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

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发展道路。中国的法治必须基于中国的法治实践,必须凝聚中国社会的高度共识,在我国建立起植根并超越传统中华文明、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法治,而不是简单地移植一种符合西方资本主义法治观念或者模式的法治。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

三、坚持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正确反映和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四、坚持立足国情和科学借鉴西方法治文明

法治在总体上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基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个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法治体系稳定性与实践变动性的关系,妥善处理法治体系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关系,确保法治体系建设进程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需要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西方的法治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有些国家已经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对本国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有着本质区别,但其中有些做法也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鉴。但是借鉴不意味着照搬,更不意味着“全面西化”。

五、坚持遵循法治建设规律

法治建设有其规律。要把法治作为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来研究,深刻认识法治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和文化本质,遵循国家治理规律,理性把握法治的作用和功能,将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遵循法治发展规律,做到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相结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路径相结合。要遵循法治的运行规律,合理配置法治主体的结构,努力提高法治结构的功能,积极推进法治功能的强化和转化。

(本章完)

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七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二节 民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七节 行政法制监督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五节 行政复议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四节 社会保障法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路径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六节 知识产权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三节 行政许可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七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二节 合同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五节 侵权责任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四节 循环经济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一节 社会法概述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五节 行政复议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三节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五节 婚姻法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五节 侵权责任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法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三节 食品安全法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二节 网络犯罪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二节 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四节 行政处罚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一节 社会法概述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九节 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则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二节 民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一节 反间谍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五节 行政复议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七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二节 网络犯罪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一节 诉讼法概述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四节 社会保障法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五节 人民调解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三节 电子签名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六节 行政强制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一节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六节 继承法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路径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五节 人民调解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二节 劳动法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二节 网络犯罪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则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三节 电子签名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二节 反恐怖主义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一节 宪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五节 行政复议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七节 公司法和企业法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四节 行政处罚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三节 电子签名法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三节 电子签名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七节 行政法制监督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九节 行政责任和行政救济第八章 互联网篇_第一节 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原则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一节 社会法概述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四节 刑法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一节 诉讼法概述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五节 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国家和公共安全篇_第三节 食品安全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三节 劳动合同法第九章 程序法篇_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路径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六节 继承法第六章 环境资源篇_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五章 保障民生篇_第三节 劳动合同法第二章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篇_第三节 物权法第一章 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_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第四章 经济发展篇_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章 依法行政篇_第七节 行政法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