殿门划过的飞燕,叹息一声:
“朕当皇帝已经很久了,竟不知道天下军穷民困。”
“我凭什么为人之主呀……”
……
【朱佑樘知晓了问题。】
【知道在位十七年的自己究竟被糊弄到什么程度了。】
【在他眼中,世界只是祖宗常法和正式规定构成的世界。】
【确实,若是一切都按照正式规定行事,军民都不该这么穷。】
【根据儒家的执政理念,皇帝自己都很节约,下面就不会有贪官。】
【问题在于,儒家理论大家嘴上都在说,实际上却未必照办。】
【而皇上对圣人不讲、书上不写的社会实际运行机制几乎全然不知。】
……
大汉·文帝时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刘恒悠然念着《德道经》里的句子。
转过来又念了一篇《礼运篇》里的文章。
“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刘启愣了一下。
“阿父,这话似乎其意相合啊?”
刘恒点点头,随即又摇头道:
“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过了就变得婆婆妈妈。”
“待人接物软弱至极……”
刘恒顿了一下。
“当然,像你那样举起棋盘当头一下也是不可取的。”
刘启脸一沉。
“阿父,说好不提的!”
刘恒摆摆手。
“都入史载了,你就别自欺欺人了,对了我说到哪了?”
刘启面无表情。
“软弱至极。”
刘恒十分自然的接过话头。
“这种行为,就是一种只在乎‘仁义’之名,而不深究仁义之体用的行为。”
“得其名,失其实。”
“我粗浅观之,这朱佑樘的一些功绩恐怕也是华而不实了。”
刘恒看着深以为然的刘启,压下了下一句话。
‘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及色也。’
……
【刘大夏和李东阳都被史书称为“贤臣”。】
【而贤臣的标准之一就是敢跟皇帝说实话。】
【这当然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治理国家不能说完实话就完了,关键还要抓落实。】
【而这一点,儒家的观点就是,皇帝做好表率,忠孝仁义礼智信,下面就必然是“世风日正”,父慈子孝官清将勇。】
【皇帝的旨意符合天道、顺应民心,官员当然会努力执行,天下必然大治。】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
【众所周知,谈到朱祐樘的治国功绩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要说他治理黄河的功劳。】
【这也是弘治年间最大规模的治理行动。】
【对于这个事,凡是写朱祐樘或者白昂、刘大夏这两个“治黄”负责人的历史文献,提到他们治理黄河这件事,没有一个不夸的。】
【但凡是有研究黄河治理的水利专业文献,提到这个事儿,没有一个不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