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 大唐从不干涉土著内政

根据大唐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达成的协议,奥斯曼帝国将会把上述地区的大量人口迁移回去,以充实他们人口数量。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到奥斯曼帝国的,但是人家奥斯曼帝国的人也不是吃素的,说了带当地土著一起走,自然就会带着当地的土著一起走。

人口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同样也不例外。

这些人可以种田,可以把青壮弄出来派上战场和鞑靼人打仗,不管怎么样,这些人都是有用的。

埃及以及西亚地区的土著迁移工作,具体怎么搞,哪是奥斯曼帝国的事,和大唐人没啥关系。

大唐人也懒得理。

不过这些也只局限于奥斯曼人自己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很多地方奥斯曼人也只是控制了部分城市地区而已,大片地方他们也是没能实际控制了。

尤其很多荒漠上的部落,奥斯曼人一直都没去管过。

但是大唐不能不管!

既然这地方都到了大唐人的手中,对于当地土著也不能不闻不问,当红海事务衙门的几个殖民地官员走访了一遍其他地区后。

看着那些部落土著天天吹风沙啃沙子,实在是于心不忍,当即上了报告,请求上级给这些土著们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活。

为此,上级官员很快就答应了,并迅速做出了相关的行动。

不快不行啊,帝国移民屯垦司组织的第一批官方移民很快就要到了,而红海事务衙门以及下属各州县的衙门的官员们还有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已经是抵达展开工作了。

等大片移民抵达后,总不能让新到的移民和土著混合生活在一起吧。

这可是要犯错误的,而且还是极大的政治错误。

政治对手分分钟就能给董立群扣上了一个动摇本土化的帽子。

所以必须在大批移民抵达之前把那些土著给安排好了。

为此,当地的官员们请求了军方的配合,开始大范围组织移民!

为了让这些土著们以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帝国方面将会非常人道的把他们免费迁移到非洲中部地区和南洋十二国以及当地非洲土著一起生活。

至于他们和南洋十二国以及非洲土著怎么相处,那就是这些土著的事了,大唐帝国向来奉行不干涉土著内务的原则。

因为土著内部那些屁大点的事,大唐内部尤其是帝国高层实在是懒得关注。

有关注土著内部的时间,还不如讨论宵夜吃啥呢。

不过基于南洋十二国最近这几年在非洲中部地区的行事来看,估计南洋十二国会给予这些新邻居们最热烈的枪炮声以作欢迎。

这些,就不是大唐人所关心的,大唐人只负责把那些土著送走,并给他们找一块地方安身立命,后续就得靠他们自己了。

总不能指望着大唐当这些土著的保姆,一把屎一把尿的养着他们吧。

在奥斯曼人迁移了几百万人后,剩下的大概一百来万人,大唐计划着一股脑送到非洲去。

接下来他们的工作重心将会全面转到接受并安顿移民上来。

至于运河开发,那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事,和他们地方官员虽然也有关系,但是关系时间上也不大。

这种超大规模的工程,表面上是一个运河公司负责,但实际上是帝国直接把控,最直接的就是军方都会直接掌控,所以红海事务衙门的地方官员们,也是不太注重这个什么运河建设,因为这事,他们无法插手。

他们更在乎的还是想要在一定的时期弄来几十万帝国移民。

这样才能不管未来怎么变,都足以确保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运河区域处于华夏人的掌控之中。

嗯,只局限于华夏人掌控,而不是什么帝国掌控。

因为李轩也不知道帝国啥时候就崩溃分裂了。

但就算是帝国崩溃了,到时候分散世界各地的华夏人依旧将会掌控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战略要道,最为富饶的土地,以确保华夏人的繁衍生存。

因为圣天子李轩对红海地区的重视,帝国的臣子们自然也是重视了起来。

这些能够爬起来的重臣也都不傻,尽管他们一个个都认为红海地区除了沙子还是沙子,没啥经济上的价值,但是仅仅是一条运河那就足够了。

尤其是军方那边,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是在极力推动苏伊士运河的建设工作,并支持把整个运河区域军事基地化。

就和锡兰岛以及巴拿马运河区一样。

以确保帝国的军事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红海事务衙门的督办人选就很重要了。

这个督办,和大唐帝国在其他地区的督办一样,是一个差遣,称之为“督办红海民政事务大臣”,以后民间将会称之为红海大臣。

就和美洲大臣、南洋大臣、印度大臣、非洲大臣一样。

这样的重要职务,自然是需要挑选一名得力的干将。

对于该职务的人员,李轩亲自挑选,最后选择了外务部西亚司司长董立群担任红海事务督办大臣,其行政级别照比其他部分地区的事务衙门,督办为从二品。

同时授予翰林院侍讲的虚衔。

给外派的地方文官一把手配属虚衔,这已经是大唐帝国近年来的惯例了,不过这玩意算是荣誉性质,没什么实际意义。

挂着翰林院侍讲加衔的大唐官员,多了不敢说,但是几十个还是有的……

早些年还会给部分地方重臣配属督察院的虚职,但是后来考虑到督察院的独立性,最后是取消了督察院的虚职,部分中高级官员会加翰林院的虚职。

算是给一种天子近臣的荣誉吧,没啥实际意义,基本每一个省道的一把手都会有这么一个翰林院的加衔。

所以加衔无法体现大唐文官真正的政治地位。

甚至很多时候,品级也是无法体现他们的政治地位。

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员,其实际权势碾压巡抚、司长的多去了。

真正能够体现大唐官员们政治地位的还是他们的实际事务,这才是唯一衡量他们权势高低的标准。

第六百八十九章 凭本事借的钱为什么要还?第一百六十九章 全部打包带走!第四十七章 斩李轩者,赏银千两第两百零八章 擅自攻城第二千二百零四章 禅让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城区火车:轻轨第两百一十九章 陛下不可投降啊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学而优则仕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粮食,有多少要多少第三百三十章 投降也不叫我第五百六十九章 本官要补个觉第七百六十八章 秦志福跑部第五百九十五章 扩旅为师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同陆军上将方希同第二千零四章 一个想要上岸一个想要下海第六百六十二章 百年海军(求订阅)第六十四章 天下第一等强军第二百二十三章 亡命狂奔第四百一十六章 战争之神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首航成功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难以想象的惊叹第八百五十九章 良禽择木而栖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陆军的‘海上战车’第八百八十八章 师贼之长以制贼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 鞑靼人太危险第六百六十七章 朝报刊行天下震动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左成生的大生意第六百二十八章 那是属于朕的权力!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爱国商人第四百一十章 老子唾你一脸第六百八十二章 督标的冲锋第二千三十九章 大唐礼仪文化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他们疯了第一千九百五十章 侍女并不是那么的好当的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下第二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万丹被围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扩大殖民规模第一百七十五章 大唐王朝的老朋友第两百八十一章 百里之地十万之民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遇上麻烦了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鞑靼人又跑了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仁孝治国的大唐帝国第一百二十五章 说的都不是人话(月票加更)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新北侯去美洲第二千二十五章 大唐优良传统:罚款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鞑靼认怂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万金油西北马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 大唐暂住证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陛下驾到第二千九十六章 学大唐就必须学的彻底第九百二十四章 百艘战列舰第五百一十章 造反真难!第二千一百一十九章 装甲车测试第三百六十五章 任性的大唐王朝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臭气熏天的加迪斯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葛老弟你这手还得练一练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毕志安身先士卒第一千九百四十二章 煤气机掀开的内燃机时代第一千九百一十五章 南洋大移民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这雨,太大了!第两百三十五章 占地盘收保护费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激进或保守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必须贵,不贵卖不出去第九百六十七章 包围歼灭第一千一百四十九章 大唐王师的血汗钱第七百四十九章 使团觐见(第六更求月票)第三百零三章 大战爆发第一千四百九十九章 董钱坤在非洲第二十五章 粮食紧缺第二千二十八章 御书房生态第五百三十八章 大唐开科举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请不要怀疑我们大唐的实力第五百五十五章 喜迎大明王师第一千九百四十四章 蒸汽机厂商的战争第一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小学比大学更重要第一千零六章 慧尘大婚第五百一十一章 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打下梧州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稳定压倒一切第七百五十三章 徐炳福庞大野心第一千九百四十一章 超前的理论第一千九百九十七章 这太子当的真累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千炮齐轰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陈立夫当县令第二千一百一十一章 奥斯曼的反攻第一千九百七十章 机动部队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火炮才是核心战力第八百五十四章 燧发枪初登场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王杉西觐见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爱国商人第两百七十一章 最关键的时刻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名扬天下陈立夫第八百九十六章 超级大铁路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大唐黑虎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印度扩张攻略第两百一十七章 壮烈而体面的死法第七百一十七章 皇权的空前集中第二千一十七章 本土沿海等于西太平洋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那是朕的牧场,朕的牛羊第三十四章 果然有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