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五)

“准备好了,定不叫陈师失望。”

赵德昭努力做出坚定的神情,可惜陈佑依然能看出来他十分紧张,当下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不是我失望。大王如今都督扬州,负的是扬州万民之望,莫要叫扬州黎民失望才是。”

这话一出,赵德昭更加紧张了。

陈佑一看不对,连忙宽慰:“不过这次见的是本地大户,大王无需多说,只要看着就好。此等刁民自有我来对付。”

大户都是刁民,这样的观点有些偏颇。不过把他们当成可以利用刁民,总比当成可以信任的贤良要好。

作为一个六七岁孩子的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三观塑造,现在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以后很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倾向性。

平静下来的赵德昭跟着陈佑出门朝州衙行去。他们要在巳时接见十七家大户,在此之前,陈佑会一边处理公文,一边把处理好的公文给赵德昭看。

就像有人曾说过的那样,真古董看多了,遇到假货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政事也是一样,陈佑现在并不准备讲解自己做出不同批示的原因,但是赵德昭看多了陈佑的处理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下意识地就学着陈佑做出相似的抉择。

陈衡目前陪着赵德昭读书,在赵德昭旁观政务的这段时间里,陈衡的功课是识字练字。什么时候他能跟赵德昭一般把常用字都认得差不多,他也会被拉过来看公文。

心口不一说得就是陈佑,嘴上对皇帝说不要求自家孩子继承父业,实际上还是有这样的想法的。只不过他的确是不强求,如果他的思想理念有人继承,他这两个儿子能不能出将入相都无所谓,只要一生平安喜乐就好。

人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陈佑这里要批阅的公文不仅仅是庐州一地,还有都督府辖下其余各州军事。另外庐州民政虽说有冉益谦这个知州负责,但他身为保信节度使,各项公文都得抄送给他。

是以自陈佑进入书厅开始,外面就没有停止过把公文送进来。也就是不少公文送进来之前就有幕僚贴上了处理意见,大大节省了他的时间,总算是出货量大于进货量。

当仆役来通知大户们全到齐时,陈佑面前没批完的公文就只剩下三份了,可巧这三份不是太重要,幕僚直接就写好了处理方案,陈佑看了觉得没问题直接画个圈写一个“可”就完事。

不过再算上赵德昭看的时间,一刻钟就这么过去了。

看完最后一份,早就觉得无聊透顶的赵德昭长舒了一口气跳下座椅。

陈佑落后赵德昭半步,两人一前一后走进正厅,厅内坐着的十七人连忙起身行礼。

这十七人分别来自五个县,全都是身着长衫四五十岁的儒雅人士,一个个礼仪无可挑剔。

很可惜,陈佑这次只准备给其中十一家以好处。而且为了保证这次分配能利益最大化,舒、慎等县每县选两家实力相近的本县大户,合肥则是选两家在整个庐州都有影响力的大户,同时搭配一家本县最有威望的大户。

这只是开始,日后交给他们的任务,完成任务能获得好处的同时也会对另一家有损害,目的就是让他们内斗,无法抱团。

这十分考验陈佑对平衡之道的理解,一个不巧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被本地人联合抵制。这种集体抵制不能把他怎么着,但是在陈佑无法下死手的情况下可以恶心人,让他难以成事。

主客落座后一番虚与委蛇不必多说,赵德昭按照陈佑之前的安排问了些常规性的问题,然后陈佑借着对方的回答深入询问,再加上之前收集到的情报,该选哪些人他心里大概有数了。

聊了这么久,陈佑的话语渐少,坐在他面前的大都是人精,陆续明白要到最后的时候了。心事重重之下,还能若无其事说话的就越来越少。

陈佑没有等场面彻底冷下来,当即轻咳一声。

声音虽轻,听在诸人耳中却如重锤,正厅之中立刻安静下来。

陈佑满意地点点头,开口道:“今日来的都是本地贤良君子,言谈之间叫某获益良多。”

“节使过谦了。”

“当不得节使夸赞。”

......

陈佑笑着抬手虚压,示意诸人安静:“诸位久在庐州,大王和我来之前曾面见官家,官家言治理庐州,还得依靠诸位贤良。”

听到这话,赵德昭忍不住扭头看向自己的老师,他可是很清楚他爹根本对陈佑没说过类似的话。

陈佑似乎没感受到自己学生的目光,平静地阻止了众人的自谦,继续说着:“前些日子大王也说,诸事繁杂,似法曹税曹之事,若无本地贤良相助,怕是难以成事。”

说着,他扭头看向赵德昭。

两人对上眼神,赵德昭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急忙开口:“啊!没错,是要本地贤良相助。”

一干人等听到这里知道已经说到最重要的地方了,一面说着吹捧的话,一面紧张地等待最后结果。

终于,陈佑说话了:“这次请诸位过来,也是想着从中挑选出几位来帮忙。当然,这不是说对其他人不满,只是庐州事情就这么多,不可能叫所有人都来做是不是?而且各家都有各家所善之业,大王同某以不愿劳民太甚,故而只会请诸位在自家营业范围之内帮忙,这也是一个考量。”

“大王仁爱,节使仁爱!我等有幸在大王和节使治下,若能帮到二位,即便抛家舍业也愿意!”

“是极!是极!”

见名额不多,众人连忙开口表忠心。

若不是怕吃相太难看,估计会有人直接喊出“我家正希望能超出现在的营生”来。毕竟有官府支持,只要不乱来,肯定会收益颇丰。

赵德昭有些反应不过来,但陈佑却洞若观火,呵呵笑道:“诸贤良为国为民之心某都知晓,既不愿劳民伤财,又不想伤了诸位报国之心,实在是左右为难。”

陈佑叹了口气,接着道:“这样吧,冉知州来得早,我再去同他商议商议。”

说到最后还是没结果,这群人分明是想骂娘,却不得不挤出真诚的笑容说着诸如无妨、期待为国效力之类的话。

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三)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马初与伯乐见(一)第三百十二章 百年大计在教育(一)第三十六章项上人头吾必取(一)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第四百三十六章 为寻钱粮出新策第二百九十四章 不急不缓蕴风雷(五)第一百一十三章攻石镜首战得胜第六百五十一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四十六章法不长远心意躁第三十二章说朝局双龙争王(一)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六百九十四章 乘舟东去拓海疆(三)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难而上因时变第五百八十九章 骤起争端余韵响(一)第一百七章辞旧迎新除夕夜第五百七十三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八)第六十九章谁人心思能如意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五)第四百八章 鲜血淋漓投名状第六百五十一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三)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五)第六百四十三章 赈灾当以何为先第一百九十九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五)第五百六十七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二)第三百一章 勿论贤愚皆可用第五百三十七章 若逢板荡该如何第五百四十二章 识大局治安创收第三百七十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至洛阳如何施为(四)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五百四十三章 量狭岂有君王气第五百二章 论立场章鹏施计第三十七章 项上人头吾必取(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剪尽病木待新春(五)第六百五十六章 决断之重一肩担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五)第十二章举义反正须拿捏第六百九十章 一时之法亦须重第四百一十一章 贼人阴谋乱长安第一百六十七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二)第四十九章君臣问对定计策第一百一十一章无心插柳柳成荫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千年大计看将明(二)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阴私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灾情之下有奇人第六百五十九章 尔等当为好工具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一百五章冬至祭祖独怆然第六百二章 国政定于言语间(二)第八章兵临城下伴王驾第一百五十一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五)第四百八章 鲜血淋漓投名状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六)第二十四章虚职酬功忠为首第四十三章争权夺利心思重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一)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择异(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五)第十二章举义反正须拿捏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五)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一)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四)第四百九十四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六)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三)第六百七十一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五)第六百十六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三)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交手政局变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三)第二百三十七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二)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为重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当慎行第二百四章 议政事初入行宫第743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赵官家突访书院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七)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一)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二)第七十五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一)第五百二十一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一)第五百章 局势有变使者来(一)第五百十六章 褒贬尽皆为雕琢第三百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