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东进上海

林哲提出的条件里头,钱的事好商量,但是战马这一条却是林哲非常需要的,过去的数个月里,林哲一直用各种手段收集马匹以作军用。

虽然说都是军用马匹,但是近代军队中的马匹也分好几个等级,最差的自然是役用马,也就是后勤用马,这些马匹要求相当不高,基本能拉着马车走就行了,甚至骡子都能用。

再过来就是普通军官的乘骑用马,要求算一般,能骑就行了,对马匹的身高以及体重没有太大的要求。

而正规骑兵所使用的马匹却是要求相当高,西方国家的骑兵战马一般都要求一米五上下,要求最高的胸甲骑兵需要战马身高达到一米五五到一米六之间,而普通的轻装枪骑兵、骠骑兵等则要求在一米五上下。

当然,这说的是西方近代骑兵对战马的要求,而这个数据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不可能实现,因为世人皆知中国用的是蒙古马,平均身高在一米二到一米三五之间,超过一米四的屈指可数。

说实话,这个身高数字对于近代骑兵而言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差了,同样一个近代骠骑兵,人家骑着身高一米五的高头大马,你骑着一米三的矮个子,这相互挥舞着军刀发起冲锋对砍的时候,谁占据优势,谁占据劣势已经一目了然。

受限于蒙古马的先天劣势,要想完全依赖蒙古马建立一支兵种完善的近代骑兵,其难度相当大。

如果想要真正的建立一支近代化合格骑兵,其实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引进西方战马,然后和蒙古马杂交,培育出适合远东地区使用的优良战马。

俄罗斯的顿河马、日`本的东洋马都是引来外来马匹然后配属搞出来的,而他们的近代骑兵就是建立在这些改良后的马种之上。

这改善战马的事还太遥远,也轮不到现在的林哲去费心,受限于国内战马的素质问题,余胜军对骑兵用马的要求是身高必须达到一米三。

这样的战马虽然对比西方的战马劣势很大,但是好歹可以勉强撑起余胜军骑兵的架子,让余胜军的骑兵挥舞着军刀进行冲锋。

但是别看这一米三的战马身高对比西方马匹矮了很多,但是要在江南地区找到数百匹身高一米三以上的蒙古马,其不是说非常大,而是基本不可能。

林哲搜罗了多月才找到几十匹,不过这一批战马随着泗安战役亲卫队的覆灭也是死伤过半,然后又从太平军手里缴获了一批,补充后使得合格的战马数量达到了七十多匹。

然而这对于刚建立的骑兵连来说依旧远远不足!

为了给骑兵凑足战马,林哲甚至亲自下令,把诸多军官们的马匹都挪用到了骑兵连,这些普通马匹虽然质量不咋地,但是好歹能先用着,至于那些军官们,只能是先委屈着换骑更次一等的马匹了。

然而这**匹短缺的情况也不能一直持续下去,林哲一直想着如何解决马匹问题!

而最有可能的办法就是从江南大营或者江北大营的清军手里头搞到马匹。

如今黄以典找上门来,说江苏巡抚许乃钊请求自己出兵上海,这不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吗,如果有许乃钊帮忙,自己从其他清军手里搞到一批战马应该问题不大。

他林哲也不贪心,只要能够搞到两百匹就足够了!

可惜这事黄以典也是有些为难,来之前许乃钊虽然给了他不小的权限,但这只限于银钱方敏,至于战马,说实话不管是许乃钊还是黄以典都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不过没有想到也没事,邀请林哲出兵上海是必须的,除非林哲狮子大开口,不然的话能满足就尽量满足。

还是那句话,反正给林哲的钱、马匹不是他许乃钊的,更不是他黄以典的,那些都是朝廷之物。

然而如果上海夺不会来,被革职的可是他许乃钊!

用朝廷的东西换取林哲对许乃钊个人的帮助,这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事。

所以黄以典只是沉思了片刻,然后就开口道:“战马一事虽然难了些,但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三百匹数量太多,恐怕短时间内很难筹齐。另外如果要凑集这一批战马,所需的银钱也不少!”

林哲听到黄以典松了口,脸上露出了喜色,银子虽然重要,但是战马更重要,如果许乃钊那边能够给他支援三百匹战马,那么拿的钱少一些也无妨。

双方这一番简单的谈话,很快就是达成了一个口头上的协议:

第一,江南大营将会分批拔给余胜军八万两银子的弹药、粮饷费,并承诺承担余胜军进入江苏后,一应粮草军需都由江苏方面供应。

第二,江南大营将会分批在月内调派战马三百匹给予余胜军,以帮余胜军建立骑队。

第三嘛,林哲将会亲自率军奔赴上海,驱除小刀会并保证在两个月内夺回上海县城,而江南大营也会酌情抽调兵力参与战事。

这一系列协议里头,基本上江苏方面是包揽了余胜军进入江苏作战后的所有军需供应,嗯,除了弹药,人家余胜军又不是免费劳力,你请人家过去打仗,不仅仅要给钱,伙食你也得包啊,黄以典还代表许乃钊承诺,余胜军进入江苏后会劝说江苏士绅给予余胜军的最大支持。

至于说江南大营派遣兵力支援余胜军作战,说实话林哲对此不报期望,不是说他认为清军不会派兵来,而是他认为清军排兵来也不管用,说不准还碍手碍脚呢。

这个协议只是林哲和许乃钊之间的一个口头上的协议,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正式文件之类的,双方约定后就是迅速施行。

许乃钊兴许是害怕上海那边的小刀会继续做大,所以很快就是派人昼夜疾驰赶到,并送来了四万两的首批军费,至于后续的四万两将会等余胜军进入江苏后再分批拔给。

至于那一批战马,许乃钊那边还需要一定时间,约定在半个月后余胜军可以直接到苏州一带接受首批一百多匹战马,后续的战马也会持续送到。

既然拿了钱,林哲也不好拖延,毕竟这一次算是拿钱办事,许乃钊既然把钱已经送过来了,自己自然也不好拖延什么。

再者,其实他就算不和许乃钊做什么交易,基于包围浙北战略安全的考虑,他还是要进军上海的。

所以八月十五,已经拿了钱,充好充分准备的林哲率军北上!

这一次北上,林哲并没有把余胜军的全部兵力都带走,他只带了第一步兵团全部、第二步兵团三个连、装备六门十二磅火炮的第二炮兵连、装备五门六磅炮的第三炮兵连、重建的辎重团三个连,尚未满编的骑兵连一百五十骑。

总兵力约一千四百人,算得上是包含了目前余胜军的绝大部分精华部队。

而留在湖州的还有第二步兵团三个连、刚成军半月不到,尚处于初期训练中的第三步兵团、装备五门劈山炮的第一炮兵连。

第一炮兵连近期目前装备了两门八百斤劈山炮、三门五百斤劈山炮,但是该炮兵连的大量炮兵和军官都被抽调到了第三炮兵连,目前来说,该炮兵连战力比较低。

此外还有同样正处于训练当中的一个辎重连,未满编的骑兵一小队十余骑。

这些留守湖州的余胜军总数约千人,都算得上是新部队,还需要大量时间的训练,就算带着去上海也没有什么作用。

出兵上海的部队再加上留守湖州的部队,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余胜军已经扩充到了三个步兵团、三个炮兵连、一个骑兵连、一个辎重团,目前不满编的情况下约两千四百人。

但是目前余胜军还处于扩充当中,一部分部队还没有满编,如果全部编制都满编的话,余胜军的总兵力将会达到两千七百人,拥有步`枪两千余支,大小火炮十八门,乘骑战马两百五十匹,役用骡马三百余匹的规模。

为了维持这个规模的军队,仅仅是人员薪饷以及骡马嚼用每月就得大约两万两银子,打仗开支还不算呢。

其实许乃钊给林哲的首批四万两银子军费,其实也就刚好够余胜军维持个把月作战所需而已。

当林哲率军离开湖州的时候,湖州城也发生了挺搞笑的事,城内一大群官绅极为担心林哲走了后太平军打过来。

曲胜潮更是拉下脸皮到林哲面前诉苦,说什么湖州防务吃紧,还请林哲怜惜湖州百姓,在湖州留下多一diǎn的部队。

这种情况和林哲刚到湖州之初,城内官绅对林哲极为排斥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对于湖州百姓,尤其是那些士绅的死活,林哲自然是不关心的,不过湖州乃是浙北的西北门户,林哲自然不可能弃之不管。

他留下的那些千把人虽然都是新兵居多,兵力也不算多,如果遇上太平军来攻的话,出城野战自然是不行的,但是据坚城而守,只是躲在城墙后开枪开炮的话,估计太平军就算来个五六千人也很难打得下来。

而以太平军目前的动向来看,再一次在湖州以北地区集结超过五六千人主力的可能性非常小。

毕竟清军的江南大营里的清军虽然战斗力不咋地,但是好歹也能牵制大量的太平军主力,太平军要抽调兵力从皖南进攻浙北,难度相当大。

留下一千新兵防守湖州后,林哲率领主力一千四百多人直奔上海而去。

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第165章 石达开的艰难抉择第268章 冬季战略调整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66章 许乃钊之邀第288章 崩溃和反冲锋第706章 凌晨海战第308章 胜了吗?第158章 王吕云遇敌第544章 女蜗号战沉第642章 重设经济大臣第682章 储君人选第48章 厘金初显第241章 战略之争第591章 元宵国宴第185章 扬州城破第710章 南海大捷第623章 后装野战炮第64章 该走还是留第708章 巨舰对决(一)第252章 抢一抢压压惊第91章 攻城第617章 出巡第84章 水师初成第98章 都是疯子第671章 石油和南洋第367章 战略调动第63章 神经病和伟人第74章 上任设衙第81章 林德1854步枪第299章 重炮之间的较量(一)第225章 攻克宿迁第605章 三国之势第213章 两军联合第150章 劝进表第391章 进城第441章 铁甲舰第17章 长兴初战第287章 联军总攻第660章 确立金本位第492章 中萨鹿儿岛条约第69章 江海关第169章 定都大典第434章 教育发展计划第652章 120毫米重炮第407章 功高震主第556章 全球海军的变革第202章 宫斗初现第20章 伤亡悬殊第532章 出兵香港第86章 企业式政府第61章 爆破攻城第94章 狂傲第176章 银行和货币第174章 生丝和税收第41章 三冲敌阵第383章 我还会再回来的第269章 死城安庆第548章 新一代战舰第161章 镇江战役第559章 句容马第575章 交通和工业第364章 视察帝国大学第530章 火奴鲁鲁海战第163章 镇江兵变第377章 都兴阿的担忧第262章 李鸿章南行记第587章 嫦娥号装甲巡洋舰第391章 进城第143章 举旗造反第677章 中俄南京条约第464章 后宫版八国联军第279章 洋人出兵第629章 当涂之发展第255章 近代骑兵的对决第305章 联军总攻第685章 册立太子(二)第11章 山阴陈家第292章 大战前的影响第621章 普法战争第10章 出征第456章 立嫡立贤第199章 教育改革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292章 大战前的影响第466章 海河工业区第259章 把李鸿章带回来第3章 比烂的战争第108章 主动出击第412章 英俄威胁第99章 撤军和追击第581章 中宁密约第367章 战略调动第559章 句容马第585章 掌控太平洋第321章 风云再起第117章 他不敢开枪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惊第14章 自筹军费第157章 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