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奇葩后勤保障

“恭请天安,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躬安。”

“恭谢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天恩浩荡。”

“臣刘綎,永服辞训,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叩三拜的仪式完成后,四川总兵刘綎,从孙承宗的手上接下了出兵木邦的圣旨。

拿到圣旨后,麻溜的从地上爬起来。刘綎左手一伸,马上就有亲兵过来接走了圣旨。然后刚才还很是严肃的表情,一下子变得满脸狞笑。

“这位就是孙大人吧?末将以前没见过啊,孙大人出任本职前,在哪里高就啊?”

“刘帅客气了,本官以前是庶吉士,翰林院编修。”

“哎哟,庶吉士啊!那可是以后的阁老啊。末将这可得和孙大人多亲近亲近……嗯,这位就是刘公公吧,这么年轻就被派出来独当一面了,说不得,以后也是要做太监的人啊。”

“咱家只知道用心给皇爷办差,太监什么的,咱家不会去想。”

“哎,刘公公太方正了,孙大人,你不会也是这样吧?”

“呵呵呵,刘帅,你的这位家门儿可也是出自你们将门之列。刘公公的父亲以前乃是辽阳副总兵。”

“嘶~~刘公公,令尊不会是刘逢吉(刘应祺)吧?哈哈哈,还真是啊。嗯,咱们做武将的,对皇上最是忠心不过,除了杀敌,也能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宫里伺候皇上。刘公公,你出身将门,那就是自己人!这次司礼监派来的监军派得好!”

“呵呵,好叫刘帅知晓,此次出兵呢,咱家就是陪着大家一起去南边走走,真正的监军,乃是孙大人。”

大明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崇文抑武后,武将的权利比起开国的时候已经小了很多。具体到出兵打仗来说,一般都是文官做统帅负责制定作战方案,并掌管全军后勤。而武将呢?嗯,你们只需要按照文官制定的方案进军、厮杀就好。

当然,有的时候呢,大内也会派出宦官做监军,这时候后勤这一块,往往就是宦官来掌管了。

所以刘綎看到朝廷同时派了文臣和宦官来,本能的以为这一次出兵的后勤是刘时敏主管。而在听闻刘时敏也是出自将门后,那种内心的欣喜自然的就流露了出来。

至于你要问若是孙承宗制定的方案很扯淡怎么办?哼,刘綎这样的老革,乃是在万历心头挂了号的。对普通的文臣他才不在乎呢——到时候上了前线,自行其是便是。

可惜,这一次的出兵费用,是兴华宫赞助的,所以,这后勤这一块,自然也是兴华宫的人掌管。

“哎呀,末将想起来了,一年多前的邸报上,是说了太孙开蒙的事情。想不到孙大人还是太孙的老师啊!嗯,太孙指导吴大夫发明牛痘之法的事情,末将当然也是知道的。这不,最近末将的兵营里,都在打这个天花疫苗呢。哎呀,能够教出如此贤明太孙的孙大人,一定是了不得的人杰啊!没说的,末将估计不出五年,就可以改称孙大人为孙阁老了,哈哈哈哈~~~”

老**在那里自说自话一阵后,突然发现旁边的两个人都对着他含笑不语。饶是刘綎脸皮再怎么厚,也有点过不去。于是赶紧的转过身来对着手下吼道:“都傻愣愣的站在这里干什么?等着孙大人发钱啊?还不赶紧的去准备宴席?本帅要好好的请孙大人和刘公公喝一盅!”

不得不说,虽然刘綎的部队军纪不好,出去打仗经常祸害当地百姓,但其部的执行力却是很高的。在刘綎发令备宴后不到一刻钟,一桌热气腾腾的宴席就摆了出来。

“孙大人,刘公公,请上座。”

众人坐定之后,刘綎先是给孙承宗和刘时敏介绍了自己麾下的几个主要将领,自然的,孙、刘二人也变着花样的夸奖这几位大将的雄壮。

酒过三巡,前戏已毕,刘綎眼睛转了转:“孙大人,末将敢问,这次出兵,朝廷总的方略是什么啊?”

“刘帅,朝廷的意思是,今年六月之前,我大明援军至少一万人,要进入木邦境内。”

“啊?孙大人怕不是在说笑吧?这会儿都三月初三了啊!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要赶到木邦?这个,请恕末将无能为力。”

大明朝到了中后期,由于武将地位的持续下降,由此导致文臣们对武将和军队越来越苛刻。

以明军在自己的国土上行进为例:理论上来讲,本国军队在本国土地上行军,是不需要携带诸如粮食之类的后勤物资的。事实上在明朝中后期,随着卫所制度的崩溃和军镇制度的不成熟,明朝中后期,也没有任何一个镇将能够组织起行军千里的后勤供应。

于是,明军在国境内移动,是由当地的地方官员负责供应军队的粮食。

但是明朝的文官们多精啊,他们说:武人没念过什么书,不懂大义,绝对不廉洁。所以为了防止武将们贪污国家的粮食,因此,军队从本官的辖区过境,本官不会直接拨付粮食给这支军队。而是要组织当地的民夫,把食物做成熟食后,按人头发给过境的军队。

这么做,武将确实没机会贪污。至于满口仁义道德的文官会不会因此贪污,嗯,估计,或许,大概不会吧。

按照这个时代贫苦百姓一天只吃两顿的惯例,各个地方政府给过境的本国军队,是要提供两顿吃食的。

但如此一来,文官们又发现了问题:要是一支军队行军速度极快,一天之内穿越两个甚至更多的县域呢?那这些丘八们岂不是一天能吃五六顿饭?不行!国家的资财不能如此浪费。所以后来地方文官们就约定俗成了一个规矩:军队进入本县的当天,本县不提供饭食——因为你在前一个县已经吃过了。只有这支军队在本县内停留时间超过一天的,本县才提供饭食。

毫无疑问,如此一来,明军的机动力一下子就被限制了:对于士兵来说,一旦开拔,往往意味着今天没有饭吃了。到了新的地方后,还得饿上一晚才有饭吃。所以,到了明代中后期,明军的移动,往往是走半天,停一天甚至更多……

军队的统帅对此毫无办法: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你要是让部队搞急行军,一天走几个县,结果个个县都以你这支军队在本县停驻时间不足不提供饭食。那军队是要哗变的!

在历史本位面,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各地的军队向辽东会齐的时候。就是因为这操蛋的制度,导致很多军队根本赶不上大战——四川石柱的白杆兵,从石柱出发,要走将近一年才能到北京!这还是其统帅秦良玉深得军心的情况才超常发挥出来的速度。

所以,刘綎才说三个月内要从四川赶到木邦,绝不可能。

第四九八章 风帆最后华章第一九三章 天下重新透明(二)第六五九章 要有战略眼光第七零九章 所谓李代桃僵第五二八章 真是超级乌龙第六一九章 穿越喜马拉雅第一三一章 金陵日报完胜(二)第二六九章 郁闷的大司寇第三十六章 原始资本积累(十一)第三六六章 开阳御驾亲征第五一八章 奥斯曼的应对第二一五章 巴格达的帕夏第三零八章 万历四十五年(二)第三七二章 燃烧的暹罗湾总设定(看前一定要看)第五一六章 对奥全面战争第七七五章 陆军主力出动第七六零章 朱由检的狂怒第八零二章 告欧洲人民书第三七八章 中南总督人选第三四五章 东海上的决战(二)第六四九章 政委们的威力第一五零章 布局毕欲发动第五一一章 鲁道夫在美洲第五三五章 转进的第六师第三七八章 中南总督人选第七三零章 波哥大会战始第五五三章 索科利的父子第四二九章 学生们的志向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第四零二章 白甲兵对武士第七一五章 后勤陷入窘境第七零一章 美洲即将爆发第十章 孤的元从班底(二)卷末总结及单章求订阅第五二七章 亚历山大城下第五八二章 易普拉欣妥协第六一四章 莫卧儿的炮击第六四一章 皇长子的婚事第一六九章 忙碌的魏忠贤第一六一章 太孙殿下出征(二)第七八四章 昆阳赤霄计划第四二二章 启动经济改革第二一三章 法兰西的应对第三七九章 切割中南半岛第七三五章 子弹是公平的第七十章 西北危机已现(一)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谈(收藏上千加更)第八十六章 大明直辖木邦(一)第三零四章 会合与反会合第七三九章 美洲战后安排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动第二九八章 日本欲寇朝鲜(二)第二八八章 基督正义联盟(一)第四章 坑子孙的太祖第五六九章 我是有底线的第二四九章 衍圣公是大敌第二九五章 朱由栋的调整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战士第五一八章 奥斯曼的应对第五九零章 大明机构改革第四八五章 海外亦有汉民第二九九章 日本欲寇朝鲜(三)第六零九章 神奇的三哥们第二章 爷爷你辛苦了第四五七章 廉贞初显威力第五七四章 教育事关国本第七十一章 西北危机已现(二)第七三七章 前后方的配合第五七一章 除恶必须务尽第三章 大家都是戏精第五五四章 欧奥间的分歧第九十五章 国家根基已朽(七)第一五三章 萧伯芝的表演第四八一章 大明使团抵奥第一三四章 家事也是国事第一二六章 东林陷入颓势(一)第一九四章 天下重新透明(三)第二一六章 对法战前准备(一)第二三四章 历史未能重演(五)第七一五章 后勤陷入窘境第六七零章 大战一触即发第二四五章 人口普查完毕第三九五章 清醒的国松丸第五八八章 帝师党的共识第六八二章 流水账的战报第九十七章 枪杆子出政权第五九五章 流通货币不足第五一九章 易普拉欣布阵第四九三章 执政越来越难第二章 爷爷你辛苦了第六五二章 两个人的汇报第三四四章 东海上的决战(一)第一六二章 太孙殿下出征(三)第四九六章 铁甲舰的战斗第四二九章 学生们的志向第七章 皇帝真不好当第一八八章 吹皱一池春水(三)第六十二章 母子促膝夜谈(收藏上千加更)第二四三章 大坂的冬之阵(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