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天命之说

第645章 天命之说

秦始皇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浩大的车队,自西边而来,直入薛郡邹县。

“君侯,我听闻峄(yì)山乃齐地名山,素来被入秦的儒生所称颂,号称邹鲁奇观,现在一看,也不过如此嘛。和我关中险峻雄山相比,真如一处低矮山坡,真是让人失望。”

当队伍在邹县附近扎下营寨,赵佗出门眺望北边的峄山时,身侧传来另一人的感叹声。

赵佗回头看向说话之人,正是秦庄襄王之子,当今皇帝的弟弟,子婴。

可能是赵佗曾率军南征北战,遍走六国之地,对于天下山川河流颇有见识的缘故。

子婴这位随皇帝出行的宗室长者,常来和赵佗交谈,每每聊完,都感觉收获颇丰,一来二去,两人之间就有了一些交往。

赵佗对于子婴这位历史上的“秦三世”,也颇有好感,并未拒之千里。

相比于诸位皇子,在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秦国,子婴是没有多少继承权的。

这也是历史上秦二世杀戮兄弟姐妹,并冤杀蒙氏兄弟时,子婴敢站出来进行劝谏的缘故,一来他是长者,二来无关皇位之争。

故而赵佗与子婴进行交往,并不用怕犯什么忌讳。

此刻,面对子婴的感叹。

赵佗笑道:“公子看惯了大秦险峻之山,如今又来看这齐地山峦,自然是感觉无趣的紧。要知道孟子所言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实则不过是齐鲁之人坐于井中观天,不知天下之大,雄奇之山是何壮丽之景。就连那泰山,号称与天相齐,实则还没咱们关中的华山高呢,更别说是这小小的峄山了。”

子婴皱眉道:“泰山号称与天相齐,竟然还没华山高?若是如此,怎么历代圣王要在泰山封禅。”

赵佗微笑而不语,只言泰山虽然比不过关中群山,但在东边齐鲁之地,也算鹤立鸡群,可能是这个原因。

实则赵佗在敲定封禅之事后就研究了一下,估摸着古代圣王封禅之事真假难辨,大概率还是齐鲁儒生层层累加,于这一两百年鼓捣出来的东西。

毕竟孔子一生都没言过“封禅”二字,其著作和周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对于封禅之事更是毫无记载。最早的出处也就是稷下学宫假托管仲之名出版的《管子》,大肆吹嘘此乃圣王之事的也都是齐鲁儒生,所以其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

不过赵佗自己一个门外汉,去御史府里查查典籍都能怀疑的事情,秦始皇自己会不清楚吗?

他手下那些博学之士,难道就没有一个怀疑的吗?

或许始皇帝根本不在乎真假。

不管真也好假也好,在儒生们上百年的努力下,封禅已经和圣王之事彻底画上了等号,为世人所接受。

始皇帝借助封禅,在向上天夸耀自己的功绩的时候,同时也是在昭告天下:自己这个皇帝是受命之主,有天地神明保佑,大秦帝国千秋万代是上天所注定的!

“这是一种政治宣传和思想战术啊。”

“这年头,人最信天命这种东西,皇帝行封禅之礼,代表他得到上天认可,只要借此进行宣传,至少能迷住大部分贵族和黔首。所以他才会来搞什么封禅大礼,就连之前在洛阳祭祀三代圣君也是一个意思。”

“始皇帝这样做,就是为了反复的向天下黔首灌输天命观念,改造六国士人的天命观。不停的给六国之人洗脑,秦灭六国,乃是受天命之举,你们天生就该被秦国统治,你们天生就该是皇帝统治下的黔首,你们若敢反抗秦的统治,那就是逆天而行!”

自从皇帝在洛阳祭祀后,来泰山的一路上,赵佗已是有些回过味来,觉得秦始皇执意封禅,可能不仅仅是他自身权势欲望的膨胀,不仅是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夸耀自己的功绩。

始皇帝是在借此神化、圣化自己的统治。

这位千古一帝并没有许多人想的那么肤浅,为了一个炫耀之功,便大老远的从关中跑到泰山来,因为封禅确实是一种稳定帝国,安稳诸侯故地的手段,至少在思想层面上能起到一定作用。

接下来发生在峄山上的事情,印证了赵佗的推测。

始皇帝带着自己的爱子胡亥,弟弟子婴,武功侯赵佗,以及左右丞相、奉常、廷尉、治粟内史等公卿重臣,以及周青臣、淳于越等齐鲁儒生,一起攀登峄山。

好在峄山只有五百米高,其山道又被薛郡郡守清理过一遍,这趟爬山之旅并不算难。

待到登上峄山之巅,始皇帝便在此处祭祀峄山之灵,之后又让廷尉李斯起笔,在这峄山竖立下东巡的第一块刻石。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赵佗默念刻石之语,顿时了然于心,皇帝的心果然和他猜的差不多。

秦军打六国,那叫:讨伐乱逆,灭六暴强。

打完之后的成果就是:兵不复起。

然后便是天下之民享受统一天下的利好: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这刻石的内容,正是在宣传秦国统一天下的正当性,妥妥的洗脑手段。

“如果让各地学室师者、郡县法吏对当地黔首进行长期的宣传,只要等到这批六国遗民死去,两三代人之后,那么新生的黔首,对于六国就只会剩下暴乱之国的印象,而始皇帝则是终结乱世的天命之主,这一代一代洗脑下去,如果日后再来一场焚书之事,那还真就掌握了一切话语权。”

赵佗暗自感叹这些统治者的手段。

始皇帝祭祀峄山之灵完毕,在让李斯和众工匠刻石立碑的时候,他自己走到山顶边缘,眺望远方平野辽阔,感觉心胸开阔。

有山风吹过,卷动他衣衫舞动,这样的场面,让皇帝心有所感。

始皇帝回头,望向跟在身后的众人,平静询问。

“我大秦并一宇内,兼吞四海,成就今日之伟业。尔等可知主要靠的是什么?”

“胡亥,你先来说说。”

始皇帝的目光望向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幼子胡亥。

先问胡亥,就是避免他跟着其他公卿学,始皇帝想听听自己儿子的看法。

赵佗也跟着望了过去,目中闪过好奇,他和这位“秦二世”尚没有多少接触,如今刚好看看对方的行为如何。

胡亥年纪虽小,但机灵活泼,面对父皇问话,眼珠子一转,已经是有了答案。

他嘻嘻一笑,说道:“我大秦之所以能并吞天下,灭六暴强,那自然是靠了父皇的神武英明,在父皇的领导下,我大秦战士英勇奋战,这才统一了天下。若无父皇,就没有今日的大秦!父皇就是一切的原因!”

马屁精!

赵佗心里嘀咕了一句。

怪不得这胡亥最受秦始皇宠爱,这次东巡,诸位年长的公子一个没带,只让年岁最小的胡亥跟随,瞧瞧人家这说话的技术。

若是换成扶苏来,怕又是一番长篇大论,根本讨不了皇帝开心。

果然,始皇帝哈哈笑起来,边笑边摇头,说道:“你这小子啊,就会逗朕开心,大秦能够统一天下,岂只是朕一人的原因。”

说着,始皇帝转头看向旁边沉默的子婴。

这一次随从的嬴姓宗室,除了胡亥外,也就子婴一人,自然引人注目。

“子婴,你以为如何?”

赵佗忙抬头望去。

秦一世问完了“秦二世”,又向“秦三世”问话。

这般三世同堂的场面,那可真是极为少见。

子婴微一沉吟,回道:“回陛下,我大秦统一天下,陛下自是首功。之后便当是历代秦国先君的努力,自孝公变法图强,之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先王,奋勇争先,使我秦国越发强大,这才奠定统一天下之基。”

子婴的回答中规中矩,确实符合他的年龄和身份。

始皇帝也点头道:“然也,朕乃奋六世之余烈,方以强盛之大秦碾压六国,若无六代先君发奋,亦无朕今日之伟业。”

周围众人点头称赞,秦国能统一天下,和连续出了六代明君绝对大有关系。

如果这六人里,哪怕只出了一个败家子,也没有今日的大秦天下。

问话儿子和弟弟后,始皇帝的目光又看向了站在子婴旁边的自家女婿。

“武功侯以为呢?”

始皇帝饱含期待的开口。

胡亥和子婴的话让他认可,但他觉得还不够,他希冀赵佗的回答。

周围重臣听到这话,全都精神一振。

胡亥好奇的看着自己这个姐夫。

廷尉李斯也眯着眼望过来。

周青臣和淳于越等儒生注目相视。

面对无数道目光的注视。

赵佗面色平静,向皇帝行了一礼,便抬头与他对视。

“禀陛下,臣认为我大秦能统一天下,只有一个原因。”

“天命!”

这一刻,始皇帝的眼中爆发出光彩。

果然,赵佗能理解他!

赵佗沉声道:“昔日周室内乱,先君襄公得宗周之地而立国,乃是天命。后文公出猎,获黑龙象水德之兆,是天命。穆公称霸西戎,辟地千里,是天命。自孝公变法,至于庄襄王连出六代明君,亦是天命!”

“是天命让我大秦一统天下,是天命让陛下成为天下之主!”

“一切,都是天命!”

在赵佗的声音中,众人悚然一惊,纷纷在心头暗骂马屁精。

就连廷尉李斯也是磨着牙齿,这赵佗把他想说的话全给抢了。

好在始皇帝在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就没有继续问下去。

他的嘴角微微上翘,他没看错人,赵佗应该是知晓了他真正的心思。

知道他来到这东方封禅泰山,和祭祀各地山川的真正目的了。

始皇帝,除了封禅以夸耀功绩外,更是要向天下昭告大秦的天命,获得合法合理的统治宣称,这是对帝国统治大有好处的事情。

如果你说是靠着大秦历代先王努力拼搏打下的江山,六国士人和黔首除了愤恨之外,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宣传天命,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博士仆射周青臣反应极快,立刻拱手道:“大秦天命所归,陛下奉天命并吞四海,成就万世之伟业,正当封泰山,禅梁甫,告命于天。还请陛下移步泰山,行封禅之举!”

看到周青臣趁机站出来拍马屁,李斯笑了笑,眼中却已经满是冷光。

始皇帝则是在周青臣的声音中,再次感觉到自己的伟大,以及天命所归。

他看了周青臣一眼,又望向赵佗,笑着点了点头。

“朕当移驾泰山,于六月六日,行封禅大礼,以昭告我大秦天命,并以功绩告命于天!”

始皇帝转身望向悬崖外,只见满目平原辽阔,一望无际,顿觉胸中满怀慷慨豪壮之气。

这,就是朕打下的天下。

而朕就是天命之主。

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赵佗默默看着这一幕。

“天命啊……”

子婴的身份,大概有五六种,其中较主流的有两种。一个是《秦始皇本纪》里“二世之兄子”,另一个是《李斯列传》里的“始皇弟”。

前者最为流行,从东汉到近现代多采用此说,甚至还有说是扶苏之子的,不过从逻辑、年龄上各方面来讲都不太符合,现在较多的采用“始皇弟”一说,参考相关论文《秦亡王子婴辨疑》、《秦王子婴非二世兄子辨》、《再探秦王子婴身世之谜》。

至于网络流行的成𫊸之子说,是马非百先生将“始皇弟子婴”断句为“始皇弟子,婴”,说他是始皇弟弟的儿子,叫做婴。

然后李开元先生秉承此说,并进一步联系到成𫊸身上。持此说的暂时只看到李开元先生一人,乃一家之言,此处不取。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本章完)

第318章 兵临睢水第681章 后怕第49章 斩将第46章 北上第826章 反击第606章 北伐落幕第281章 章邯之名第827章 回都第317章 重走丰沛第688章 胯下第270章 惊闻大胜第11章 此乃肉也第491章 公子胡亥第4章 荆轲第597章 单于乞降第212章 独立曲第240章 淮阳反第601章 守火待狼第418章 赵佗已死第270章 惊闻大胜第337章 越之丑女第574章 叛秦者死第196章 骄心第200章 左庶长第323章 焚舟破釜第129章 范雎第116章 围宅第164章 秦寇第200章 左庶长第608章 冒顿尽孝第269章 赵佗迷踪第571章 全取河南第432章 示弱激军第112章 定策第119章 赵中郎第188章 大溃第125章 剑履上殿第156章 城下之战第86章 教导第691章 炼气第248章 路线问题第535章 乌氏倮第242章 以假代真第358章 羌瘣类陀第422章 以强凌弱第674章 囚禁项籍第609章 烧火将军第435章 不留活口第571章 全取河南第663章 赵佗真意第99章 忠信之士第239章 公子启第562章 战局已定第603章 双王战殁第25章 问对第744章 文脉第747章 攻策第423章 代王北走第125章 剑履上殿第118章 救世之法第811章 口音第419章 代军尽殁第582章 巧舌如簧第503章 臣有一策第165章 民心第722章 征越第377章 无约立约第288章 阳夏第343章 灭楚者佗第828章 帝迎第835章 二世第483章 秦始皇帝第60章 乡邑第751章 穿云箭第629章 朝有奸佞第346章 计毁赵佗第362章 楚军夜奔第530章 火烧西南第752章 项不更第563章 贵女抉择第54章 升爵第420章 张良觉醒第304章 田大司马第52章 分功第822章 余孽第451章 城濮旧地第543章 兵力对比第504章 黑龙币第625章 昭王先例第499章 尚公主第197章 换将第443章 秦军云集第794章 征西第790章 睡觉第796章 志向第379章 越王降第529章 骑兵至宝第168章 五大夫第262章 冲阵夺旗第74章 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