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

一、盗窃亲属的财物构成犯罪吗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盗窃行为的都是故意的。行为人明确地意识到其盗窃行为的对象是他人所有或占有的财物。行为人只要依据一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常识,推知该物为他人所有或占有即可。至于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是谁,并不要求行为人有明确、具体的预见或认识。如放在宿舍外的自行车、河中一群暂时无人看管的鸭子、客车行李架上的行李等。如果行为人过失地将他人的财物误认为是自己的财物取走,在发现之后予以返还的,由于缺少故意的内容和非法占有的意图,不成立盗窃罪。

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亦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寄售、托运、租借的物品。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由自己合法所有、使用、处分的财物,也应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在主人的店里出售物品的雇员在现实中监视、控制、出售的物品,仓库管理员领取的库存品,旅客借用旅馆的电视等。遗忘物是遗忘人丢失但知其所在的财物,大多处于遗忘人支配力所及的范围内,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亦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而又不知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应按《民法通则》处理,一般不构成犯罪,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盗掘墓葬,盗取财物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论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盗窃论处。

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与社会上作案的盗窃犯罪不同,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家庭的财产关系比较复杂,家庭成员对于共同财产拥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相互之间还具有抚养、赡养、监护、继承等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和财产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频繁流转,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权利往往很难划分清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偷盗,一般难以区分偷盗的哪些属于家庭共有财产,哪些属于其他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难以确定犯罪的具体对象。因此,最高法《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明确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当然,在司法实践中也并不排除对发生在亲属之间的某些严重的盗窃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可能性,比如,多次盗窃亲属财物屡教不改,或者盗窃亲属财物数额巨大,或者盗窃亲属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被盗的亲属强烈要求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案件等。即使在此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处理相关具体案件,也应当充分注意行为人盗窃的毕竟是自己近亲属的财物这一特殊性,以及其亲属气氛、反感情绪也会变化的因素,根据案件事实、法律规定和刑事政策,综合考虑行为人盗窃的次数、盗窃财物的价值、给被盗亲属造成的损失、行为人和被盗亲属关系的远近及案发后的反应等情况,慎重确定是否有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必要。最高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就规定“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这一规定虽然并未对哪些属于“确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的具体情形作出明确的列举,也没有具体指出处罚上应当如何“有所区别”,但可供司法机关在处理具体案件时作为一项基本原则酌情作出判断和决定,在定罪时要格外慎重,在处罚上要考虑必要的从宽。之所以对此类案件与在社会上盗窃的案件实行区别对待,作出不同的处理,从实质上讲是因为盗窃自己家庭和近亲属的财物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和范围是有限的,也就是《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故一般情况下司法机关不作为犯罪追究。司法机关认为确有追究必要的,也主要是从更有效地教育惩戒行为人方面考虑的。从实际上来看,偷拿自己家里和近亲属财物的行为人一般主观恶性都不深,案发后也容易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其不判刑往往比判刑的社会效果更好,判处轻刑比判处重刑的社会效果要好,判处缓刑或管制刑比判处监禁刑社会效果要好,这样可以使其不脱离家庭和亲属,放在社会上改造,更有利于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缓和,更有利于对其进行教育挽救,从而更好地实现刑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双重目的。

二、暴力犯罪是重罪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居民家庭的10岁女孩李某从学校回家,在电梯里遇到小区2号楼2单元的原原(男,1岁)与其奶奶外出。李某在原原奶奶出电梯的时候,抱起原原,随后电梯门自动关上。电梯监控显示,李某在电梯里对原原进行殴打,后将原原抱到25楼阳台处逗玩,并使其从25楼摔下,导致原原全身多处受重伤。类似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还有很多,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年纪尚幼的孩子能下得去如此毒手,孩子本该有的善良和天真去哪了?难道就任由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们这样发展下去吗?近些年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暴力犯罪有上升趋势,急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有以下几种犯罪行为的,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就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不要把年龄当武器,《刑法》是不会纵容任何恶劣的犯罪行为的。

抢劫罪是暴力犯罪中常见的一种。所谓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满十四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所谓暴力,是指对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占有人的人身实施不法的打击或强制,致使被害人不能的行为。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只要行为足以压制受害人的反抗即可。所谓胁迫,是指对被害人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进行精神强制,从而使其产生恐惧而不敢反抗,任其抢走财物或者被迫交出财物的行为,胁迫的内容是当场对被害人施以暴力。胁迫的方式则多种多样,有的是语言,有的是动作如拔出身带之刀,有的还可能是利用特定的危险环境进行胁迫,如在夜间偏僻的地区,喝令他人“站住,交出钱来”,使被害人产生恐惧,不敢反抗,亦可构成本罪的威胁。胁迫必须是向被害人当面发出。如果不是向被害人当面发出,而是通过书信或者他人转告的方式让被害人得知,则亦不是本罪的胁迫。所谓其他方法,是指使用暴力、胁迫以外的方法使得被害人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而当场劫取财物的行为。如用酒灌醉、用药物麻醉、利用催眠术催眠、将清醒的被害人乘其不备锁在屋内致其与财产隔离等方法劫取他人财物。行为人如果没有使他人处于不知反抗或无法

反抗的状态,而是借用了被害人自己因患病、醉酒、熟睡或他人致使其死亡、昏迷等而不知反抗或无法反抗的状态拿走或夺取财物的,不构成本罪。

“入户抢劫”,是指为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适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户”的范围。“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

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场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

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相威胁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发生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1)入户抢劫的;(2)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3)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4)多次抢劫或抢劫数额巨大的;(5)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6)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7)持枪抢劫的;(8)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三、多发的网络诈骗

当前,网络诈骗是多发的诈骗类型。许多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为了一点小报酬就上了诈骗犯的当,帮助别人发布虚假的中奖消息,然后套取网民的手续费。有些骗子通过各种方法盗窃QQ账号、邮箱账号后,向用户的好友、联系人发布信息,声称遇到紧急情况,请对方汇款到其指定账户。网络上又出现了一种以QQ视频聊天为手段实施诈骗的新手段,嫌疑人在与网民视频聊天时录下其影像,然后盗取其QQ密码,再用录下的影像冒充该网民向其QQ群里的好友“借钱”。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了诈骗罪,所以,一定要警惕利用网络诈骗。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目前情况看,网购诈骗主要有以下八种方式:一是谎称其货品为走私物品或海关罚没物品,要求网民支付一定的保证金、押金、定金;二是谎称网民下订单时卡单,要求网民重新支付或重新下订单;三是谎称支付宝系统正在维护,要求网民直接将钱汇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中;四是谎称购物网站系统故障,要求网民重新支付;五是谎称网店正在搞促销、抽奖活动,需要交纳一定的手续费;六是网民在网购飞机票时,嫌疑人谎称网民提供的身份信息有误,要求网民重新支付购票款;七是谎称需要进行资质验证,要求网民支付验证资质费;八是谎称店内无货,朋友的店里有货,于是推荐一个看似差不多的网址。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2010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骗公私财物达到上述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能够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一)通过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二)诈骗救灾和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三)以赈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一)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二)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三)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

四、造成轻伤就构成故意伤害罪

同学之间打架斗殴是常见的行为,但是任何行为都要有限度,千万不能随意伤害他人,特别是要养成尊重生命的意识,要知道法律是不留丝毫情面的。

故意伤害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某人必须实施了伤害行为,所谓伤害是指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破坏人体组织的完整如断手指、挖眼睛等和破坏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如使人失去听觉、视觉、神经机能失常等。但这些伤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如果是因正当防卫等合法行为而伤害他人身体的,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轻微伤害的损伤。根据《刑法》有关规定,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结合法医检案的实践经验制定,为轻伤鉴定提供根据,具体依据有《人体轻伤鉴定标准》。《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致人身体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误工、护理、交通、住宿、住院期间伙食补助、必要的营养等费用;损伤达到伤残等级的,还需要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

对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所说的“重伤”,依照《刑法》第九十五条的规定,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2)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3)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其中“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主要是指上述几种重伤之外的在受伤当时危及生命或者在损伤过程中能够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骨盆部损伤、脊柱和脊髓损伤以及烧伤、烫伤、冻伤、电击损伤、物理、化学或者生物等致伤因素引起的损伤等。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了《人体重伤鉴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鉴定重伤主要依据该《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进行。

五、强拿硬要、结伙勒索构成寻衅滋事罪

生活中,有些未成年人模仿电影电视、游戏中的不良形象和犯罪情节,寻求精神刺激,以大欺小、倚强凌弱,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毁损公私财物,扰乱学校或者

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这些行为都已经构成了寻衅滋事罪。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刑法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1)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2)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随意殴打他人,是指出于耍威风、取乐等不健康动机,无故、无理殴打相识或者素不相识的人。这里的“情节恶劣的”,是指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残忍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的,造成被殴打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的,等等。

第一,只要是针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即使没有接触人的身体的,也属于殴打。例如,向他人身体挥舞棍棒但没有接触到他人身体的,成立殴打。

第二,在中国,殴打行为不是伤害罪的未遂犯,所以,殴打不以具有造成伤害结果的危险性为前提。换言之,倘若某种行为只能造成他人身体痛苦,但不可能造成伤害,也属于殴打。

第三,如果行为人针对物行使有形力,因而对人的身体以强烈的物理影响的,由于不是针对人的身体行使有形力,不宜认定为殴打。

第四,使用有形的方法不等于行使有形力。例如,使他人饮食不卫生食品后胃痛的,虽然是有形的方法,但不应评价为殴打。

第五,由于寻衅滋事罪具有补充性质,所以,殴打不以造成伤害(轻伤以上)为前提。但是,一方面,造成了伤害结果的伤害行为,无疑符合殴打行为的要件;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寻衅滋事罪的法定刑重于故意轻伤的法定刑。所以,殴打行为造成轻伤害结果的,也可能被认定为随意殴打类型的寻衅滋事罪。

第六,基于同样的理由,殴打不以聚众为前提,更不以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为前提。但是,随意聚众斗殴的行为,通常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现阶段,情节轻微的殴打行为不可能成立犯罪。所以,刑法作出了“情节恶劣”的要求。情节是否恶劣,应围绕法益受侵害或者威胁的程度作出判断。例如,随意殴打行为造成轻微伤或者轻伤的,随意殴打他人手段恶劣、残忍的,随意使用凶器殴打他人的,纠集多人随意殴打他人的,多次随意殴打他人或者一次随意殴打多人的,随意殴打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均宜认定为情节恶劣。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能将殴打他人的“随意性”本身评价为情节恶劣;只有当殴打行为同时具备随意性与恶劣性时,才能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动机,无故无理追赶、拦挡、侮辱、谩骂、恐吓他人,此多表现为追逐、拦截、辱骂妇女。这里的“情节恶劣的”,主要是指经常性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造成恶劣影响或者激起民愤的;造成其他后果的;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的,则构成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追逐,一般是指妨碍他人停留在一定场所的行为;拦截,一般是指阻止他人转移场所的行为。显然,这两种行为,都是妨碍他人行动自由的行为。追逐与拦截可能以暴力方式实施,也可能以威胁等方式实施。辱骂,是指以言语对他人予以轻蔑的价值判断。辱骂不要求有特定的对象,对一般人的谩骂,也可能成立本罪的辱骂。恐吓是以加害他人权益或公共利益等事项威胁他人,使他人心理感到畏怖恐慌,在许多国家是一项刑事犯罪,无论有无向对方动粗,无论是否行使暴力行动,即使只是语言上威胁受害者(对方),有死亡威胁或伤害当事人或其家族、公司、财产权等。包括死亡威胁、诈弹威胁、以自杀做威胁等。若意图以此方式来获取他人财物或利益而实行者,称为“恐吓取财”。情节恶劣的判断,必须以法益受侵害或者受威胁的程度为中心。对于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轻伤结果或者导致他人自杀的,使用凶器追逐、拦截他人的,多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的,追逐、拦截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应当认定为情节恶劣。与《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项相比,第二项的要求似乎较为缓和。因为第一项除要求殴打他人之外,另要求“随意”与“情节恶劣”;而第二项仅在行为之外设置了“情节恶劣”的限制性条件。但在罪名与法定刑相同的情况下,不能将该罪中的两个类型作程度差异的解释。所以,大体而言,第二项成立犯罪的情节要求,应高于第一项的恶劣程度。

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有公私财物,是指以蛮不讲理的流氓手段,强行索要市场、商店的商品以及他人的财物,或者随心所欲损坏、毁灭、占用公私财物。这里的情节严重的,是指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的公私财物数量大的;造成恶劣影响的;多次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的;造成公私财物受到严重损失的;等等。情节是否严重,需要根据行为人取得、损毁、占用的财产数额的多少,强行的程度,任意的程度,行为的次数等作出判断。

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是指出于取乐、寻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动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是指公共场所正常的秩序受到破坏,引起群众惊慌、逃离等严重混乱局面的。

行为人只要有上述四种情形中的任意一种,就构成寻衅滋事罪。但在实践中,行为人往往既“强拿硬要”,又“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先“追逐、拦截、辱骂他人”,后“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行为人为满足其寻求精神刺激、开心取乐的流氓动机一般会实施多个行为,这时只以本罪一罪认定。

法治小故事

教唆犯罪要从重处罚

22岁的广西籍男子曾某喜欢上网,2013年8月,他在福州的网吧遇上了4名15岁的少年。“你们年纪小,被抓到也没事。”在曾某的保证下,4名少年和其一起盗窃电动车。

1月15日凌晨,在仓山盖山镇首山村一间出租房楼下,盖山派出所民警抓获两名盗窃嫌疑人小李和小鱼。面对民警的讯问,这两个年仅15岁的孩子显得有些茫然。“我们未成年,你们怎么还抓我?”小鱼询问。

据交代,他们一伙共有5个人,自2013年至今,已在仓山区作案30余起,盗窃电动车近40辆。之后,民警先后在仓山盖山镇北园村抓获涉嫌盗窃的小杨、小新以及该团伙的“大哥”曾某。

经查,曾某于2012年曾因盗窃被仓山警方抓获并处以行政拘留处罚。而小杨和小新也只有15岁。

2013年7月,年仅15岁的小李等四人辍学在家,终日混迹于网吧、游戏厅等场所。8月中旬,他们在网吧中认识了一名曾姓的男子,并称之为“大哥”。“当时他看我们没钱花,就跟我们说,可以偷车挣钱。”小鱼说,曾某向他们保证,他们未成年,就算被抓了,也不会有事。

8月中旬开始,小李等4人就带着作案工具跟随曾某学习。起初几次,曾某自己动手,现场“传授”技艺,得手后,曾某还负责销赃,赃款由曾某进行分配。当小李等4人熟练掌握盗窃方法后,曾某就负责销赃,每偷到一辆电动车就给小李等4人300元奖励。

他们作案基本都在夜间和凌晨,作案对象均为停放在路边未加锁的电动车或是在城乡接合部偏僻区域停放的电动车,最快时仅需十几秒就能得手。

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本章完)

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五章 创业篇_第四节 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第二章 家庭篇_第四节 人和宠物的关系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三章 学校篇_第三节 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二节 不要做不良少年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五节 反恐怖主义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三节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三节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第二章 家庭篇_第四节 人和宠物的关系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三节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一节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二节 共同保护蓝天碧水第五章 创业篇_第四节 应当签订劳动合同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一节 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一节 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三章 学校篇_第四节 校园里的法律事件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二节 不要做不良少年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二节 共同保护蓝天碧水第二章 家庭篇_第四节 人和宠物的关系第三章 学校篇_第四节 校园里的法律事件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三节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三节 车祸猛于虎第五章 创业篇_第一节 善于保护知识产权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五章 创业篇_第一节 善于保护知识产权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三节 车祸猛于虎第三章 学校篇_第四节 校园里的法律事件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一节 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第五章 创业篇_第四节 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五节 反恐怖主义第五章 创业篇_第四节 应当签订劳动合同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负责人就“七五”普法规划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五章 创业篇_第一节 善于保护知识产权第四章 生活篇_第四节 远离毒品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二节 不要做不良少年第三章 学校篇_第四节 校园里的法律事件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五节 反恐怖主义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一节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二节 如何开公司办企业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二节 共同保护蓝天碧水第三章 学校篇_第三节 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第二章 家庭篇_第二节 婚姻关系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一节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第二章 家庭篇_第四节 人和宠物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二章 家庭篇_第四节 人和宠物的关系第三章 学校篇_第三节 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第五章 创业篇_第三节 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二节 不要做不良少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第四章 生活篇_第三节 车祸猛于虎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一节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第一章 最高效力的法——宪法_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二章 家庭篇_第三节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第六章 违法犯罪篇_第一节 刑法基本知识第四章 生活篇_第五节 反恐怖主义第三章 学校篇_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第五章 创业篇_第五节 学会运用社会保障附录_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