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八)

赵元昌对武学院这些人就只有三点要求。

第一点就是忠心,忠于天子是一切的根本。若是像现在大部分将领一般只要能保证自家利益就无所谓天子是何人,那辛辛苦苦培养出来又有什么用?

第二点要有战略眼光。说白了就是能理解天子的意图,在战争中能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实现这个意图。

至于第三点,却是一个补充,如果没有战略眼光,那就要有自知之明,当好主帅控制好兵马,至于战争的规划与执行,交给能征善战的将领就好。

陈佑对此不说心知肚明,也能猜到一二。

自赵元昌即位之后,周国开始推行文武合流,不过这个举措仅限于中高层,底层文官武将还是要专业的比较好。

总之,这个文武合流,表面上看是让名将有了入主中枢的机会,实际上却是要方便安排文官统兵。比如现在还在当北面行营都部署的李明卿,他是真的不懂兵事,可不妨碍他成为周国北边兵马的最高统帅。

这样的好处就是,除非李明卿能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可匹敌的声望,否则没人会跟着他造反。

而且大多数文人心心念念的还是宣麻拜相,相比于割据一方,入朝为宰更能实现人生的意义。

现在赵元昌没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事情,是以君臣二人的交谈就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一谈就是两个多时辰,陈佑也不知道自己输了多少次,终于抓住机会赢了一局。

赵元昌停下话头,仔细打量着棋局。

陈佑则绷着脸继续之前的话题:“兴国公毕竟还小,没必要请那些博学鸿儒,寻一些个脾气秉性温和、德行甚佳的文士来教导兴国公识字明理就可,过两年再学习经典也不迟。”

他们现在谈到的是兴国公的教育问题。

兴国公赵德昭快三岁了,也是时候考虑教育的问题了。

二代们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代十分头疼的事情。

身为皇二代,很有可能就是周国未来统治者,兴国公的教育问题更是牵动许多人的心。

兴国公既嫡且长,到目前为止宫中只添了一个小公主,,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只要他日后不出错,天然就是最适合的皇位继承人。

若是现在能教导兴国公,以后就是妥妥的帝师,无论是自身前途还是学派未来,都有了保障,谁不心动?

“嗯。”赵元昌开始收拾棋子,“你说的也有些道理。对了,雪娃儿也该进学了,还有你家那个,是叫盘儿吧,也一块来。多找几个同龄的,就跟书院一般。”

陈佑听了,连忙道:“陈衡不过才一岁多,还得过几年才能进学。”

同皇子做同学,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是小孩子搞不好会闹矛盾,这是没办法控制的,遇到那些小心眼的皇子,或者打闹中稍稍有些过火,就有可能被记恨一辈子。

只有当孩子稍微懂事了,那时候才适合陪太子读书。

至于现在,别说还有一个雪娃儿福王,便是只有兴国公,陈佑也不放心自家盘儿跟着一块读书。

赵元昌微微皱眉:“这也是个问题,且不去管它。张德钧!”

随着他一声呼喊,立刻从门外钻进来一个年轻的宦官:“官家。”

“你通知令歌查一下,监卿以上官员中,哪些在京里有三四岁的子侄。”

这边赵元昌忧心儿子的教育问题先不管,那边吴峦被郑志康踢了一脚却没办法还手,他首先要忙着自救。

令辅国大将军、平章军国重事、柱国、汾源郡公志康持节宣慰诸州府的圣旨在当年朝会结束后不久就颁发了。

而郑志康也是忠于王事之人,接下圣旨后,甚至没按程序等待第二天朝会上的陛辞,当天下午就入宫求见官家,出宫之后立刻收拾收拾启程出京。

同时京中一些中低层的官员纷纷弹劾冯道、董成林所列举出来的文武官员,其中大部分被弹劾的官员都能同吴峦扯上关系,所有压力最终都汇集到吴峦身上。

而吴峦,原先是不准备主动请辞的,朝会结束之后他立刻联系了诸如焦继勋之类的外镇大将。

可惜的是,经过种种利益交换,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做一个忠臣。

一个手里没兵的枢密使,平常时候或许能指使各地将领,但关键时候那些将领抛弃他却是毫无压力。

五月底,枢密院副都承旨贺子风被贬斥边州,枢密使吴峦终于承受不住压力,上表请辞。

赵元昌下诏挽留一次之后便准了吴峦的请辞,罢其枢密使之职,加骠骑大将军、令平章军国重事。

若不是郑志康现在持节宣慰,或许两人还可以做个伴。

吴峦罢相之后,尚书右仆射、史馆大学士、兼修国史阎俊臣转任枢密使,枢密副使王朴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史馆大学士、兼修国史。

然后,在倒吴运动中出力甚多的冯晖也得到了自己的报酬——升任枢密副使,判尚书兵部。

嘉定三年的五月六月,高层变动仅限于此,但各地文武却是调动颇多。

一连有三个节度使被罢免,其中一个甚至论罪下狱。其它诸如制置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更是多人论罪。

各州县佐贰官也多人被贬。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牵扯进南征之事,遭到牵连。

只不过没人会同情他们,成王败寇不过如此。

若是赵元昌在这次斗争中服软,像陈佑这般的人也都会或是论罪或是贬斥。也许以后还能再起,但当下却不会有任何侥幸。

待郑志康宣慰完毕归京,郑家子侄多有重用,而郑志康自己,也经常出现的朝会上,同之前的状态判若两人。

陈佑平静的过了一个多月,就在秋天即将到来之前,这份平静被打破了。

赵元昌下诏,在洛阳北面靠近北邙山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讲武堂,判讲武堂事的,乃是陈佑,同知堂事的是苏凤羽。

第九十四章战地黄花分外香第六百四十七章 农商仍需费心力第九十六章治民抚兵制度齐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谢公安石与君同(一)第六百十七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四)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踏踏实实解烦忧(二)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马谁为主(二)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四十九章 赵官家突访书院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九章城头观兵反意坚第四百一十三章 欲建新城悔前事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第五百九十二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四)第五百九十五章 道不同各退一步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第一百三章江边垂钓生妙计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六)第十章大周来客夜登门第二十九章受人之托忠其事第七百二十七章 片瓦尺土不可弃(二)第四百四十三章 直言敢谏赞明君第一百六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五)第四十九章君臣问对定计策第三百七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第三百三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三)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三)第二百二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二)第四百五十六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八)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二)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独怆然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五百七十二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七)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二百六十九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三)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一)第三百六十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二)第六百十六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三)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四百五十章 道德名声是利器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第六十六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第六百七十二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二)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一)第四百七十五章 宁行仁城头质问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别离是为再相逢(一)第四百三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二)第七百三十一章 大风源自湘潭起(三)第五百七十七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四)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九十章长平故计死士出第八章兵临城下伴王驾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乱之后诸事繁第一百六章受人所请议婚事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独怆然第二百九十七章 正人君子不坑人(三)第四百四十七章 名利相诱推物理(一)第五百二章 论立场章鹏施计第七十章积劳成疾为哪般第六百七十三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三)第六百六章 看江山谁主沉浮(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欲往西京诸事重(一)第二章今夕是何年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二)第六百四十三章 赈灾当以何为先第二百九十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一)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使者一言乱心绪第一百八十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三)第七十六章甘为细作可信否第一百六章受人所请议婚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二百六十七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一)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无藩镇第六十九章谁人心思能如意第二百二十四章 利字当头乱接踵第一百三十八章 献民献疆蜀国亡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三百二十一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八)第一百六十六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五)第四百一十二章 薛小乙力拒盗匪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总比困难多第六十章诏令监国是何意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五)第六百五十二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