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很干净,它的夜晚静谧而清爽。很快就到了313浴场,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典型的滨海小城的海滨。涛声阵阵,海风习习,沙滩旁的大排档灯火辉煌,很多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一大家子一大家子地在这里品尝着海鲜,喝着啤酒。我在这里也吃了一顿皮皮虾和酱爆八爪鱼。虽然价格比别的地方贵一些,但也只花了一百多。
吃饱了喝足了,我来到海边。此时,很多游客让在海里泡着,而我在海边走来走去。虽然是夜晚了,但我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海湾,因为两边都是黑黢黢的山。
远处传来动感十足的音乐,我顺着音乐的指引走去。发现一群黑色皮肤的外国朋友正在尽情地high。这一瞬间,让我仿佛置身于异域的海滨。
我此行主要目的地是兴城海滨,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就赶紧打车前往这里。一路上,我看到了小城的巨大变化。的士沿着海边的公路行驶着,两旁现代化的高档小区、广场和体育场馆,让人耳目一新。而连绵十几公里的金色沙滩,更让人感受到这个号称第二北戴河的海滨小城的巨大魅力。
很快,我就来到了兴海湾,也就是兴城的第一浴场。在菊花女的雕像前拍了张照片,又在“三礁揽胜”转了一圈,我就有意无意地开始了寻觅之旅,试图找回十八年前的那一幕一幕……
当时是我所在的报社组织的一次旅游。几乎是深夜了,我们才入住海边的一个酒店。第二天醒来,跟我同住一屋的老杨撩开窗帘,对我说:“这里能看到海!”我急忙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穿过窗前的枝桠,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安静的小海湾。我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不同的是,可以顺着静静闪耀的涟漪,极目至海天一线。
虽然我的家乡就在渤海边上的天津,但这却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眼前的一切与我想象中的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大相径庭。不过,它让我感受到一份安逸和祥和。
由于对酒店的设施不太满意,当天晚上我们换了酒店。这座酒店其实是建在海边山坡上的一个招待所。我还清楚地记得,有诗人情节的文静坐在海边礁石上静听大海呼唤的背影。还有我听着《烈火战车》主题曲,遥望大海,热泪盈眶的往事。而报社的哲学家老杨总是围着他心目中的朵尔西内亚转来转去。
那时的兴城海滨,虽然没有什么游客,但绝对能让人感受到一座海边小城的魅力所在。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笔架山。笔架山位于海中,有一条小道与海边相连。涨潮时小道会被淹没,落潮后小道就会露出来。登笔架山前,导游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双拖鞋,然后千叮咛万嘱咐:返回时正值涨潮,被淹没的小道上多贝壳和硬石,需要穿着拖鞋才能回来。
大家都记住了导游的话,而偏偏是我不知道把鞋放到哪里去了。
游览完笔架山后,大家都穿着拖鞋从被海水淹没的小道上走回了海岸。而我赤着脚试图从小道上走过,但没走几步就被划出了口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岸的同事们都很焦急,几乎组织了营救小组。这时,报社的会计大芳趟着几乎要到膝盖的海水给我送来一双拖鞋。
穿上拖鞋,我和她一起走到了对岸。大家目睹此情景,几乎欢呼起来。这一切也被报社的副主编,也就是“王储”,看在了眼里。
当天晚上就要坐火车回天津了。傍晚,大家在酒店里聚餐,王储做了开篇语。让我想不到的是,他说着说着,就说到我跟大芳这里。我记得,他当时好像让我们回去之后多联系。几乎就在瞬间,其他同事领会了他的意思,我和大芳被要求挨桌地敬酒。就这样,晚宴几乎成了我和大芳的订婚仪式。我措手不及,当时还很老实的我只能随波逐流。这件事就发生在一位男同事要为大芳跳楼殉情后不久。
我酒量本来就非常差,白酒最多二两,啤酒不能超过半瓶。当时我不停地敬酒干杯,不胜酒力的我喝多了,迷迷糊糊地被同事们带到了火车站。
在站台上呆了一小会儿,我略微清醒了。这时,在晚宴上一直冷眼观瞧的小沈走到我身边,眼神复杂地对我说道:“知道人家朵尔西内亚说你什么吗?”请原谅,这个形容词我真的回忆不起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沈那时是我的铁粉!
此事后来不了了之,王储的心意很好,但无奈我跟大芳并不是有情人。
在海边转来转去,我试图找到那个建在山坡上的招待所,那道用石头砌成的斜坡,那片深入大海的礁石,那只扣在海边的破船,那一湾金黄的沙滩……
但是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半点记忆中的东西。是不是走错了地方?我又来到第二浴场,十分努力地寻找着与记忆相吻合的景物,但现实仍然让我很失望。 即便到晚上,一位女士开着奥迪把我“挟持”到海边,直接跟我谈婚论嫁,我仍然被这份失望围绕着。
我想,也许世间事根本不应该回头,因为它或已不是原来的样子,或早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18年过去了,老同事们有的已经升官,有的已经有了不错的学术造诣;有的已经离开这家报社,但还有很多人坚守在这里。老杨和朵尔西内亚还都未婚,不知他们还要遥望多久。大芳成了小有名气的律师,而当初要为她殉情的那个人成了小有名气的诗人和作家,但偏执未改,甚至更甚。小沈则去学校当了老师……
多年来,对这家报社一直抱有较为复杂的感情,但感恩的成分还是占据很大一部分。因为没有这里的经历,就没有我后来十八年的媒体经历……
现在经常能在一些采访活动中遇到这家报社的新人。看到他们在茁壮成长,我的心中每每会有一种欣慰在漾动……
今天我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东北旅游,经过朋友的推荐最后选择了葫芦岛市的葫芦山庄,在门票口还为有点贵的门票叫屈时,可是刚走进去就被里面的乡村美景吸引住了。
我们首先参观了关东民俗博物馆、葫芦岛历史馆、葫芦博物馆,感受了关东民俗、文化,这些陈列的文物引起了我们儿时的回忆。无论是房屋的建筑、室内的装饰、还是摆放的器物都吸引我们想起小时候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器一物都是真实的生活,笸箩、水瓢、箱柜、风箱、犁耙、粮囤,还有悠车,“东北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指的就是用悠车来哄孩子睡觉用的。这些散发土气的东西在我看来却是很亲切,因为小时候自己就从这些东西里爬出来长大的,仿佛就在昨天......
接着,我们几个人在导游的带领下走进福禄街,是葫芦街的谐音,听着也很有吉祥的意味,让人有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归于自然的感觉。听导游介绍,夏天到来的时候福禄街上面开满了美丽的金银花和各式葫芦。路两边是非常有特色的农家小院,秀葫园、吉葫园、兴葫芦、喜葫芦幽静别致的农家小院给人一种仙踪映翠、心境怡然之感,也是山庄农家小院民俗特色的代表。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了大戏台观看山庄的文艺演出,二人装和红卫兵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只见穿着“红卫兵”服装的演员高举毛**画像和语录,表演忠字舞、样板戏,唱着激情四射的革命歌曲,喊着毛主席万岁,对于80后的我们感触也许不太深,但是看见现场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仿佛重回到了那个激情年代。
看完二人转我们来到我们年轻人喜爱的欢乐园,各种水上运动,玩得我们乐不思蜀。一会再往前就到了生态观光采摘园,这里硕果飘香。里面的蔬菜,水果也都是纯天然的绿色植物,看着诱人的油桃真想上前咬一口。还有草莓,杏,各种蔬菜,自己就可以进行采摘,看着自己摘得水果和蔬菜,真有丰收的喜悦感。最后我们在过大年餐厅享用了一顿美味丰盛的农家饭菜。
走出葫芦山庄,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余兴未尽的留恋,朋友问我“是不是还在为买门票的钱心疼呢?”我马上回他们一句“这钱花得值”朋友们哈哈大笑。葫芦山庄是集山、海、湖、岛、村、园、亭、馆为一体的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葫芦山庄非游不可,我们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