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举

这次涉及的五位亲王之中,福王、瑞王是宗室中比较亲近于皇室的,各自买卖做的很大,算是其中比较难抓的。

其实福王还好,毕竟是在金陵,厂卫如今已经渗透到城内,再加上近期发生的刀光剑影,那些地头蛇倒也不敢做什么出格之事。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武力拒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毕竟有周经武统带神武军镇守在南京。

瑞王朱常浩的情形可就不同,封地之内,这货几乎算得上是半个土皇帝。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战死潼关,当时就藩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甚为惊恐,慌忙给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上疏,请求调到重庆暂避锋芒。

当时崇祯皇帝准许,朱常浩便在赵率教之子,汉中总兵赵光远的护卫下抵达重庆建府至今,说起来也是有意思,按历史规律的发展,这个时候朱常浩早已死在了张献忠的大西军之手。

可这厮现在还好端端活着,并且在蜀地混的那叫一个风生水起。

福王朱由菘在金陵,瑞王朱常浩跑到了川蜀,衡王朱常庶(氵庶)就藩于山东青州,其余清源王、平遥王和各有关宗室、权贵们都是天南海北。

虽然崇祯皇帝已经命令锦衣卫和地方官军配合将宗室尽数锁拿入京,但距离在这摆着,锦衣卫总不能直接飞过去再锁着飞回来吧?

就从最远的瑞王朱常浩来说,能否从战火纷飞的蜀地安全到这边已经是两说,就算运气好安全抵达了,那也至少是十天半月以后的事儿了,急是急不得的。

崇祯皇帝也想尽快处理了这批蛀虫一般的便宜皇亲,毕竟多留一天,损失的那可都是朕的钱,败坏的可都是朕的名声。

历史上的那位顾前顾后,可朕却跟你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置,心里也根本没什么负担。

尽管如此,崇祯皇帝的当务之急,却还是解决眼下新冒出来的麻烦,这个麻烦是什么,正是在数日后就将举行的科举。

这是每三年一度的会试,由于刚好在春季举行,又被时人称作“春闱”,这次考试分三场,每场三天,共持续九天。

每当这个时候,各处前往参加会试的举人和监生们都会千里迢迢的赶来京师,为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学,成就功名。

说起来,这也是三年之内商贩们最喜欢的九天。

前来参加会试的读书人会在这九天内暂时居住在京师,也会购买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继而带动整个京畿一带的商贸发展。

这科举制度延续了这么多年,条条框框当真是不少。

简单来说,大明朝对延续千年的科举进行了明确规定,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千篇一律,基本是所谓的儒家经义,规定以“四书”文句为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还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为了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全天下的读书人首先要在各地参加院试,时人又称之为“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便为生员,又称为生,俗称秀才。

到了秀才这一步,往少了说是已经拥有了读书人最基本的“特权”,往大了说,这就他们殷殷期盼“功名利禄”的起点。

当然,朝廷为了能让这些读书人得到良好的培养,一直都是下足了本金,仅官办最著名的就有府学、州学和县学可以让他们进入学习。

生员选择地点“入学”后,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人管教。

生员又分为三种,说白了,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名额有限,但由朝廷发给粮食资助,其次是增生,名额依然有限,资助较少,新“入学”的则称为附生,没有资助。

每年各处由学政负责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严格来说,其实院试根本算不得正式的科举,顶多算是个入门考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只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第一,称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则为状元。

连中三元者极其少见,但并非没有,后世的崇祯皇帝特意查过,千百年的历史,据说只有十七个人得到过“连中三元”这份殊荣。

唐代三人,宋代比较多有六个,占比快一半,金、元最菜各自只有一人,有明一朝,至今不过也才出了三人而已。

上面的那些都是文三元,目前为止连中武三元的人只有两个,全都在大明。

其一,是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名将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功勋卓著。

其二,是神宗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

据说此人不仅武科贯时第一,却也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有趣的是,明代至今武举时办时废,但每当武举成功进行之后,选出来的一大批武进士几乎都会为朝廷效死,赶赴各地,成为军将中年轻有为之人。

其实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眼下情形,武举显然比文举更为行之有效。

可惜的是,崇祯朝至今已经十九年了,武举没有几次,多半只是形式上糊弄过去的,选出来的所谓举人也都是世袭勋戚,由于种种原因,竟然只在崇祯四年时出过一个农民出身的武状元。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大部分人都是世家勋戚子弟,这些宗亲油头粉面,挥舞起刀枪就像耍猴,能运百斤大刀者竟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

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身材瘦弱的世家子弟,议论腾起。

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户部尚书倪元璐、国子监祭酒方逢年等主持武科复试。

复试成功督办,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

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为武科状元,授登莱副总兵职。

自崇祯四年之前,朝廷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

不过更为可惜的是,王来聘在一年之后孔有德的登州之乱中身先士卒奋战阵亡,并未在历史上写出有关自己的一页。

崇祯四年以后至今,朝廷再也没有办过一次像样的武举。

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莲出水第三百六十八章:达延古的醒悟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绝第六百二十章:一触即溃,官军虎威第二百五十六章:朵颜劲旅第四百二十二章:一脸平静的群臣们第五百零五章:册封大典第六章:御马监 锦衣卫第七百五十二章:兹册封为王第三百八十八章:事变第一百五十四章:总结(上架求订阅!!!)第六十章:吴又可治瘟第七百一十章:聪明人的做法第二百五十二章:事情闹大第五百七十一章:这棋越下越大了第一百五十三章:闯军退了(上架求订阅!!!)第七百五十一章:顺手收波人心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师第四百六十四章:胡国柱的抉择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给朕敞开了肚皮吃!第一百二十六章:给饷第四百六十三章:夜袭东关,集思广益第二百一十一章:血海深仇,指日可报第四百一十一章:承让了,马大帅第四十八章:诛杀姜襄第二百二十一章:虎山出塞,奇袭破敌第一百九十九章:明制澳督第一百一十五章:既往不咎第六百二十六章:锦州条约第四百七十三章:血战第一百零九章:不能当睁眼瞎第三百七十五章:不省心的皇亲国戚们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悬一线,亲征续命第五百八十五章:朝鲜王都的党争第三百九十八章:辽国公之请,大明天可汗第二百二十七章:命运的三岔口第六百八十章:迫降余贼,大局初定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阵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营,奉旨取粮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上)第七百零八章:改土分流第六十六章:双刀出鞘(为堂主诚信敬业友善贺!)第九十章:千里奔袭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来的王牌军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让他们好受第四百六十九章:备战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阵第五百五十八章:峰回路转 自掘坟墓第三章:亲巡京营第四百四十章:掌刑内厂李有成第六百零五章:一箭双雕第七百五十章:亲征巴黎去三光第三百八十九章:十七世纪全球最强第五百六十七章: 一家天下第四百零四章:作为皇帝的理想与抱负第二章:着吴襄提督京营第一百一十二章:五省总督第五百五十二章:冥冥中的配合第四百七十五章:破城一些相关通知第三百六十四章:三屯营之战(上)第七百七十一章:杀鸡焉用牛刀第五百二十四章:手足相残,贼陷襄陵(三千字求票!)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五百一十七章:天上掉馅饼第三百九十五章:举世瞩目的叙功升授大典(上)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围孔府(下)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讲和,暗行三招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三百四十六章:先取建宁,再下广德(下)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中)第三百八十一章:兵围孔府(上)第二百一十六章:兀良哈地区镇守将军第一百七十四章:弓试第三百二十一章:文科会试第六百一十六章:玩命也是讲究技巧的第五十六章:王府问计第二十章:群臣出手了第五百五十二章:冥冥中的配合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馆里坐着的五省总督第四百九十三章:暗度陈仓第四百二十五章:执意夺关第五百五十一章:堵胤锡死守临汾第五百一十四章:没有硝烟的战争第六百四十五章:潼关大战(中)第五百八十九章:帝国强权第二百二十四章:下马威制野性子第七百五十八章:来自大明的正义之师第七百三十六章:他们根本不想攻城第六百七十三章:长安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十三章:周遇吉誓决李闯第五百零三章:归化会盟(中)第七百一十五章:着急认大哥的沙贾汗第四百零七章:仗势欺人的皇亲国戚第二百二十章:乌齐叶特最后的荣光第二百六十六章:马爷的爱国情怀第七百七十九章:两超多强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