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许由逝去的背影,帝舜砰然心动。
帝尧时代,三苗在驩兜的领导下曾归附中原王朝,支持帝尧政权,南北相安数十年之久。对此,帝尧是心存感激的。驩兜被放逐江南后,投洞庭湖而死,帝尧心有不忍,命丹朱负责去奉祀。因此,丹朱早早地就让儿子和老伴迁居洞庭,自己则往来于封地丹淅和洞庭之间,两头照顾。丹朱为人谦和、开朗,慷慨大方,在这里是有人脉的,被称之为帝丹朱。帝舜深知丹朱的为人,于是决定去君山找他帮忙,完成自己的南巡使命。
“依我看,”丹朱推心置腹地说,“夏家父子是担心你干预朝政,才以南巡的名义把你打发到江南来,你还真个把棒槌当针认了。我们都是黄土埋到脖子上的人了,没几天活头了,还是陪我下几盘棋吧,我还想赢上你一局呢!”到了这时,他俩真正的平等了,曾经的对手关系、君臣关系都退潮了,被淹没的亲情和友谊又浮出水面。
“我的大舅哥,难道你忘记了?虞舜曾经摄政二十八年,难道还不懂当下摄政王大禹的心思么?”帝舜无奈地一笑说,“我禅让后,整日蛰居历山,不会客,不访友,生怕有话传出去对时局产生影响;到了这里,我有飞鸟出笼的感觉,终于又可以随心所欲了,为什么不尽心做点事儿呢?只有做些有利众生的事儿,活着才有乐趣。”
“你倒是惬意了,可惜苦了我的妹子娥皇、女英。”丹朱说,“你总也不回去,她们要牵挂死了。”
“虞舜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不是曾居九五之尊,而是娶了你的两位妹妹。”虞舜深情地说,“一个甲子过去了,只要是我高兴,我平安,她们就心满意足、其乐融融,真是难得。我的这次选择,她们肯定也会支持的。”
“可是,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帝舜是何许人,语言也不通,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听你说教。说句实在话,
你还不如我呢,我还给能他们带来娱乐…”说到这里,丹朱忽然停住了;少倾又手舞足蹈地说,“有了,有了!这里的人喜欢音乐,你的《韶》乐可以使你一举名满江南!…马上排演节目,近期咱们就行动!”
湘江,一只花船溯流而上。帝舜坐在船头,吹起自制的排箫。这只排箫用二十一支长短不同的竹管组成,声音恢弘而委婉。为了突出帝舜的演奏,丹朱特意在《韶》乐中增加了排箫的分量,因此《韶》也叫《箫韶》。丹朱对《箫韶》十分推崇,也把他的团队也命名为“箫韶乐舞团”。一路上,丹朱银发雪髯,迎风飘逸,指挥着花季少女鼓琴击磬,齐声歌唱。岸上的纤夫们个个赤身裸体、筋骨精壮,也随着音乐的节奏“嗨约”、“海约”地和合,时而引吭高歌高歌,爆发出男人的雄气。有时他们还会和船上的少女隔水对歌,打情骂俏,妙趣横生。原来,这些小伙子是丹朱歌舞团的男演员,停下来就与少女们配对演出,行船时便充当纤夫,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帝舜有时会想,丹朱有如此强的导演和组织才能,若是让他执政,恐怕比自己也毫不逊色呢。
两岸招来了众多行人,一路随船走动,不愿离去。也有不少渔夫,停止作业,撑起小舟尾随花船行进。不要说,这些嗜好歌舞的南蛮男女,还真没见过这样奇特的乐团、没听过如此雄壮的北方之音呢!一日,花船来到湘水的一个江湾处,水面宽阔,平静如潭。但江岸上却喧嚣聒耳、哭声震天。原来,这是玄蛇氏族的葬礼,江边一顺摆开六具尸体,正准备进行水葬。丹朱立即令花船靠岸,指挥乐队演奏哀乐,帝舜的排箫也随即发出呜咽悲戚的旋律,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葬礼完毕,死者亲属拥到水边,呼啦啦跪倒一大片,叩谢乐队的助哀。几位长老把客人请上岸,酒食招待。席间,长老讲出了六人死亡的原委。
距此
地几十里外有个不起眼的小山,叫苗山,多少年来也没有引起过人们的重视。两年前,从外地来了位巫者,站在苗山上指指点点,说周遭的道道山陵活象是一条盘龙,而苗山就是该龙的龙头。他还预言,谁家的祖坟修在龙头上,后世肯定会出大人物,不是皇上也得是个诸侯。此言一出,方圆几百里内的方国国君相继跑来考察,越看越觉得巫者言之有理。你看,那龙头藏于群山之中,似乎还没有睡醒呢!自此以后,苗山争夺战就开始了。每个国君都企图占有这块风水宝地,好让后代出个大人物,称霸一方。于是他们不惜豁出命来大打出手,原本相互通婚、和睦相处的各氏族,如今都变成寇仇了。“我国今后还得训练军队,准备打仗,不光是为了争坟地,还要讨还血债,以雪今日战败之耻!”长老最后说道,声情激昂。
听完长老的一番言语,帝舜痛心疾首,说:“愚昧啊,世间的祸乱就来自愚昧和贪婪哪!”
帝舜决心制止苗山械斗。半夜,他找了个向导,悄悄地去了苗山。第二天,当丹朱带着乐队赶去时,发现苗山气氛异常。占山的是犀牛国,准备攻山的是羽民国,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随行的玄蛇国长老说:“四周山上还埋伏着鹰氏国、水牛国等等;当交战双方两败俱伤时,会有第三者冲出来抢占山头。太阳一露头,战斗就要打响了,我们等着看热闹吧!”
两阵之间箫声响起,回荡于万山之间。这时,阳光刚刚射向苗山顶上的树梢。羽民国指战员被突如其来的箫声所吸引,暂停发布进攻命令,倾耳谛听,判断阵前出现的新情况。箫声是帝舜吹奏的《箫韶》的前奏,其背景是讲当年虞舜如何用孝道、爱心感化父母和兄弟,实现家庭和睦的。箫声里倾注了帝舜的一腔心血和柔情,如细雨润物、春意融冰,消化着战场上的戾气和斗士心中野性。双方战士都垂下了手中的兵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