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二)

等陈佑和王朴轮流吃过晚饭,赵德昭也带着弟弟妹妹过来守灵。

陈、王两人对赵德昭行礼,对那些先帝子女只是保持疏远的客气。等福王和宁王先后到来,王朴朝陈佑递了个眼色,两人一同退到殿外,把空间留个皇室一家子。

一前一后走到远离岗哨的角落,两人束手望着不远处的树木花草,一时间只能听到轻微的风声。

站了好一会儿,王朴开口了:“你回衙的时候,官家叫人送了三道制命到政事堂。”

陈佑安静地听着,没有接话。

王朴继续道:“窦伯菁罢枢密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华殿大学士,位在集贤之下。”

听到“英华殿大学士”这几个字,陈佑不由挑眉。他现在就是英华殿学士,新设一个入政事堂的大学士,是要提升他英华殿的地位么?

只是这个问题他没办法直接去问赵德昭,注定得不到准确的答案。

他笑了笑,接过话头:“窦相这是要接替刘相的位置吧。”

看似询问,语气却十分肯定。

刘承泽担任山陵使已成定局,那三道制命其中一道必然就是说的此事。

现如今政事堂三相公,王朴是单纯的文臣,温仁福管过兵马、也负责过民政,入政事堂前更是久掌天官,文武之分在他身上不明显。而刘承泽就是单纯的武人为相,算是先帝赵元昌给天下节镇名将树立的一个标杆。

如果刘承泽罢相,为了表示嗣君继承先帝的意志,同时也为了安抚内外诸将,必然要有一个武将入政事堂。

窦少华在这个关头拜相,毫无疑问是用来接替刘承泽的。

“嗯。”王朴点头,既然陈佑都明白,他就没有继续说这件事,而是往下说第二道制命,“你进枢密院任副使,直接统率侍卫亲军。”

陈佑愣了一下,随即开口询问:“郭振当如何?”

“继续当他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陈佑微微颔首,看来还得同郭振争一争军队的控制权。

好在赵元昌生前多次调动,禁军之内山头尚未理顺,陈佑和郭振勉强算是处在同一起点上。

安静了一会,王朴再次出声,只不过声音相比之前,压低了许多:“年少冲龄,将明身为少保,可有什么想法?”

陈佑双手袖起,亦是压低声音:“还是当以稳为主,朝政离不开文伯相公。”

“呵!”王朴轻笑一声,“我一个人可不顶事。”

他转过身来,看向稍微落后他半个身位的陈佑。

在惨败的灯光下,此时的王朴看上去倒是有些骇人。

“之前送给你一支笔,也该拿出来用一用了。”

陈佑点头:“相公得先帝顾命,身为首相总理阴阳乃是职责所在,长山公老迈,精力不济,恐怕还要相公多分些精神到西府来。”

说着说着,陈佑突然反应过来。

他顿了顿,目光真诚地看着王朴:“下午官家说叫我掌侍卫亲军,还以为是取代郭振,着实没想到是叫我进枢府。”

王朴一脸平静地看着陈佑,陈佑满是真诚地看着王朴。

两人就这么无声对视,也不知过了多久,任喜从殿里出来,离着五六丈远就出声:“王相公,陈少保,官家请二位过去。”

陈佑没有动,王朴扭头看了一眼任喜。虽离得远看不太清,但看到王朴的神情,任喜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连忙低头。

这边王朴收回目光,再看向陈佑时,脸上总算带了些温和的笑意。

他走过陈佑身边,轻声道:“某送你的那青玉笔,是时候拿出来用了。”

陈佑侧过身子,同样低声回答:“好。”

到此两人就算是谈完了,陈佑跟在王朴身后一起朝殿内走去。

亥时许,灵前只剩下赵德昭和陈佑二人,王朴毕竟年纪大了就先去休息,宁王要换下半夜的班,现在也在睡觉。

赵德昭坐在香案旁边,双目放空不知在想什么。

陈佑站在门口,定定的看着香案上的木主,脑子里一直在回想从前两人相交的情景。

正好是十年前,那时候是四月,陈佑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面临城破人亡的危机,慌乱之下选择了反戈献城。

当时只是为了求活命,谁成想见到了负责灭南平的秦王赵元昌。更想不到的是,因为和赵普搭上了关系,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赵元昌给了陈佑展示能力和忠诚的机会。

从此以后,两人便联系到了一起。

直到如今,赵元昌登遐而去,陈佑被安排制衡顾命大臣。

君臣相得?

或许有吧。

陈佑无法否认,对于他来说,赵元昌有时候还是顾及往日情谊的。因此,他自然也愿意扮演好一个听话的臣子。

现在赵元昌去了。

他把目光移向赵德昭。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他微微眯起双眼,仿佛看到了数百年后那个被称为“太岳先生”的人。

好一会儿,他无声一笑。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他需要用政治经济方面的体制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在两者形成交替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之前,不管是谁想要破坏他的计划,他都不会手下留情。

嘿!王文伯试图掌控朝局烹制天下,他陈将明却是要操纵苍生书写历史,这野心和气魄,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成功便也罢了,若是失败。

想到这里,陈佑神情坚定起来,便是失败了,也得让天下人知道,这世上还有这样一条路可以走。

只是,铁汉也有柔情,他自己是不怕身死,家中妻儿得安排好。

追忆往昔到此结束,雄心勃勃也得受限于现实,陈佑开始认真考虑怎么应对当下局面。

考虑来考虑去,还是那句话,以稳为主。

他承受不起改朝换代的风险,必须等天下军民接受赵德昭这个新皇帝,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在这期间,倒可以先埋下一些暗线,等待时机掀翻王朴,接任首相。

收起小心思,眼看着香案上的三炷香即将烧完,连忙上前重新取了三支凑到蜡烛前点燃续上。

第六百五十八章 造化弄人御史苦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五百三十一章 内举贤德不避亲第三百十九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六)第六百七十五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五)第四百五十九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六)第三十六章项上人头吾必取(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欲改枢院为立足第七十二章帝王问询意难测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第七十五章双王大婚宴平乐(二)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结果定第五十六章初见皇帝受问询第二百九十九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二)第七百二十一章 谁可妄自言忠义(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四)第五百九十六章 立为模范争最优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手准备终定音(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师北疆变第一百七章辞旧迎新除夕夜第三百六十一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二)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乱周沈争第二百二章 下车伊始危机藏(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农商仍需费心力第七百二十五章 幸而黑白总分明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四)第二百八十八章 事事皆起更当稳(二)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国纷乱战愈急(十四)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四)第四百六十三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十)第四百九十三章 必以一战定江南(五)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属何方第七百二章 天子何以顺汝心(一)第七百三十七章 破绽之处在一人第二百八十一章 潜行入洛见下官(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庆征尘卷银夏(八)第二百九十八章 真理堂中谈为政(一)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一)第六百五十九章 尔等当为好工具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向往之第四百四十四章 翁婿议政定官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二)第十三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强干弱枝议迁都(一)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驾非监国第三百三十四章 战云腾空刀光闪(九)第四百七十二章 以打促和掩战意(五)第六百三十七章 看天下舍我其谁第一百八十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三)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论教王第三百九章 新知府有新气象(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一百九章诸将逼宫围太原第一百九十五章 保义谋反欲亲征第六百九十八章 乱云遮蔽洛阳城(四)第九十章长平故计死士出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谊值几何(四)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九十七章使者方至军中乱第三百六十三章 穷且益坚志不坠(四)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为庐帅风波起(四)第六百八十五章 功名只向马上取(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七)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烟平(四)第六百九十章 一时之法亦须重第一百三十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七)第六百九章 军政尽操六人手第一百九十九章 将离京先定婚事(一)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四)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后虎当何如(一)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总比困难多第六百十九章 罗网渐起如何破(六)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旧之交稳为重(六)第五百四十一章 陈将明举贤不避仇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二)第十九章月下争渡一线天(七)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当慎行第五百八十一章 今日青锋且开刃(八)第五百八十八章 平波起浪第一风(二)第四百三十九章 天下朝集聚洛阳(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足之虫难尽灭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军争谁能如愿(九)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当如何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一百四十七章 龙虎齐动风卷云(一)第一百一十章时运所至晋阳下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车作威庖丁舞(九)第五百六十九章 风云操于何人手(四)第三百四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新风起时动微末第一百四十五章 骤然生变应对急(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陈将明初入枢府(二)第四百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三)第五百五章 戴和裕心属何方第一百六十八章 寒冬将至晚星稀(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