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您要是能教给我怎样平安回家,我就拜您为师。”虞舜把自己的难题端出来,考验这位自荐为人师的陌生人。
“好哇,那么告诉我,你为什么流落在荒郊野外、有家不能回呀?”单卷慈爱地望着他说。
单卷的目光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虞舜一接触便对他产生了信任感。自从母亲死后,他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眼神了。他像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一五一十地诉说起自己的身世和遭遇。“娘临死前嘱咐我要照顾好爹爹,可我早早地就离开了他,怎么向我娘交代呀?”说到伤心处,虞舜把头埋在单卷的怀里呜呜地哭起来。
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和责任感,单卷被深深地感动了,大颗的泪珠滴落在孩子颤抖的身上。“可怜的孩子,你还年幼,本身难以自保,又怎能照顾你爹呢?先跟我走吧,学好本领,长大才能更好地赡养你的爹爹。”
“那也要回去见上爹爹一面,如果他以为我真的死了,会伤心的。”虞舜忧郁地说,“如果见我没有死,宝鼎却无法修好,后母也不会放过我,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为了成全你这位大孝子,师父只好向别人借件铜鼎了。”单卷说。
“借?向谁借?”
“北去几十里外就是蚩尤冢。”单卷说,“蚩尤慷慨仗义,且神通广大,生前死后都乐意济人之危,听了你的故事,他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
虞舜叩开家门,嚣母和瞽叟都吃了一惊。他捧着一只铜鼎,竟和家里那只一模一样!虞舜的身后还跟着一位神仙一样的人,嚣母也不好发作。虞舜“扑通”跪在嚣母面前,说:“娘,重华跟师父学艺去了,照顾我爹就全靠您了;等我学成归来,一定要好好报答您。”
虞舜和单卷出了门,才听得嚣母发话:“该死的,你死在外面一辈子不回来算了,你以为谁还会想念你!”
单卷把一根竹竿刨成两半,与虞舜各登上一条,无舵无桨,乘风破浪。他似乎想起什么,忽然问道:“虞舜,当时你爹拿笤帚疙瘩打你时,为什么不逃跑?”
“我做错了事,让他打几下出出气就没事了。”
“那后来为什么又逃走呢?”
“爹爹正在气头上,棒槌是会打死人的。”虞舜说,“如果我真的死了,他心里会很痛苦的;再说,以后还指望谁来养活我的爹呀!”
单卷伸手把虞舜捞过来,紧紧抱在怀里。一叶小舟消失在云烟飘渺处。
当初,帝尧派羲氏之子羲仲、羲伯,和氏之子和种、和伯四人,分赴东南西北,测日观天,制定历法。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每日恭迎日出,记录太阳升起的时刻。羲仲时常登临泰山,瞭望东海日出奇观,观测太阳升天后的轨迹,人称东岳。羲伯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迎送太阳南来北往;同时
,他还在衡山设立观日台,观察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人称南岳。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每天记录太阳落山的时刻,为它饯行。和仲也在华山之巅设立了观天台,观察太阳西行的路线,人称西岳。和叔居住幽州,在恒山建有观天台,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规律,人称北岳。以上四人,合称四岳。经过四岳多年的观测和演算,最终选取三百六十天为一年,并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来成岁。
历法的制定,使黎民百姓的农事活动顺应天时而作,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也使百官一年四季的职守得以明确。一时朝野谐和,诸侯领命,人民安居乐业。四岳因此立下功劳,得到百姓的尊重。根据诸侯们的拥戴,帝尧分封四岳为东西南北四方诸侯之长,协助朝廷管理海内诸侯。从此,四岳成为朝廷的封疆大吏,深得帝尧信任,言听计从。 且说这天,南岳羲伯身跨风鸟,——也有人称其为朱雀,穿云破雾从南方飞来帝都平阳,向帝尧述职。说起南蛮风俗,帝尧说:“朕每次南巡,从未超越桐柏山;再往南走,就是南蛮地面了,不知那里究竟居住着什么人,卿可详细道来。”
羲伯说:“臣在南方行走多年,穿越高山密林,涉过川泽湖泊,设祭衡山,驻足交趾,观涛南海,对那里的部族大略有些了解。所谓南蛮,是中原人对南方诸族的统称。南方地域广大,部族众多,至今臣也没有搞清楚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臣所亲历的有三苗国、巴人国、夜郎国以及盘瓠和布洛陀等较大的部落,还有许多部落居住在深山野林、边远海岛,尚未涉足。”
“南蛮部落果真像传说的那样野蛮落后吗?”帝尧问。
“中原人士依据道听途说,总认为四夷是荒蛮之地,其实是一种偏见。”羲伯说,“陛下到过东夷,你会发现,那里制作的陶器比中原还要精细,赤金兵刃更是独树一帜。而南方,早在炎帝时代就已经开发起来,栽培稻谷的历史应与我们这里播种粟米一样的悠久。他们的居所多为木质结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我们相比也是各有所长。所谓蛮者,不过是礼俗不同而已。”
“记得寡人登基时,三苗国曾派使者前来祝贺;”帝尧说。“人们说起南蛮,也多指三苗。就你所知,那三苗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度?”
“苗者,长满幼禾之田地也。”羲伯介绍说,“所谓三苗,通常是指南方那些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它们分布在东起彭蠡、西到洞庭、北至汉水、南达衡山的广阔地域里。其中不少部落是北方移民的后裔。这些农耕部落组成联盟,其骨干力量是驩兜族和东夷移民,目前驩兜是三苗盟主,也称作驩头。”
帝尧说:“人们传说:‘鲧的妻子叫士敬,士敬的儿子叫炎融,炎融生驩头。’又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鲧。’照此推算下来,那驩兜竟是黄
帝后裔,与寡人还是同宗呢。”
“起初臣也这么认为。”羲伯说,“待到驩兜部落去考察时,却发现他们的图腾是火凤凰,供奉的祖先是被黄帝战败的祝融氏首领朱明。也有少数氏族供奉的祖先竟是共工氏句龙。”
“为什么?”帝尧大感兴味,进一步追问。
“驩兜族长老们说,黄帝时,居住在中原的祝融氏女子,与崇山鲧氏联姻生下驩兜。后来驩兜氏南迁,在大江南北定居,繁衍生息,形成驩兜部落。”
“那么,奉句龙为祖先的氏族又有什么说法呢?”
“他们说,”羲伯回答,“鲧本来就是共工。当年共工氏句龙被蚩尤追杀,带领余部投奔黄帝,被封为白马君侯,在西部安身,人称白马。但他们自己仍坚称是共工氏,记做鲧,以区别于祖居地的共工氏。这就是鲧部落的来历。后来,句龙做了黄帝的后土大臣,主管平治水土,鲧部落的一部分又追随句龙回到中原,定居崇山。大概到了颛顼时代,鲧在老童的领导下治水有功,被封为伯,以后历代鲧部落首领都被称为伯鲧。因此民间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鲧”的传说。三苗有些氏族崇尚父系传承,因此也奉句龙为祖先。”
“居住在大河以北的共工氏和居住在大河以南的鲧,都擅长治水,其名读音相同,只不过有个缓急之分罢了,说他们是同宗同祖,应该不会错的。”帝尧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地处三苗之野的驩兜也和共工有些渊源。祝融氏和共工氏都是炎帝所属的主要部族,看来炎帝在南方的影响是很大的。”
羲伯说:“三苗的另一支主要力量是东夷移民。当年蚩尤战败,残部度过大河,流落在大江两岸和江南沅水、湘水一带。”
“时事沧桑啊!当年蚩尤和句龙势不两立,而今他们的后裔却联合起来组成了三苗国。”帝尧感慨地说,“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族属关系枝杈延伸,会渐离渐远;而同处一地的不同氏族,在地域环境的约束作用下,倒有可能走到一起。…三苗国当前的情况怎样?”
“各族之间没有出现大的摩擦,只是近几年发生了两件事,让驩头他们穷于应付。”羲伯继续说,“原来盘踞在巴山上的巴蛇,趁山洪暴发顺江而下,在洞庭湖落脚,掠食渔船和人蓄,请过多少猛将异人而不能治。再就是彭蠡泽畔来了一个自称凿齿的部族,其首领非常厉害,与三苗人争耕地、争渔猎,争战不休。”
注(1)《吕氏春秋•下贤》:“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卷,市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卷,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
又:《淮南子•齐俗训》:“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