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胡亥之亲

第646章 胡亥之亲

“姊丈,我听说临淄的人口比咸阳还多,是天下第一大城?”

“姊丈,据说泰山和天齐高,所以这里才叫齐地,我们是不是站在泰山上,就能摸到天了?”

“姊丈……”

秦始皇在峄山祭祀后,队伍前往泰山的途中,胡亥这个小屁孩的声音不停在赵佗耳边响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皇帝峄山问答,赵佗用天命之说装了一波的缘故。

总之,他吸引了胡亥的注意。

从山上下来后,胡亥就缠上了赵佗,不仅一路跟着他问东问西,到了后面,甚至还挤到了赵佗的车子里,在他耳边喋喋不休。

始皇帝似乎也乐见于自己宠爱的小儿子去和赵佗亲近,对此满面笑容,并无阻止之意。

胡亥今年十二岁,换到后世也就小学六年级的年龄,处于最调皮的阶段,且精力极其旺盛,让赵佗这一路苦不堪言。

最主要的是,胡亥这小东西不以爵位称呼赵佗,而是一口一个姊丈,表现的对赵佗很亲近,而其口中一个接一个似乎永远也没有尽头的问题,又让赵佗恨得牙痒痒。

这让赵佗感觉和带娃比起来,在战场上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厮杀,那可真是天堂了。

“要是嫚嫚在这里就好了,上去就是一巴掌,打的这小东西嗷嗷直叫。”

赵佗脑袋里脑补了一番,看着胡亥的眼神还是有些警惕的。

相比于性格敦厚的子婴,胡亥这位“秦二世”的大名让赵佗如雷贯耳,哪怕现在的胡亥还只是个小孩子,但防备之心总是不可缺少的。

在略微适应了胡亥的骚扰后,赵佗逐渐用语言找回了主动权,几个稀奇古怪的故事下去,就将这小屁孩给忽悠的眼睛大睁,开始被赵佗牵着鼻子走。

“我听说你随中车府令学习,不知平日学了哪些东西?”

赵佗发起试探。

胡亥撇了撇嘴,说道:“就学些秦律,以及商君之法,不过那些东西没啥意思,枯燥的很,好在老师对我不严,背上两条律令就能玩,还算好。”

“不过都没有听姊丈讲故事的好玩,怪不得兄长们都说姊丈凭着一张嘴巴,一条舌头就把阿姊从宫里拐走了,原来真不是假的。要是父皇让姊丈给我当老师就好了,那就能每天都听些好玩的东西。”胡亥瞪大着眼睛,盯着赵佗。

赵佗眼皮一跳。

给胡亥当老师?

这倒是一个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说到这里,他倒是好奇为什么胡亥转头来还是成了赵高的弟子,便询问其中缘故。

当得知始皇帝原本想让蒙毅来教胡亥,但胡亥却嫌弃蒙毅古板刚正,自己请求当赵高的弟子后,赵佗不由暗叹命运的奇妙。

既然说到这里,赵佗便趁机又打探了一些事情,胡亥虽然聪慧,但毕竟年幼,经验缺乏,一会儿就被赵佗套出了一个重要信息。

“老师说姊丈是大秦柱石,又是当今朝堂一等一的良臣,让我多与姊丈亲近,能学到许多东西。”

等到赵佗打发走了胡亥,回味着这句话语,眉头微微挑起。

胡亥来亲近自己,竟然是赵高的主意。

“赵兄啊赵兄,你这又是在做什么?”

……

“陛下,济北郡守正在外面等候。”

中车府令赵高走进屋中,小声的禀告。

现在是六月初二,济北郡的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所在,始皇帝正坐在行宫中,批阅着眼前的文书。

听到赵高的禀报,始皇帝头也没抬的说道:“让他进来吧。”

始皇帝是个凡事都要一把抓的统治者,哪怕是东巡在外,每日也要给自己定下批阅文书的份额。好在赵佗发明了纸张,并在行政系统中普及开,使得文书的运送十分方便,让他受益不少。

感受着手指在纸张上摩挲的触感。

始皇帝不由赞叹道:“武功侯这两年弄出来的百工之物真不错,光是这纸张,便可称作国之重器。这次东巡回去,或许该让他再当当少府,说不定还能给朕弄出更多的惊喜呢。”

屋中,刚才抱着文书进来后就侍候在旁等待皇帝吩咐的尚书仆射李由,听到这话,身子微微颤了一下。

他默默低下脑袋。

赵佗,不仅是打仗比他厉害。

而且还会造出拥有着各种效用的百工之物。

他李由拿什么和赵佗比?

“或许,只有我对陛下的忠心,不比他赵佗差。”

李由抬头,悄悄瞥了眼批阅文书的皇帝,眼中闪过一抹毅然。

忠心!

这已经是他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了。

这时,济北郡守在赵高的带领下走进来,他是来向皇帝汇报自己工作的。

始皇帝这一次封禅所要前往的泰山和梁甫山,一在博阳城以北,一在博阳城以南,都归济北郡管辖,故而这济北郡守在收到皇帝即将前来封禅的命令时,便战战兢兢的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

“臣在收到陛下命令后,便立刻兴发徭役,征召黔首及刑徒、隶臣共万人,在泰山南北,和梁甫山整饬道路,经过数月劳作,如今两山道路已经通畅,可供陛下随时登山行封禅之礼。”

“善。”

始皇帝颔首。

不过济北郡守的下一句话让他脸色又阴沉起来。

“臣来此之前,曾向奉常询问陛下封禅时需要用到哪些东西,臣好进行准备,免得届时仓促有失。然奉常言陛下尚未决定所用的礼节,他不敢多言。臣只能昧死以禀陛下,好提前准备。”

济北郡守的话没有问题,他是泰山所在郡县的长官,皇帝封禅要用到的一切东西自然都要他来提供,提前进行询问也是怕到时候找不到,那他可是要担责的。

始皇帝并没有责怪这位郡守,他之所以生气是另有原因。

“这群儒生,口口声声推崇封禅之事,朕让他们议定封禅所用的礼节,却是从咸阳到了这泰山脚下,还没定下来。”

始皇帝对赵高说道:“召集众公卿,以及诸儒生议事,给朕将封禅的礼仪立刻定下来。”

“唯。”

赵高立刻领命出去,在这东巡的路上,他这个中车府令除了驾车之外,还兼管了传令之类的职责,也算是得到了重用。

随着皇帝的诏令下达,在下午时分,所有跟随的公卿重臣,以及朝中和从齐鲁之地赶来的儒生尽数聚集于此。

赵佗虽然不管礼仪之事,但因为身份的缘故也在参与之列。

他早就听说过那些儒生为了封禅用什么礼仪的事情,各个派系从咸阳争到了齐地,每个步骤都要争上几遍,相互之间各种对喷掐架,毫不退让。

导致现在都到了泰山脚下,皇帝过两天就要封禅了,他们居然连方案都没拿出来。

相比于之前议帝号时还有典籍可依,最终一起认可泰皇之称,如今的封禅在书上却是除了一个名号之外,什么具体的记载都没有。

各种礼节都得现编,不编你就拿不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孔氏之儒编了一套,颜氏之儒编了一套,孟氏之儒也编了一套,剩下的各个儒家派系也都绞尽脑汁的想出属于自己派系的封禅之礼,还都说自己编出来的礼节才叫正宗,各种据理力争,吵得不可开交。

“就这样的做事方式,怎么扛得起大梁啊。”

赵佗看着那些接到诏令,一边走进屋中,一边还在相互怒目而视的儒生,不由暗叹起来。

现在的儒门和后世的儒教差别太大了,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光看眼前的人,大多是些纸上谈兵的货色,没有真正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朝堂斗争的经验,这也是他们之前被赵佗和李斯轻易就打压的缘故。

大概还得经历“焚书”之类的磨难后,儒生们才会醒悟,一步步变成后世的模样。

屋中站在前列的廷尉李斯,见到那些儒生鱼贯而入,从他们的模样来看。

李斯就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本章完)

第334章 欲效田单第9章 你跟我来第514章 纸的缺陷第685章 海东第517章 印刷配纸第6章 驾车第533章 上将军第508章 赵佗铸币第339章 大司命第28章 落户第337章 越之丑女第344章 勿吃独食第590章 连环套路第281章 章邯之名第356章 东阳陈生第586章 月渡大河第767章 覆巢第71章 不更第370章 伪王何在第119章 赵中郎第594章 匈奴勇士第481章 六王伏辜第462章 赵佗要我第417章 刺杀赵佗第807章 抽薪第473章 齐亡第633章 鸟尽弓藏第408章 修改秦律第363章 韩信倾慕第238章 仓皇之犬第272章 李斯之怨第630章 主动提议第298章 李由练兵第795章 二代第579章 千里镜第409章 李斯善意第182章 宽宏第706章 兵力第176章 菑县第769章 一秦敌十越第248章 路线问题第842章 托孤第831章 心病第442章 齐有精锐第461章 甄城绝境第725章 工农第127章 范义第53章 燕策第248章 路线问题第583章 秦匈交易第144章 各怀心思第17章 高佗第183章 魏咎第163章 军令第655章 急不可耐第455章 技击之士第380章 见熊启第342章 山鬼狐鸣第416章 族弟赵说第554章 骑兵对决第569章 灭匈奇谋第295章 坚壁自守第507章 公输御女第222章 南向第748章 越人第490章 改变皇帝第334章 欲效田单第178章 戴氏第54章 升爵第547章 猎手猎物第301章 上将军爱我第305章 久仰大名第138章 郦氏兄弟第595章 狼王抉择第260章 背水为阵第754章 定闽第618章 捷报频传第556章 影响世界第217章 淮阳第599章 蒺藜陷马第375章 越王无友第71章 不更第469章 齐宫交锋第60章 乡邑第511章 书同文字第348章 项燕熊启第302章 齐楚兵势第538章 月氏使者第666章 鼎于何处第111章 辞相第176章 菑县第542章 三星璀璨第31章 少女第312章 十万齐军第26章 赐爵第694章 李氏第345章 不谷欲降第332章 另立新王第506章 床榻事发第731章 将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