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当立殿前两相制

不到一盏茶时间,陈佑出了杨邠的书厅。

临时想出来的那个法子虽有后患,但毕竟地处边疆,用来换取在汴京的利益正合适。

接下来陈佑要做的就是说服赵元昌,然后由杨邠安排人上奏此事。

不过也不知杨邠是真的只在乎争权夺利,还是不想让陈佑接触太多枢密院的事情,只口不谈四面外敌之事,着实让陈佑有些郁闷。

陈佑在仆役的带领下很快就到了吴峦书厅之外,赶紧凝神静气,整理一番衣着才轻轻敲门。

当天下午,陈佑坐到了简贤讲武殿内。

此时殿内除了君臣二人之外,就只有一旁的起居郎和侍立一旁的小宦官。

看到坐在帘后的起居郎时,陈佑突然想起来貌似现在已经开始编纂先帝实录了,领头的就是史馆大学士朱庆尧。

当然了,他只是个挂名的,主要干活的还是史馆和翰林院那些人。

想到这个,陈佑不免就想到《唐书》。

他来到这个时间段之后最先翻看的书籍就是那一堆《唐书》。

他手上的那份《唐书》乃是晋人编的,原本已经快编写完成,偏偏赵鸿运夺位建立周国,政局动荡之下,那些编者未防止此书佚散,只得草草付印。

赵鸿运帝位稳固之后,也下令发行此书。虽此书刻印较少,但凭借当初陈元朗的地位,倒也得了一套存在家中。

就是这么一套书,让陈佑度过了最迷茫最危险的时候。

不过他现在想到这个可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他想起来这部《唐书》据说错漏颇多,所以后来宋仁宗时期又编纂了一部《唐书》,之后才有的新旧唐书。

在陈佑经历的这个时代,这《唐书》经历了改朝换代,想来应该像清史稿一般来不及修订吧?既然如此,是不是应该建议重修唐书?

没等陈佑理清思绪,就听赵元昌道:“如此一来,岂非是饮鸩止渴?”【1】

原来陈佑坐下之后已经将他的想法仔细说出,赵元昌仔细思量之后方有此言。

赵元昌登基之后原本就对那些军头有意见,陈佑却建议他在蜀地设立一群新的军头,着实让他心头不喜。

对此,陈佑也不惊讶,他早有预料,也想好了说辞,此时不紧不慢地将昨日跟杨邠商讨时的一干理由说出来。

眼见赵元昌还是皱着眉头不说话,想了想又道:“好叫官家知晓,蜀地各州设置防御使,一来是为了预防制置使一家独大,二来蜀地兵力不足以分配各州,除了当地征兵之外,还可将开封亲军调入蜀地补充。”

“调亲军入蜀?这岂不是......”话说到一半,赵元昌脸皮一动,突然顿住不说。

看情形是想到了什么。

陈佑也不着急,心知赵元昌是明白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最好别去挑明,而是让英明神武的领导自己说出口。

好一会儿,赵元昌脸上露出笑容,看向陈佑道:“陈卿既入枢密院,可是有所思量?”

脸上带着笑,但“陈卿”二字一出口,这气氛一下子正式起来

陈佑当即肃容道:“陛下明鉴,枢密都承旨臣陈佑欲请设立殿前司,以侍卫大内殿前,为王前驱!”

“殿前司啊!”

赵元昌似是颇为感慨,不过陈佑这番话在他预料之中,当即道:“如今侍卫亲军兵员充足,何以另设一军?”

目的当然是防着侍卫亲军了!

可惜这种话不能直接说出口,陈佑只能用其它的理由:“回禀陛下,如今四边不靖,国内不安,而侍卫亲军一干将校精兵强将,正当镇边疆平内乱。如此,皇城守卫难免空虚,故当设新军以护卫皇城。同时也不必窦、巴、郭等诸将军日夜留守京城,我军外战当再添三员将帅!”

最后一句话又是陈佑建议给窦少华三人的好处了: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出镇京外。

“此议可行。”赵元昌最终点头,“你回去抽空递一份奏章上来。”

“喏!”

此事结束,陈佑便自行告退。

不像从前还是秦王的时候,现在的赵元昌好些事都不怎么知会陈佑赵普等人了。

对此陈佑早有思想准备,毕竟身份不同,所思所想也就有了变化。他现在要做的不是议论天下局势,而是做好赵元昌安排下来的任务。

当然,该知晓的该思考的都不能放松,一旦赵元昌问起来,必须得言之有物,如此方可得到信重。

殿前司这事不是一时半会能确定的,赵元昌都让陈佑“抽空”递奏章了,也就是说现在还不合适。

不过这事会先放风,好让这次赵元昌在侍卫亲军插人阻力更小。

果然,第二天陈佑刚刚散衙回到家宅,就有好些个人来变着法子打听此事。

这些人都是只听到一些风声的,像刘明杨邠这等人能当面询问官家赵元昌,而其他人就只能得到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消息。

能到陈佑这里来打探消息的,无不是前几天同他谈话的那些人,从这些人的口中,陈佑也得知为何这么多人讨论殿前司了。

无它,流传的消息中说殿前司极有可能要高出侍卫亲军半截,而且将校以侍卫亲军为主。这就意味着,侍卫亲军这一拨人,一旦被选入殿前司,升官那是妥妥的。

不用说,这肯定是赵元昌示意传出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这么打算,陈佑也不清楚。

十一日,荆王赵元盛被护送入京。

同日,下诏封卢璟为宝应县开国伯、崔承霖为高邮县开国伯,而镇宁军由于国丧期间擅动刀兵,节度使瞿以震罚俸一年、金五十,除节度使号,迁镇宁军节度留后。

澶州归属没说,留给三个军自己去扯皮。但是荆王入京,空出的一个广晋府,也很让人心动啊!

当即又是一场争斗。

只是这就不关陈佑的事情了,他全副身心都放在侍卫亲军之上了。

十五日,敕令蜀地各州设立防御使。这防御使同制置使一般只管军事不管民政,按制辖两军,一军正兵、一军乡兵。

同时又重申各制置使司辖下的正兵必要之时要听从制置使调遣。

如此一来,原来制置使统率的诸军被分置到各州,又有防御使相制,这权力一下就小很多。

至于防御使,诏令自各军都指挥使提拔,于是顺理成章的,有一些军就换了人。

十七日,敕令侍卫亲军调兵入蜀,填补各州防御使空缺。

十九日,拖了半个月的侍卫亲军各级将校迁补名单终于出炉,潘美、杨光义等人赫然在列。而且潘美补了一个步军副都虞候的缺,是这一轮入京的赵元昌亲信中官职最高的一人。

这一日,陈佑带着一众家兵出城,他要接一个人。

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五)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乱国第六百五十一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三)第五十八章心欲借钱口难开第二百四十二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七)第七百三十九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乱起变生杀意浓(二)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三百二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一)第三百六十四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五)第五百三十二章 东宫所学是何物第三百三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一)第三百三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三)第五百七十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五)第六百十八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五)第七百四章 天子何以顺汝心(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四)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八)第二百七十九章 欲往西京诸事重(三)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六)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九)第一百一十五章欲杀人当行何计(一)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六)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将往淮南保皇子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十三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结果定第五百七十二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七)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枣没枣打一杆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六百二十四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三)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九)第六百二十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七)第四百二十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五百二十六章 我与空气斗智勇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择异(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如意未能如心意第四百六十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七)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七百二章 天子何以顺汝心(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四)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二)第十七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五)第五百七十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放榜闹事为哪般(一)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八)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六)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浊又增污第九十章长平故计死士出第七十五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二)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八)第五百十四章 战虽止诸事仍杂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虫难尽灭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六百五十五章 夷狄畏威不怀德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何日方能遂旧愿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八)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巅峰小婴孩第七十章积劳成疾为哪般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满满为己谋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七百九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五)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四百九十一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三)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二百七十五章 两姓永结秦晋好(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五)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二)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无藩镇第六百三章 或可另辟进身阶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四)第四百一十章 肆意猖狂京兆匪第二百八十九章 书院之内真理存第二百二十九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二)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六)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一)第七百十七章 汉皇终究屈贾谊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五)第六百八章 不惧生死为筑城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一)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