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六)

陈佑愣了一下,有心观察诸人神情,却不好四处转头,只好收回目光,低下头暗自思忖。

一时之间没人说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不知道该说啥的时候最好啥都别说。

只是江夏青被点名问道,这时候却不能不开口:“回禀陛下,臣以为此次粮船倾覆实乃天灾,自赵普以下,判一个疏忽失职便可,若是量刑过重,恐吏民不安。”

“嗯。”赵元昌没有再问其他人,直接就道:“既然如此,罢其权知江陵府事,入京任侍御史。”

侍御史为从六品下,同知府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但赵普的散官是正六品下的承议郎,这么一算似乎惩罚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三言两语之间,赵普的前途就被决定下来。

紧接着,第二个开口的竟然是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冯晖。

只见他从袖口掏出一封奏章,直接起身上前,弯腰将奏章举过头顶:“启禀陛下,臣欲劾文官武将共一十三人于此战种种罪状!”

陈佑眼睛一眯。

奏章都准备好了,看来是早有准备。

只是,冯晖是站在赵元昌这边,还是站在吴峦那边?

“臣劾侍卫亲军都虞候袁宏伟趑趄不前、贻误战机,以致......臣劾殿前司平远军都指挥使......判知复州事......”

一连十三个人,冯晖说了好一会儿才说完一应罪状。

从他口中说出的这些人名,有几个是陈佑已知同吴峦或者李继勋有关系的,另外的即便不清楚,这时候也能猜到应该也是吴峦一方的人。

这么看来,冯晖应该是选择了“忠君”,只是不知道赵元昌用了什么手段来安抚这位老将。

就在冯晖一条一条列举罪状的时候,陈佑一抬头,看到王朴正看着他。两人眼神对上之后,王朴微微点头,移开目光。

待冯晖说完,不等诸人反应,王朴直接就从袖中拿出一叠纸,起身道:“启禀陛下,臣此处亦有一应文武将官罪状。”

这一次没等他一个一个念出来,吴峦直接就皱眉道:“现在说的是南征之战,王副枢此时切莫离题。”

陈佑知道现在该自己上场了,当即道:“吴枢使此言差矣!王副枢所言之人所列之罪,多与南征有关,在此时说来正是适当!”

吴峦乜了他一眼:“王副枢欲言之事,陈詹事从何而知?”

话语间的意思就是两人暗自勾连结党。

陈佑轻轻一笑,朝赵元昌拱手道:“启禀陛下,陛下南征之时,新任枢密副都承旨董成林到任,接手内间房之后梳理近年枢府事宜,发现了这种种不妥之处。臣恐于南征有碍,同王副枢商议之后决定待陛下回京再行通禀,故而一直拖到今日。还请陛下恕臣不告之罪!”

说完,他深深一揖。

王朴也一同作揖道:“此事确如陈詹事所言,还望陛下恕罪!”

吴峦没有任何尴尬的神色,他眯着眼睛打量着陈佑王朴,又看了看坐回到位子上的冯晖,只是在目光扫过端坐首位的冯道时略微有些停顿。

而赵元昌,听了陈佑和王朴的话,毫不在意地抬手笑道:“两位有此思虑,朕深感欣慰,何罪之有?”

“谢陛下!”

“嗯,既然陈卿说此事与南征有关,王卿且仔细说来。”

“是!”王朴应了一声,将手中纸张交给宦官呈递到赵元昌桌上,他自己则语气平缓地说着一干罪证。

陈佑坐回到椅子上,他看到,赵元昌拿到那一叠纸之后没有像之前看冯晖奏章那般翻阅。

这不奇怪,因为纸上的内容赵元昌都清楚。

虽然当时没有爆出来,但两人实际上通过武德司将消息传到了还没回京的赵元昌手上。所谓的“没有通禀、不告之罪”,都是假的。

到这个时候,陈佑也清楚了,这一次小朝会,实际上就是赵元昌同吴峦之间的短兵相接。

看情况,赵元昌是做好了准备,而吴峦则完全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也就意味着,吴峦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究其原因,有三条。首先就是赵元昌身为天子占据大义,这一条其实占的比重蛮小。其次就是吴峦整合的那一干人个体利益诉求同吴峦的利益不相同,,一旦自身利益得到保证,反手刺吴峦一刀毫不奇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吴峦这个枢密使,手里面没有直属的兵马。

若吴峦此时手握侍卫亲军或者殿前司,赵元昌还真不敢这么直接,而是会选择先虚与委蛇,再徐徐图之。

待王朴说到枢密副都承旨贺子风时,吴峦终于变了颜色。

他直接打断王朴的话,朝赵元昌道:“陛下!附会之言不可轻信!枢密院掌天下军事,但凡涉及军兵,皆可牵扯至枢府,如此岂非枢府上下皆为祸国罪人!”

赵元昌没有说话,王朴也没直接回答,他反问道:“敢问吴枢使,景瑞二年秋,枢使在何处?”

这个问题,是用来说明王朴口中涉及到的文官武将同吴峦的关系。

然而吴峦却没有回答,他喟然一叹,朝赵元昌长揖道:“陛下!臣,忠心为国。当年先帝在时,臣便跟随先帝和官家......”

他说着,语气中就带了些哽咽。

赵元昌原本紧绷的脸色不由缓和下来,温声道:“吴相公何至于此?你之忠心,我是知晓的,往后还指着相公悉心辅佐于我啊!”

吴峦轻拭眼角:“臣身为枢密使,未能管好枢府官吏,以致官家忧心,着实有罪!臣请辞枢密使之职!”

这话一出,陈佑看到赵元昌脸上浮现出犹豫的神色。

陈佑不由暗叹,说到现在其实还没牵连到吴峦,但吴峦先是摆出反抗的态度,紧接着重申自己的忠心,话语中还暗示当年支持赵元昌即位的事情,最后又主动请辞。

这一招以退为进,用的是一波三折。

而且看赵元昌的样子,虽然想就此罢免吴峦,但事到临头还是犹豫不决,显然吴峦成功了。

不过,这以退为进也得看是谁用,当年郑志康就是一提出请辞,立马获准,一点反悔的余地都没留。

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变故起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一百七十一章 苦寒飞雪春已近(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变国生事(二)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一)第六十二章留守监国风将起(一)第四百八十七章 旧人只听新人笑第二百八十九章 书院之内真理存第三百五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六)第三百二十七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谢公安石与君同(一)第五百十二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六)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五百四十四章 内外兼修望紫宸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应当作何解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七)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二百六十六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三)第四百八章 鲜血淋漓投名状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计乱纷纷第九十九章别无他法唯分治第二百四十八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三)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谏赞明君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七)第五百八十四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 (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一)第一百二章冯道再试寻暖靴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二)第四百九十九章 儿女相约为亲家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五百四十四章 内外兼修望紫宸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二)第一百八十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遇事谁可担重任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三)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八)第六百四十六章 世间多有无奈事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风至第二百五十章 谢公安石与君同(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议定幽燕相公换第一百八十四章 为尊者讳争道义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二)第十一章 泼天大功接不接第六章双狐斗法寻后路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第二百五十章 谢公安石与君同(二)第五百七十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三)第十四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论道德第二百一十一章 各取所需抉择异(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一)第三百二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三)第五百七十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六百五章 各有安排待时变(二)第四百七章 好恶皆为门户计第三百八十九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五)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五)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五)第三百七十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六)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七十九章即将离京奇事多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斗角汴京城第一百章消息不断时机逝第二百二十八章 战斗已起押何方(一)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四)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虫难尽灭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八)第五百二十八章 谈授官书院生颓(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斗角汴京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六百十四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一)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六百十九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六)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请缨为难事第六百四十九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一)第六十四章战事不顺布闲棋第三百九十六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五)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四百四十五章 闲谈军政论优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