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勤王密诏

新朝五十六年八月的一天午后,秦州郡西京宫城,长干侯张温的车驾队伍缓缓穿过衍庆门,车轮辚辚压得满地落叶簌簌作响。粗野、妖柔的喘息声音从衍庆宫正殿的窗格里流泄出来,张温坐在车里微怔:这个屠夫,又在风liu快活。他说的是北地侯姬野,追随谷石达入寇秦州郡三都尉之一的北地屠夫。

张温掀帘望着碧瓦红墙的衍庆宫正殿,抬手召来车驾随侍,待青衣小厮小跑到身前,张温叹了一声,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去,暗忖:怎与竖子同类?心里恼怒,让车驾掉头,沿原路回府。

“张温,你到了这里,为何又往回走?”姬野双手抓住檀木雕花门,一足跨出门槛,声如雷吼,喝住将离的车驾。

张温拧过头来,见姬野冠发凌乱,直长到脐下,腰间胡乱系着件妇人的青碧襦衫,遮住胯下之物。张温压下心头的厌恶,下了车来,说道:“温见北地侯没有余暇,这才先去见谷帅。”

“谷帅未必比我空闲。”姬野哈哈大笑,三两步跨下石阶,伸手来牵张温,抓住他宽大的袖子,亲热说道,“殿上尚有一女完璧,送于你了。”见张温眉头皱起,露出厌恶之色,姬野脸色大变,摔下宽袖,厉色直斥:“长干侯莫是看不上姬野送给你的女子?”

姬野性情暴虐,常一言不和而见干戈,张温强笑道:“温修息正值少阳相转,不便耽乐,心里却羡北地侯。”

姬野转怒为悦,说道:“今日寻了一名女子,胯下肉厚,甚便床事,无奈你无此艳福。”指着胯下,喈喈怪笑,“这数月来,此物最爽利。”

张温瞥了一眼,姬野胯下高高耸起,妇人襦衫上染满血迹。张温早知姬野宣淫残暴,有如凶兽,胯下女子常抵挡不住,让他掳去衍庆宫的女子,能有命出来的不足半数,也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

张温暗忖:今日这名女子经此折磨,多半没有命在。只怕按捺不住血气,张温低垂下头,拱拱手,说道:“谷帅前些日子让编奴儿籍,温前来向侯爷请教一些事宜。”

姬野说道:“用长索将健壮男子都串在一起,押去肃川便可,编什么奴儿籍?谷帅也是恁多事。”

张温拜了拜,说道:“受教了,温告退了。”

从去年夏秋始,谷石达、荀烛武分别领兵进入秦州郡,然而自谷石达兵围西京城以来,荀烛武所率领的西略军便停止继续向秦州郡纵深发展,将兵力向夏邑、冯翊等地收缩。今春四月,谷石达率领十万肃川兵从东华门攻入西京城,荀烛武上书称臣,得封河东、北地两府。秦州历经一年战事,内廷有限的军事力量悉遭溃灭,世家豪族手中虽然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军事,但是见荀烛武坐拥十五万流民军尚且向谷石达低头,也就纷纷献书投附。

肃川兵初进西京,见西京繁华,不欲再战,谷石达顺势接受世家归附,以久战兵疲,兵驻西京,以内廷名义分封诸侯。司隶校尉张温出身泾阳张氏,得封长干侯。谷石达自领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之职,将秦州郡的军政握于一人手中。

回到司隶府,张温在书房独坐了一会儿,出来时脸色越发凝重,此时风紧,叶落如雨,张温呆呆望了一阵薄阴的天空,径往后花园走去。

“日月无情,空自蹉跎,岂不随我,及时乐哉?”李思训笑嘻嘻拈着一片落叶,从株柏树后面走过来,“啊,老叟叩见司隶大人。”

张温疾走过去,伸手扶起李思训揖下去的身子,苦笑道:“这是何必呢?当年高祖要你掌东枢,位同三公,你却挂靴而走,今日却来折煞温。”

“三公……”李思训眼瞥往东北宫城一眼,冷哼一声,说道,“三公之位,不及这一地落叶怡人。”

枫叶铺地,满眼金红,张温却无心赏景,说道:“思训兄,我们进屋谈。”

“原来你有事相询,辜负了这一地流丹枫叶。”李思训搓了搓手,手中一叶顿成灰粉。

“啊,你不说我还不觉已到这季气了……”张温矮身拈起一片落叶,“思训兄啊,这数月来,我心里孤苦得很。”

“子温,你却是操不完的心,谷石达以十万肃川虎狼兵自领三公,狄襄公尚且避居,你又能奈何之?”

张温左右顾视

张温叹了一口气,说道:“帝尚年浅,我再离朝,还有谁来照应啊?”顿了顿,说道,“谷石达近日来颇为恭顺,只怕起了取而代之的心啊。”

“杂胡儿,真是痴心妄想。”

中州西北异族众多,旧朝时,中州人称呼兰为北胡,称西北异族为杂胡。谷家借助西陲十部的势力才称霸肃川,世代与西陲十部联姻,谷氏子弟的血脉里混流着西陲十部族的血液。李思训故称谷石达为“杂胡儿”。

谷石达最忌旁人唤他为“杂胡儿”,初破西京时,肃川兵掠城西赵谦府上,赵谦以此咒骂之,谷石达闻之,将赵府上下百余口制成肉醢,分食野畜。

张温微微色变,左右顾视。

李思训微微一笑,说道:“你且放心,附近无人监视。西京城里,除了谷石达尚无人是我敌手。”

“啊,思训兄有这么好的身手,我却未知。”

“子温勤于政事,我闲云野鹤惯了,有的是暇余。”李思训搓搓手,凭空拈起几片落叶,屈起手指弹击叶缘,炫过几道幽影,扑扑没入雪柏树干,只留下几道短短的线口。

“温愚钝也。”张温说道,“伊周武也是练华胥经出了岔子,才让徐汝愚这小儿捡了便宜,我这十多年来,始终突不破少阳相转这关。”

李思训说道:“伊周武练华胥经,已是走到少阴转太阴的最后一步,徐汝愚能在沂州谋刺,绝非侥幸,我昨年与他在北唐相遇,合少贤之力,尚未能将他留下。”

“与萧别离师出同门,巫少贤?”

“正是他。去年秋冬,秦州正值离乱,子温也不知外界消息,我与少贤联手截杀之,他受伤远循,天下闻讯而至的豪杰不知凡几,却还是让他逃回江宁了。”

“乱世枭儿也,徐行半世令名,悉毁于此子手中。”张温叹道,“江宁势力已成,思训兄不应再下手取他性命,若是思训兄得手,东南不是又乱了天吗?”

李思训嗤笑道:“终是乱臣,狼子野心之人,何时取他性命都是应当,子温性子太软,终会引祸上身。”说到这里,微叹了一口气,“却不知徐行淡泊半生,偏留下一篇祸乱天下的《置县策》。”

张温苦笑,不欲谈论此事,说道:“谷石达欲编奴籍,长久霸占秦州,而其麾下诸将却有主张将秦州青壮男儿押去肃川,又以西陲出身的将领尤其主张西归,只要肃川兵西归,秦州就有可能恢复旧观,思训兄教我也。”

“谷石达西归肃川,夏邑还有一个荀烛武,子温,奈其何?”

“谷石达的封侯,他也坦然受之,待谷石达西归之后,再加晋封就是。荀烛武虽有十五万兵力,却是战力最弱的流民兵,若他也不安分,狄襄公与秦州世家却再也不会坐视不理的。如今却要趁肃州军内部有分歧之际,迫使谷石达也生出西归的念头。”

“子温若不畏荀烛武为害,我可替你联络之,秦川积愤甚深,只是久居谷石达淫威之下,尚需首义之人,若能说得荀烛武首义,秦州世家必蜂拥而起,共逐肃川兵。肃川兵本有归心,斗志也浅,只需打上几场硬仗,多半会选择退出秦州。”

张温说道:“此事尚需狄襄公主持。”

“我去长奉坞寻他,定说服他率领子弟兵参与其事。子温可有勤王密诏,好让我带去游说诸世家。”

张温叹道:“玺章都在谷石达手中,但是谷石达围西京时,为防万一,帝治了一枚私印,尚未启用,故谷石达未知也。只是谷石达困帝于麟趾宫,非肃川系将领不得进内,难有机会写下诏书。”又说道,“谷石达政事颇为依赖于我,应不难候着时机与帝接触。思训兄,且待一些时日。”

李思训说道:“肃川兵围西京,为何不先拟诏书,以备后患?”

张温叹道:“天下群雄莫不有虎狼之心,若得勤王诏,便能领兵入西京,怎就能轻易写就。如此形势如此也不轻为,即使驱得肃川兵,内廷也终会受制于诸雄。温只望诸雄制衡之余,保得傅氏正朔一系的血脉而已。”

李思训叹道:“昭昭之心,惟子温一人矣。然而王诏私印,天下知否?”

张温说道:“思训兄且安心,印玺司早在战前便将私印图文发于狄襄公诸人,虽不广闻,但是秦州郡诸雄应知。”又说道,“思训兄将密诏交于狄襄公即可,狄襄公其人虽有雄志,但好虚名,即使他是领兵入西京,也不会废掉傅氏正朔。”

李思训说道:“如此正好,我便在城里隐居数日,静候子温的消息。”待张温退入屋,方从司隶府后花园离去。于长街上缓步而行,衣袂飘飞,眼里眸闪烁,却似在捕捉每一片落叶。

肃川兵入西京城,掳掠淫杀无日或止,长街之上,不见行人,只见伏尸。

忍耐啊忍耐,却不知西京会忍耐到何时?秦州世家贪慕西京繁华,喜居西京,虽说谷石达兵围西京之前,群雄避出,但是城内总是留下许多宗族子弟。谷石达初破西京,尚知收敛,只掠宫城与平民,尚不敢激怒秦州世家。只是宫城财宝女子尽归谷氏与三大都尉将,不掳富户,怎能填得满余下将士的欲壑?

肃川兵在自己所占据的城池之内,做起蒙面的买卖,好像只要蒙上面,整队整队的兵丁冲入深宅大院,便与肃川兵无关。

李思训遥遥听着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厉嘶嚎,嘴角露出浅笑。

街角走出一位中年人,揖身说道:“主公此行,可有所获?”其肩背负一只硕大长弓,弓体深碧,两端如龙首出云,咬出一根玄色弓弦,弓弦光泽甚幽,不知何物所制,压在中年人的身前,透出丝丝寒气。

中年人长眉横连,细目精光,正是在北唐与李思训联手刺徐汝愚之人,东林会萧别离的同门巫少贤。

李思训细细说来,巫少贤笑道:“傅氏衰落至斯,一封勤王诏又抵何用,难不成秦州诸雄还会听傅氏调遣?张温老朽,也太天真了。”

“温乃三朝故吏,谷石达寇西京,秦州群雄莫不避之坞堡,惟温守残城,在推崇傅氏正朔的人中颇有威望。城破投敌,秦州诸雄皆信其此举是为护庇幼帝。”

巫少贤说道:“如此看来,张温却比那个幼帝有用得多。”

李思训笑道:“西京城内,惟让谷石达稍有顾忌之人,便是张温了,张温投谷,慎小谨微,行事不敢有疏漏,肃川兵掳掠西京,仍能从表面上看去平静如故,是张温之力,谷石达颇为信赖之,谷石达真有取傅氏而代之的念头,张温便是他极力要争取的一人。”

“莫非谷石达要张温筹划禅让之事?”

“天下群雄谁肯拜杂胡儿为帝?傅氏既灭,便是天下群雄竖旗号的时候,我只要那张勤王诏罢了。”

“傅氏既灭,勤王诏要来,还有何用?”

“内廷倾覆,汉统犹承,中州正朔便是元氏与傅氏之争,傅氏三代,传宗百人,寻一名宗室子弟并不是难事。勤王诏自有用途。”

第14章 骤生变故第8章 喋血城头第1章 奇兵夺营第4章 江津渡第8章 夺舟驱寇第8章 王道制衡第1章 夜抵宣城第2章 故计重施第16章 布疑第9章 樊族易帜第1章 暗日续战第17章 流民第10章 期以十年第9章 沈门秘议第6章 营中观军第7章 寇袭第8章 两岸对峙第20章 无心之失第7章 相疑之势第12章 筑城藏娇第9章 樊族易帜第1章 雁门关内第3章 新丰城下第8章 玄机瞳第13章 兰陵援军第11章 及笄之礼第20章 无心之失第8章 酒楼说战第8章 布间第6章 荒城崛起第4章 星夜奇谋第6章 江宁特使第4章 普济报捷第10章 暗渡江水第4章 漳州奇袭第2章 大事不妙第6章 江宁特使第14章 骤生变故第13章 兵出白陉第3章 延陵荒地第7章 宣城都府第2章 城下相知第11章 玉壶春雪第12章 筑城藏娇第10章 序战第8章 其人之道第6章 开门揖盗第12章 竹篮打水第10章 望风而降第4章 以南统北第6章 晋阳山道第13章 骁卫营第11章 纸上言兵第9章 丽阳门外第12章 一石三鸟第5章 丹青仕女第4章 东有大洋第9章 樊族易帜第7章 狼行海上第5章 丹青仕女第2章 拜营第11章 襄州往事第4章 配田决议第1章 族人飘来第6章 龙游于野第16章 背腹之患第10章 桑泊微澜第2章 宜家宜室第1章 惠山之战第6章 不期之会第6章 泉州水营第9章 祁门绝道第8章 重返雍扬第6章 建安堡(上)第6章 开门揖盗第9章 大漳溪第1章 翠狮相会第9章 公良之死第17章 置县之议第1章 族人飘来第2章 良骥相附第6章 建安堡(上)第3章 百夷王族第7章 瓮外之鳖第16章 布疑第11章 千里雄奇第1章 唇枪舌剑第5章 石峡第10章 奔行于野第8章 溧水新城第13章 屠人以城第10章 洞察先机第1章 灞阳雪第12章 筑城藏娇第20章 无心之失第11章 兰陵乡野第9章 公良之死第6章 龙游于野第3章 台山四寨第6章 漳台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