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运擦了擦脑门儿的汗,年过半百,他和老婆沟通的越来越少,因为老婆总是觉得她自己有道理,出了错还让他背锅,后来,他就不怎么开口了,任她自由发挥好了。
只是心里纳闷儿,王景琳的脑壳是不是进水了,一个阿乡,在上海毫无立足之地,她是怎么考虑女儿未来的,就嫁给这样一个人就定终身了?
蛮不讲理,也不想和她争执,他只能是偷偷的办理。
华灯初上。
弄堂口,公用电话亮着灯,有人抱着电话不放,有人在一旁冷眼等候。
弄堂之间,七八个小朋友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笑声不断,自由自在的在弄堂间穿梭。
温伊美家里,窗户开着,微风吹拂,屋子里灯光温暖,主要是为了省电,用的是低度的电灯泡,五六个人坐在圆桌前,看起来很温馨,谈笑风生的样子。
外人间或从她家门口走过,看到眼前的一幕,都知道温家今天来了客人。
温良运搞了几个菜,看似挺丰盛的本帮菜,炒螺丝、四喜烤麸、八宝辣酱,其实都是花不了多少钱的,连道糖醋排骨都舍不得搞,更不要说油焖大虾了,那可是本帮菜的精髓。
不过,有好酒撑着场面,这个宴请还不至于太寒酸。
那是王明江带来的茅台酒。
王明江虽然说话好听,博得了王景琳的一时欢喜,但并不代表她就同意女儿和他的婚事。
王景琳只不过是想仔细了解一些王明江。
另外,也是给女儿面子。
带来男朋友上门,不给女儿个面子,小囝脸上也挂不住,心里会难过的,可不是为了请王明江的宴席。
从看似无意中的问题,王景琳已经知道了王明江的大概情况,来上海有些辰光,自己找到了些事情做,也就是打打零工的那种,赚钱嘛应该是赚了点儿,死撑着面子买了茅台过来,看衣服还是很寒酸,属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涯,小囝日后要是跟了他,怕是受苦的命,更不要提没有上海户口了,这就基本没戏了。
知道了大概情况,王景琳随便吃了点儿,去隔壁邻居家打麻将去了。
相处了多年的温良运看出了老婆的态度,心里算你是放心下来,看来她还是识大体的,知道事情的结果,去邻居家白相,就是给了我机会处理,他心领神会。
温良运脸上有了些笑意,他请的客人也都到了。
银行的李登山李科长,他老婆家的亲戚,此时,正在和他堂哥副厂长温俊民聊的很开心,而邻居徐记者却把重心放在了温伊美身上,不知道和她聊着什么,两人聊的也很投机。
至于王明江,和他老婆王景琳聊了一会儿,被他老婆“掏空”了晾在一边。
这个时候,正是尴尬的节点。
为他摆的酒席,竟然没有人和他聊天。
就连温伊美也没来得及照顾到他,只是给他夹了些菜在碗里,忙着应付徐记者的提问,徐记者天天外出采访,最会的就是采访人,问题一个接一个,而且都是温伊美喜欢的工作问题,她都是对答如流,很是畅快,徐记者还说要去她们厂子采访呢。
“小囝,厨房还有菜,你再去做几个来。”温良运说。
温伊美看着眼前的餐桌,确实有点少了,正好厨房也没有别人家用,于是就走了。
温良运见女儿走了,咳嗽了一声。
众人心领神会,都把枪口调转王明江。
副厂长温俊民喜欢说普通话,因为他打交道的各级部门都是45年后来上海的公职人员。
“小王啊,虽然我们伊美是欢迎你来上海的,但你们之间我看差距很大,不知道你将来如何解决掉这个差距?”
“是啊,差距不小,如若鸿沟,就是一个上海户口都解决不到,只怕没法在上海立足的。”带着宽边茶色大眼镜的徐记者帮衬。
“在上海生活处处是花钱的,没钱没户口这日子没发过,小王,我觉得侬来上海是欠考虑。”银行信贷科的李科长用的是奉劝的口吻,意思是哪里来哪里回去合适。
温良运得意的看着王明江,想着他一定很拘谨,这么多缺点都被说出来了,这滋味不好受吧。
让他失望的是,王明江好像没有半点拘谨和不好意思的样子。
还是很坦然。
这一点让温良运很不理解。
要是他的话,早就起身告辞了。
看来是份量不重啊!第一次见到为了女人这么厚脸皮的。
王明江不慌不忙地说:“现在看是难了一点儿,但我们还年轻,也正赶上改革开放,大有作为的时代,我想这件事过上三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吃喝拉撒怎么解决?你想得太简单了吧?”李科长笑道。
“有钱这些算问题吗?您是做银行工作的,最知道钱的魅力吧?”王明江反问,这个时候,他很有兴致,本来打算要走了,没想到遇到了鸿门宴,他怎么可能被人嗤笑中离场。
“你觉得你会是有钱人吗?那我倒是想找你存款了。”李科长明显的是嘲笑。
其他两个人一旁看热闹,端着王明江的茅台互相敬酒,抿了一小口,很是神清气爽。
“找我要存款,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体量小了点儿,你要是想完成任务,要盯着大鱼大肉才是王道。 ”
“侬要帮我出主意?”
李科长觉得挺好笑的,眼前这个人居然要指导他的工作,自不量力到了什么地步,一个乡下的穷小子,和他谈论金融?
“这个赤佬,口气还真不小。”心里已经暗暗开始轻视。
王明江从他和温俊民的闲聊中,听到了各自遇到的情况和大概遭遇。
“李科长,你们现在的银行业基本上很单一,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现在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又当爹又当妈,又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所以,你们很快就要有变革的,像你们很快就会分为不同的银行,担负不同的任务。你现在的任务不算什么,能过几年,银行的竞争才激烈呢。”
李科长瞪大了眼睛,因为他觉得王明江不是睁眼说瞎话,说的都是业内人的话,对局势很了解,心想这个人难道有啥后台背景,知道上层的消息?不是一个乡下来的个体户吗,今天他一坐下来就留意,这个人的言谈举止,一点乡下人的样子都没有,倒是比他们这些城里人都举止稳重,办事得体。
“侬是怎么知道的?这是金融业的事情,侬怎么晓得这么多?”
“邓公说的啊,看报纸研究嘛,邓公已经讲过了,银行要抓经济,现在只会算账,当会计,没有起到银行应该起到的作用。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要办正真的银行,人民银行以后只是行驶金融管理职能,还要设立其他银行,大家分管各自的领域,支持经济的发展。”
如果王明江记得不会差的话,工、农、建、中应该是84年才形成规模的,现在是81年,刚刚要发展的雏形开始起来了。
“那侬说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啥变化?会是你说的样子?”
“有啥变化,变化大了,我问你,你们现在是不是只发放流动性贷款?”
“是的,是的。”
“很快就会发放固定贷款,科技贷款,还有各种开发性的贷款,所有经济需要发展的领域都需要贷款,而且,再过几年外资银行都会进来,这都是大势所趋。”
“外资银行会进来?”李科长还有点不大相信。
“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这些老牌银行还会重新回来,其他国家的银行也会进来,新加坡银行,日本三菱银行等等。”
“侬是说这些银行会重新回到上海滩,听着有点不大可能,那是姓啥,姓资还是姓社?”
“姓什么也阻挡不了祖国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引进外资,要和国外做生意,他们也看好我们内地的市场,自然是需要银行业的,不但银行业,后期金融市场也要建立起来,证券交易,外汇交易,期货交易,这些都会在上海遍地开花的。”
李科长被他说的一愣一愣的,他觉得他们大领导也没有这么精准的预判性,而且说的头头是道,很有前瞻性,至少他听不出什么瞎编的成分,完全是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大家是要继续往开放的道路走的,至于怎么走,那有不同的理解,这个年轻人的理解很有吸引力。
一旁的温良运有点纳闷了,本来是想抬出李科长这个招牌,让王明江连句可搭上的话都没有,从而自愧不如,觉得他温家结交来往接的都是“社会名流”,知难而退。
没想到的是王明江侃侃而谈,和李科长聊的很是投机。
还有他的堂哥温俊民都插不上嘴。
至于徐记者,他好像并不在意王明江的存在,只和温伊美聊天,而温伊美去炒菜了,他和温俊民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听着王明江的分析,心里也觉得这个形势分析的不错,能不能就此写个稿子,可惜了,眼前的这个人没有啥名气,如果是个专家说的分析,那报纸肯定会受欢迎的。
李科长端起了酒杯,之前,他们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个人主动和王明江来喝一杯的,王明江心里也挺生气的,想着这帮混蛋,喝着老子的茅台,连个情也不领,后来也想通了,自己这是上门还人情了,既然已经还了,还在意个什么。
“明江是吧,年轻人有些魄力,我就喜欢和你们年轻人交往,我叫李登山,今天认识很荣幸啊!”
“小弟王明江,来上海没多长辰光,还希望李科长日后多多关照。”王明江来上海就是发展交际圈的了,今天他需要感谢一下老温,给他组了一个局,介绍了不少有资源的人,至少,他以后做生意会用得到,真是贴心的老好人了。
李登山主动和他认识,敬酒,完全不顾老温不满意的脸色。
这在李登山看来不太重要,他内心有个好的主意,这个王明江看似不简单,是不是我的眼光不行,我的找个正主鉴定一下。
他一下就想到了自己的上司陈处长,如果有个机会,把王明江和陈处长那边认识一下,让他谈谈想法和对局势的了解,说不定陈处长会想听的,如果讲的好,就是他的小功劳一件,不管对王明江还是陈处长都是引荐之功,如果讲的不好,陈处长不太满意,也不用介意,反正他就是临时的一个宴会说的话,代表的是自己观点,又不是什么正式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