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零九章 秋闱,房与杜

相比于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大汉第一次举行的科举考试总体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因为第一次的缘故,很多细节上的问题礼部也不敢贸然做决定,得和皇帝陛下以及当朝的重臣们多加商议才可以。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主持礼部的江总和孔範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份地位,这种事他们可不敢独断乾纲。

多商量商量,李荩忱当然是不反对的。

科举制是大汉未来的国策不说,也直接决定着大汉的人才选拔质量好坏,而李荩忱对于科举制也不过就是记得一个轮廓罢了,里面的具体内容还需要官员们根据现在大汉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充调整,历史上隋朝实行科举制,就有一种过于仓促的感觉,最后甚至成为了王朝内部矛盾爆发的导火索,白让李渊捡了个便宜。

所以今年的殿试并没有在秋闱放榜之后就着手举行,而是将时间放在了一个半月之后。在此期间,李荩忱自然也不是让这些士子们在建康府内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他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期望他们能够在建康府内外多走走、多转转。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建康府称为整个大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没有任何问题,基本上所有的新鲜事物、新鲜制度都最先出现于建康府内,比如慈善堂、又比如医院,还有朝廷的一些新政策,也一般以建康府作为试点。

可以说这里就是大汉发展的晴雨表。

对于那些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士子们来说,在建康府自然应该能够看到和自己家乡不一样的东西。

这个不一样当然不是指秦淮两岸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而是指朝廷的时政方针上和这里更加交融的文化上。

大汉的科举当然不会是八股取士,所有的题目全部都要和时政相挂鈎的,李荩忱并不介意这个时代的人们议论时政,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什么都不让人们说的话,那这些话憋在心里,只会成为对大汉的不满,而最终人们很有可能会选择通过暴力的手段宣洩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很有可能引发动乱乃至于暴动,这是李荩忱必须要避免的。

而如果人们针砭时弊、说的有道理的话,朝廷当然也可以采纳,毕竟现在朝廷各项新制度都是推翻了原本的制度重新制定的,必然会有很多缺陷在,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百姓的心中自然也有一千个意见,从中遴选出来能够采纳和改良的,自然就能够填补上朝堂中人制定政策的时候想不到的窟窿。

当然了,广开言路也是有程度限制的,否则天下所有的百姓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叫唤两句,甚至往往还都自相矛盾,那李荩忱岂不是自己找麻烦么,到时候应该听谁的、不听谁的,将会成为大问题。

所以这一次言论自由的範围实际上还主要局限在这些士子们身上,他们有能耐进京赶考,就说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眼界和见识的,自然不会说出来什么自相矛盾的话来。

因此秋闱的时候,李荩忱亲自拟定的题目就是让考生们议论现在大汉的律法制度是否合适,是否有存在缺漏的部分。这个题目不但紧跟时代,而且还直切朝廷现在推行的法治制度,当初李荩忱拟定题目的时候,就在朝堂上引起议论,不过李荩忱力排众议,再加上徐陵等人背书,这个题目才算是成为正式的行文题目。

而秋闱的时候,就有两个人脱颖而出,位列一甲第一名和第二名。

第一的人唤作房彦谦,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在考生里面绝对不算年轻的——最老的倒是算不上——此人出身历城房氏,祖辈多出仕北齐,但是等到他登场的时候,北周和北齐一通混战,北方乱作一团,所以他带着亲眷南下,躲入江表,本来这种初来乍到的北地人,在南方几乎只有立锥之地,若在从前,能够入哪个将领或者王爷的幕中就已经算谢天谢地了,不过朝廷现在开科举,不论出身,自然就给了老房一个出头的机会。

历城房氏,多出清正官吏,对于吏治和法治自然有独到的见解,脱颖而出在情理之中。

历史上的历城房氏倒是并没有南下,而是西进入关中,成为了北周的臣子,但是在这个时代,北方动乱不休,想要寻求和平稳定的历城房氏,捨弃西方的北周而选择南方的大汉,也在情理之中。

而第二名要比房彦谦年轻一些,唤作杜淹。房彦谦是自己跑来的,杜淹则不一样,是被杨坚撵过来的。他和杨坚一向不合,但是又不想投奔宇文宪,所以一路被贬谪向南,最后连杨坚都懒得管他死活了,给他挂了一个所谓的广陵太守——反正广陵也不在北周的地盘上,你爱去哪儿去哪儿——北周国内没有立足之地,杜淹索性直接投了南朝,趁着这次机会同样一鸣惊人。

当然了,杜氏也不是什么小门小户,杜陵杜氏发迹于三国末年,虽然远比不上弘农杨氏、闻喜裴氏这些大家族,但是也因为诞生了杜预这样的名将,因此并非无名之辈,家族传承在,杜淹学问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批改试卷的时候,佔有很大判分分量的李荩忱,看到这两个名字之后,倒是有刻意加分的意思。

并不是因为他们两个的文章真的让别人望尘莫及——同样放出光彩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主要还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后辈。

历史上,房彦谦有一个很着名的儿子,叫房玄龄。而杜淹则有一个同样着名的大侄子,叫杜如晦。

房谋杜断,相辅相成,方有贞观之治。

李荩忱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把现在还在繈褓之中的杜如晦和应该不过七八岁的房玄龄在未来都收入囊中,也得把这老房和老杜握紧了,可不能让他们跑掉,更何况这两个人也的确展露出来了值得李荩忱重视的能力。

第一七二七章 整好以暇第四百三十一章 条件第八百零一章 有点儿怪第二百五十二章 围点打援第八百七十三章 两个老贼第一二四二章 几成把握第一八零二章 随风去第一千四十五章 胭脂井与传国玺第四百七十四章 夜袭第一九零三章 汾水边的清晨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满鸿沟第六百零七章 两条计策第五百三十章 撤第一百五十九章 桨声灯影第八百四十三章 头狼和狼群第三百三十五章 下马威第二三零一章 这就是夫妻默契么第一百六十九章 各怀心思第一五四二章 海军上岸?陆军下海?第七百五十八章 虚实不定第一九八八章 这不是田忌赛马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第九百七十九章 吾非刘玄德第八百零六章 错在哪里第五百六十五章 君臣第一一四二章 风雪刀光第二三一六章 被欺负的沈姊姊第一一四五章 青石嶙峋第一二八七章 士气浮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敌我第一四六五章 天冷了第一千九十三章 转角遇见突厥第七百四十八章 就此别过第一一一四章 侵蚀第二一九五章 洮水捷报第五百八十五章 立足第八百二十九章 持平第一千六十六章 路上行人第一五八六章 让半边天也动起来第一千章 如此星辰如此风第一八五二章 惊回首第三百五十二章 敌袭第一八六八章 大军渡河第四百一十二章 如风第五百九十六章 议论汹汹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愿第一一一六章 叶护第八百八十八章 大家都是自私的第四十一章 巧合第九百四十三章 醉太平第七百七十章 霹雳车第一八五一章 马,马!第四百八十九章 切断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甘的尉迟顺第二零三零章 世上安得双全法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态第一九一二章 早晚会有那么一代人(如约加更!)第七百八十二章 军功的算法第一六三八章 丢掉的要拿回来第一九六一章 南北相通,华夏一体第一四零八章 误会,都是误会第二三一九章 纵是着了魔第三百四十一章 截断沔水第四百六十四章 奋短兵第五百五十九章 见面第二三四四章 故友第一一八三章 也是后路第一四九一章 认识圆第一六九零章 乡兵,新兵第一七二零章 不能制造内部矛盾第五章 山路第二二七二章 昏君第二二五一章 黎明前第二一二九章 为什么要送入书院第二零六零章 当随大树共迎风第一千七十五章 是分赃不是收编第三百零三章 看在后辈面子上第一五三二章 何谓汉人,何谓大汉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与火第一七九三章 邙山伏击战第二零三八章 水师格外积极第九百六十八章 有喜第一五五九章 比技术更重要的第四百三十六章 新年前的宁静第八百三十五章 纳入名单第八百九十六章 塬上的风第一四一一章 等妾见到阿爹的时候第一九二六章 稳定西北,当步步为营第一四五七章 几个字的重量第九百七十五章 抢滩第一一四二章 风雪刀光第一四九二章 第一滴血第二百六十四章 撤兵第一七四一章 粮食,从四方而来第二二六六章 平定河西第七百六十九章 战争的目的第八百一十六章 岳父可能是假的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溪谷第七百八十三章 破局第一八九四章 女生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