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八二章 佯攻晋阳,实攻雁门

淳于岑微微颔首。

晋阳的主要进攻方向就是南方,这是他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的。

此时听到杨素这么说,自然也就并不意外。

而杨素接着说道:“某于城南安排了镇林军和巩汉军,两军轮流上阵,以车轮战法不断攻城,另外遇到关键时候,还需要禁卫军攘助一臂之力。”

“这是自然。”淳于岑径直说道,对着东南拱了拱手,“遵陛下旨意,末将麾下禁卫军尽数听从巡抚调遣!”

“不过某看禁卫军的数量不过五六千人,和你们一起的扬武军呢?”杨素好奇的问道。

汉军从沁水进入上党再支援晋阳,这是李荩忱的命令,具体兵马数量实际上杨素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倒是知道至少不只是禁卫军,应该还有一部扬武军才对。

淳于岑急忙解释:“自上党向北之后,某得知陛下已经率军从白沟向北发起进攻,因此分扬武军折而向东,沿漳水顺流而下,越过太行可以直抵邺城,算日子陛下也应该率军抵达邺城,届时可以从北侧斩断邺城和襄国郡之间的联系。”

杨素抚掌赞叹:“随机应变,妙也!”

淳于岑看向舆图上的晋阳城:“邺城那边有陛下坐镇,再加上万军云集,应无大碍,眼下的这座晋阳城,看上去却没有那么容易拿下啊。巡抚亦是神机妙算,可有什么良策?”

杨素瞥了淳于岑一眼。

淳于岑作为南陈老将淳于量的儿子,多年以来率军和北方的兵马厮杀,对于杨素、李询这些北方将领当然没有什么好感,因此话里话外多少都带着些许敌视,要不是李荩忱命令他要听从于杨素,这家伙恐怕早就已经自作主张了。

淳于岑是淳于量几个儿子之中最能征善战的,多年之前就曾经率领偏师、独当一面,因此有些桀骜也在情理之中。

杨素早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因此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亦是笑脸相迎,这个时候最好不要伤了和气。不过看淳于岑的话里多少带着嘲讽的意思,杨素的笑容也收敛起来:“陛下运筹于帷幄之中,便能决胜千里之外,某虽陛下所谓之‘能臣’,自愧弗如也。不过眼下这座晋阳城,倒是并非那么难以攻克。”

淳于岑眉毛微微一挑。

杨素缓缓说道:“晋阳城池为防守而打造,又经过齐国当年多次加固,若非当时齐主昏庸,宇文邕也不可能趁虚而入。今日攻城,敌人已经不是上下乱作一团的齐国,而是抱有必死之心的宇文纯,此人心志坚定、作战勇猛,一直以来都是我大汉最难对付的敌人。因此强攻晋阳,必然损失众多,不可取。”

这一次不只是淳于岑,李询也好奇的看过来。

他在杨素配合征战的时间并不少了,但是实际上在作战指挥上多数都是李询占据主导地位,杨素还需要负责其余相关的民政事务,一直只是在战略上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罢了,因此李询也没有想到杨素已经有想法了。

杨素伸手指了指晋阳城:“现在我军已经通过水师转运一部分兵马前往城北,唯有在城南和城北同时向晋阳发起进攻,才能够让晋阳首尾难顾。但是城北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很难进攻城池。”

说到这里,淳于岑和李询都不由得点头。

他们多少也猜测到了杨素的意思。

晋阳城北有大道一路延伸到雁门关。

从晋阳到雁门关这一路上,敌人壁垒森严,军寨林立,构成了层层防御、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晋阳就是这个防御体系的南端,也是粮草、器械云集调配之处,而雁门关则是这个防御体系的北端,主要就是为了防范从北方而来的敌人。这样的防御体系已经维持了数百年,实际上是为了应对北方草原上的敌人而打造的。

宇文纯坚守晋阳,就是因为能够和雁门关互成犄角,并且还有沿途众多营寨作为屏障,才有足够的信心。只剩下晋阳一座孤城的话,宇文纯想要守,别人恐怕也没有这个信心了。

“先下雁门,再攻晋阳,会不会舍近求远?”李询忍不住问道。

杨素看向他,摇头说道:“若是能够先下晋阳,某自然会如此选择。可惜你看这晋阳城,城外已经挖掘纵横壕沟,而南面、北面城墙皆包裹以青砖,显然就是为了防范我们用火炮轰击城墙。所以攻城并不可取,相比之下若是能够先攻破雁门,再从四面包围晋阳,使晋阳城内再无突围求生之可能,则敌不战自溃矣。”

围城之战,一向讲究的是围三缺一,以让城中守军失去斗志。但是对上晋阳自然又不相同,现在的北周已经只剩下邺城、晋阳等地仍然还在苦苦支撑,对于守军来说,士气本来就很低迷,如果不是晋阳到雁门关一线尚且牢固,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恐怕他们根本不会坚守晋阳。

一旦拿下雁门关,晋阳以北尽数落入汉军手中,北周军队自然也就失去了最后的依靠,他们除了负隅顽抗、和汉军鱼死网破之外,剩下的唯一一条路自然就是投降。

“巡抚认为当务之急是派兵进攻雁门?”淳于岑好奇地问道。

杨素颔首:“佯攻晋阳,实攻雁门,接应雁门的奋武军入关,届时我军在南,奋武军在北,齐攻晋阳,晋阳可破矣。”

“那现在?”淳于岑不由得好奇的看着已经森然列阵的汉军。

火炮昂首指向城墙,似乎只要杨素一声令下,就能够直接把整个晋阳城都抹为平地。

但是淳于岑想说的是,那现在不就相当于虚张声势了?

“做样子,也得有模有样才是。”杨素忍不住笑了一声,旋即说道,“率军进攻雁门,兵不贵多而贵精,因此禁卫军可有信心能够胜任如此任务?”

淳于岑顿时来了斗志,本来禁卫军的人数就不算多,硬生生拉过来攻城,淳于岑心里当然是不太情愿的,因此如果能够找到如此不错的任务来避免禁卫军陷入攻城苦战中,他自然高兴。

淳于岑慨然领命离开,不过当他走下点将台的时候,隐约意识到了什么,下意识的回头看了一眼台上,不过并没有折返。

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七百四十一章 旗帜第六百一十六章 世家兴亡第一三五七章 可不能抢风头第一百九十六章 先行第一千八十章 杨素在成都第七百六十五章 牵扯利益第一二一四章 稳扎稳打第六百三十五章 家大业大问题也大第二百五十九章 好男儿至此(下)第一千六十五章 纸上得来终成真第二百九十三章 北天崩第五百五十一章 已经熟悉厮杀第一一五二章 叶护大帐第三百九十章 流民第七百二十五章 请愿第二百七十四章 命途第二一零七章 对邺城的接管和规划第二一九三章 金城薛举在此!第五百五十七章 杀意浓第五百零四章 滑稽而残酷第一四六三章 班师回朝第一六一六章 水师演练第二百零三章 夜行第一九五八章 国家未来,在陆也在海第六十二章 平手第二二二一章 绕城而战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九百五十章 徐陵到来第一九三四章 振兴两淮第七百八十章 分割第一一三六章 入洛阳第一六三三章 皆我族类第八百五十八章 尉迟家的礼物第一百六十四章 杨愔第一三零三章 抗命第一千一十六章 年轻第一九二一章 怎么变成朕带孩子了?第一九二六章 稳定西北,当步步为营第六百零七章 两条计策第二零四一章 巴人将士第二一五一章 以后有他们好看第二百九十八章 步步第二百五十八章 好男儿至此(上)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死有活第二百一十三章 抢滩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八百四十六章 收获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为汉土第一六一二章 天下粮仓第二零五八章 条件第二百九十一章 陈叔宝第一五三二章 何谓汉人,何谓大汉第一九一六章 大汉的戏剧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一六六一章 中流第一四二一章 二十一条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气第一六一三章 一粒米,一个国第三百一十五章 火第一二九三章 两代人之间的争锋第四百二十一章 唇亡齿寒第五百二十九章 佝偻老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有此意第一一五六章 祸水西引第一千六十一章 乐昌和张丽华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个人第三百七十章 江南岸第二三一二章 水稻杂交的初步成功第九百三十三章 独立成军第七百八十八章 乌云卷地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观火第三百六十五章 工匠第二三一六章 被欺负的沈姊姊第一九七二章 甲骑,不可不防第二零五一章 陛下在干什么?第一二九四章 破了他的胆就够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明主第一七五八章 大汉需要更加稳定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开第一六九二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五百五十六章 早知今日第一二一四章 稳扎稳打第一三六六章 驾前惊变第一千五十二章 万民之请第九百八十四章 业火第一百八十六章 知足第二百二十五章 绕着弯子第四十五章 弥留第一一三零章 知足第一百三十一章 走着瞧第六百五十五章 忽悠第六百八十五章 前夜第一七七二章 坑儿子的爹第二百零六章 默契(第一更)第七百四十二章 没有动静第一二零九章 上元节第十二章 接枪第一八六四章 强权大汉与分权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