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师友侍读何人佳

这仅仅是个开始,皇太子册礼过后没多久,河南府发解试也顺利举行。

今年周山书院报名发解试的学生人数增多,但相比往年,发解数量却没有降低多少。只是让人疑惑的是,那些在书院中学识表现在前列的学生少有得解,反而是平日里声名不显、学识一般的学生多得发解名额。

陈佑对此倒是心知肚明,虽说在书院中成绩如何与科举成就并不挂钩,但书院中的课业学得不好却能举业有成的,想来十个当中都不一定能有一个。

如此既表明他河南府没有为难书院,也能让书院学生得中春闱的概率降低不少。

若只是河南府一家这么做也就罢了,若是处处州府都这般行事,那些有心通过科举入仕的学生定会想法子与书院划清关系。

然而陈佑无法可想,他不可能跑去质问别人为什么给差生名额不给优生名额。

宫中现在一面打压书院,一面又给陈佑本人以及书院中一些出名教员优待。

比如徐师进他们就得了散官位,虽然品阶较低,但也成了官人,有了官身。当然了,愿意留在书院任教的,基本上对入仕为官没有太多想法,单单一个官身并不会让他们激动,

陈佑这边则是宫中赐物,比如祭祀太庙之后的祭品分了些来,官家某日吃了什么好吃的让人送来等等。有这种待遇的人不算少也不算多,更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能算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手段。

十一月中,诏令来年正月初一改元建隆,着太史局预造来年岁历颁行天下,令少府铸钱监铸造新钱以取代之前铸造的开元通宝。

这件事同陈佑关系不大,但就在改元的诏令颁布后不久,内侍鲁顺就找到了躲在家中避寒的陈佑。

鲁顺带来了两个消息:戴和裕遽然病逝,梅松下狱。

说完这两件事他就离开了,多余的话一句没说。

陈佑之前同鲁顺没有过接触,同他背后那位早就默默养老的林盛保也没有联系,所以他过来传话一定是赵元昌的吩咐。

赵元昌究竟是什么意思,陈佑无法猜测,只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戴和裕死得毫无波澜,远在杭州的单江甚至不敢对此事表现出怀疑。虽然很多人怀疑戴和裕的死和赵普甚至是赵元昌有关,但没人说什么,有的只是市井间的传言。

这样的结果同陈佑之前所担心的相差甚远,可他并无半点懊悔,因为他们两人的处境不同,做同一件事产生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此事过后没多久回京担任太子宾客的贾寻幽来到书院拜访徐师进,正巧陈佑就在书院中商讨来年安排。

“贾先生是要用书院教材去教导太子?”

陈佑有些诧异,因为刚刚贾寻幽说出了他来书院的原因:买一套书院的教材。

书院教材都是在陈佑的建议下由教员们合力编纂的,市面上常见的蒙学课本都被书院借鉴了一番。

不同于兔园策、千字文之类的单独一册内容比较完整,书院教材内容破碎,从一年级学到九年级才能从浅到深把一类知识学完。因此这套教材只有书院在用,其他人很少有愿意用的。

贾寻幽不急不缓地点点头:“正是。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考虑该如何教导太子。虽然我不认同陈学士的观点,但仔细想想,的确不能只是学习经典。若要学习其它,这个教材正合适。”

听了这话,陈佑和徐师进对视一眼,示意徐师进说话。

当即徐师进接过话头叙述书院教材的缺陷。

然而贾寻幽既然直接找上门来,定然是早有了解,当即表示无妨。

人都这么说了,总不能拒绝,反正几册书而已,不是什么难事。

陈佑看向徐师进:“书院还有没用过的教材么?”

一张好纸制作不易,书院中低年级教材基本上都是每年回收重复利用。到高年级之后很多人都有读书的时候直接在书上做批注的习惯,只能每年都换新的。

“还有几套。”徐师进根本无需思考,“都在藏书馆内,我这就让人取一套来。”

“有劳了。”

贾寻幽抬手道谢,犹豫一下对陈佑道:“最近官家有在东宫增设侍读侍讲为太子讲经的想法。”

为太子讲经,教导太子儒学经典是一个目的,表明国朝未来重视文治也是一个目的。

这个消息目前应该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至少陈佑就不清楚。

目前东宫没有侍读侍讲,能教导太子的只有太子三师三少和太子宾客。三师三少和宾客都不是东宫之臣,品级较高,想要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比较困难。

拿现在来说,除了检校官,太子三师三少都空着,四员太子宾客也仅有贾寻幽一个。

而增设的侍读和侍讲就不一样了,身为东宫臣子,品级完全可以定在六品上下,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大了不少。

而对诸臣来说,拿到一个侍读或者侍讲的位置,完全可以借着讲经的机会兜售自己这边的政治观点,替未来几十年打下基础。

贾寻幽在消息尚未传出的时候告知陈佑,能让陈佑多出布局时间,使得他推出的人选被选中的几率更高,这是一个不小的人情。

陈佑领情,谢了一声便跳过这个话题不再多谈。

待贾寻幽提着一箱子书离开,陈佑孤身坐在小楼中考虑哪个人比较适合参与侍读侍讲的竞争。

一个表面上同他没什么关系却有认同他理想的人可不好找。

很不幸,这年头能接触并认可陈佑思想的人基本上都同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时间进入十二月,依然没有东宫侍读的消息,不过官家令政事堂挑选名士充任太子宾客的消息却传遍京城。

陈佑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可能是先入为主吧,第一个想法就是能够借助此事顺理成章地设立东宫侍讲。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赶紧命令刘河、丁骁等人整理各地六七品官员的施政手段和言行文章。他决定不管立场如何,只要处事方法和政治理想相似,便可以作为推举的人选。

同时他也在书院中寻找合适的教员、学生,准备作为明面上支持的人选抛出去掩人耳目。毕竟陈佑曾经身为魏王傅,事关赵德昭的教育问题,不可能无动于衷。

第五百六十五章 同明殿里刀光起第三百五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四)第三百六十二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三)第五十一章险铸大错自为之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诸事杂第五百八十七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一)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一)第五章时移事易非前史第九十三章浑不要脸会使节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四百二十六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九)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四)第二百八十九章 书院之内真理存第三百八十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十六)第九十五章寥廓江天万里霜第七百二十三章 我自蹈险全臣节(二)二百八十七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一)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当国事第八十六章侵略如火战事急第四百七十五章 宁行仁城头质问第二十二章从此天高任鸟飞第二百五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银夏战事可定矣(三)第六百八十六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三)第五百八十四章 无人可得顺心意 (一)第一百二十章士兵委员可行否?有些话,不吐不快第二百三十八章 内乱未平外乱起(三)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九)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十一)第五百四十六章 两国皆赚无人亏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真十)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蝉闻风动(二)第八十一章路途漫漫欲拜师(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二)第六十九章谁人心思能如意第六百二十三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十)第四百一十九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二)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三)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八)第六百八十八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五)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六)第六百二十八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七)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闻南国事(二)第四百六十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七)第七百五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一)第七十五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内情接踵至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四)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三)第三百九十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连不断问对难第七百八章 敢为天下挑重担(四)第二十一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九)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乱之后诸事繁第七百四章 天子何以顺汝心(三)第七百十八章 一点星火落周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初开府试网英才(二)第四百六十三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无舐犊情(五)第三百十一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五)第二百二十四章 诸事推行隐者来(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后生(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七)第五百十一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五)第三百八十四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二十)第八章兵临城下伴王驾第一百二十二章广植羽翼乃正道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弃(一)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当慎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三百八十五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一)第四百六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四)第七十三章再失一相犹不慌第五百六章 同甘苦战前动员第二十九章受人之托忠其事第七百二十一章 谁可妄自言忠义(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诸事忙(三)第一百二十三章道德廉耻在心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一百九十三章 罢相方始乱迷离(四)第四百八十二章 何人欲惹战端起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四)第五百五十六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一)第一百一十八章一顿操作猛如虎(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