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家住了三天,林氏便基本掌握了银丝面的做法。加上阮氏对这位未来亲家刻意“讨好”,也知道她急着回去,便将一应技巧全部教给了她。
法子是教了,但要真正做好挂面,少不了许多技巧。为了以防万一,王氏是早就跟苏家人说过的,面上的都可以教,但那些苏家人在这几年里自己悟出来的却不说。
而现在,阮氏是基本上都教给林氏了,这让林氏十分感激,也多少明白阮氏这种心态。
她自己也是嫁过女儿的人,理解当娘的感受。只要大丫以后不作妖,她是绝对不会当恶婆婆的。只看蓝氏便知道了,那般做派,她也能忍下来。
“亲家,我知道说感谢的话会显得很见外,但这几天确实辛苦你们了。我家去了,有空你们也来家里玩。”
又是毫无保留地教她做面,又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对此,阮氏自然笑眯眯地回了,将其送到村口,这才慢慢走了回去,只感觉又完成了一件大事。
不过,她也不敢松懈,因为再过几天大丫就要出门了,需要准备的事情还很多。而林氏急着回去也是一样的,说起来,张家需要准备的更多。
毕竟,男方家里的酒席才是重点。
“哎,也不知道小羊小伟能不能请到假赶回来……”
与大丫对面坐着,喝了口茶,阮氏这才叹了口气,望着窗外出神。到了这个年龄,她心知自己是不可能再怀上孩子了,也就是说,她和苏大山这辈子都只有苏润栀这一个儿子。
他不回来,大丫会觉得遗憾的。
按照她们这边的风俗,姐姐妹妹出嫁,当哥哥或者弟弟的是要送亲的。包括从屋里把人背出来,一直背到男方来接亲的牛车骡车或者马车上。
在此之前,出嫁女的脚是不能沾地的。
此外,还要和女方的姨妈舅舅之类的一起,跟在男方迎亲队伍的后头,跟着去男方家吃酒,为女方压阵,展示她们娘家也是有人的,不可随意欺辱女方。
苏润栀多是个秀才,还是个少年秀才,过两年极有可能是举人,有他压阵,大丫会很有底气和面子。
“娘,没事的,若是小羊小伟能回来自然更好,若是不能,还有大舅和二舅呢,他们来也行。”
嫁妆早就绣完了,大丫这俩日便开始整理自己在苏家的一应日常使用之物,想着到了张家还可以用,既节省,不用额外买,又用得舒服。
从洗脸的木盆到布巾,再到胭脂水粉之类的,大大小小之物,林林总总,都是每日都要用到的。
因为苏润栀的缘故,苏家人的生活现在过得很精致。
“你啊,从小到大都是这个性子,随和得很,凡事宁愿委屈自己,有了不快就往肚子里咽,也不愿意与人为难。我跟你说,这做姑娘跟当儿媳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丫听了阮氏的经验之谈,低下了头。再傻,她也看了这么多年,也是有些心得的,自然知道阮氏说的是真的。
“你那个大嫂,一看就不是好相与的。上次,嗯,就是过年前,我和你爹不是提着年礼过去了么,那人从一进门开始就盯着我的手,随后又偷偷去拆开来看,后面更是多次试探我,想问做银丝面的事……”
“现在啊,这法子也教给他们家了,只希望,念在这一点的份上,他们能好好对你。”
“都说女儿肖母,只希望在儿女缘方面你不要像我。”
不要像她,高龄产子,且只有一个。
越是临近二十一这日,阮氏越是焦躁,心里也全是担忧。一会儿怕蓝氏不好相处,一会儿怕大丫像自己一样,头几胎都是女儿,林氏会不喜。
反正担心的事多得很。
“娘,我晓得的,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你不用为女儿担心,到了张家,我会孝敬公婆,该我做的,我也一定不会偷懒。但是,不该我做的,我也不会多管闲事。”
“小羊曾经跟我说,日子都是人自己过出来的,这话我是信的。就拿娘你来说,先前的日子多难熬啊,但你还不是挺过来了。”
“弟弟会是个有大出息的,不是我夸他,反正我从未见过像他这样能干又懂事的孩子。他越好,我就会好,谁还敢欺负我不成?有这样的弟弟,一个就够了。”
见大丫反过来安慰自己,阮氏一时有些不好意思,说着说着眼眶就湿了。
当然,大丫没有告诉阮氏的是,如果日子能过,她自然好好过,她也绝不是那种喜欢作的人。但是,若是张家对她不好,这样嫌弃,那样不满的,大不了分家。
若是最后连张时勇都嫌弃她,又或者生不出儿子来,他非要找小妾之类的,她就学大妮那样,坚决和离,自己带着女儿过就是了。
她有的是手艺和力气,和离了一样过。
“老大家的,老大家的……哎,我一猜就知道你在大丫这里……走,跟我去趟镇上,把办酒席用的干货先搬回来,车我都叫好了。”
“嗯,好的,娘,你等等我,我进屋拿银子去。”
“哎,不用不用,用不着你去拿。不是说好了么,一应开销都从我这里支。”
婆媳俩个坐着车去了镇上,二丫和秋菊便走了进来。
至于三丫和梨花,都在镇上忙着呢,怎么叫也不听,就是不愿意在家待着,说是要趁着这几天多赚几个钱,好给大丫添妆。
“姐,我舍不得你……”
“姐,我也是,想着你马上就要出门子了,我心里难受……”
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因为总是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做家务,也一起分享过阮氏李氏生不出儿子前的焦虑和痛苦,一起经历过苏家最鸡飞狗跳的日子。
现在,大丫要出嫁了,便只剩下她俩了。
无论是和三丫还是梨花,她俩觉得彼此的共同话题不多,不容易说到一起去。
“没事,又不是永远不见了。石头村离得这样近,来回都是很方便的。再说了,等我出门去了,想来很快也会轮到你们了。”
“这是我这几日绣的丝帕,一人一条,留个念想吧。对了,阿婆可是答应了,这屋子以后都是我的,不会让人乱动的。到时候你俩可得经常帮我打扫打扫。”
说着,大丫便从枕头底下拿出两条帕子来,一人给了一条。那帕子是用较好的丝绸绣的,加上大丫的手艺,看着非常舒服。
“好吧,看在这帕子的份上,我答应了。”
到了集市,王氏和阮氏便直奔那些干货铺子,一样一样地采买。也幸好这几日她俩抽空算了算需要买些什么,一一记住了。
要不然,单单是买这些东西就能把人累得够呛。
那些商贩见婆媳俩买了这么多,第一反应便是人家家里肯定要办喜事,因此都笑着打招呼,顺便问一句要不要自己摊上的东西,忙着推销。
“婶子家这是要办喜事?恭喜恭喜啊,你看这桂圆红枣花生怎么样?买一点吧,到时候用得着。”
对此,王氏一一回绝了,她们有自己固定的购买摊位,都是多年对比下来的结果,都是生活经验。谁家的东西好,谁家的又以次充好,简直瞒不过王氏。
“哦,谢谢了,不过我们已经买好了。这次啊我是嫁孙女,用不着这么多,等年底娶孙媳的时候我再来,你可得给我留着啊。”
毕竟是在这里摆过摊的,所以大家还是多少认识的。见王氏阮氏俩人买了那么一大堆,却只是嫁女,心里都有些感慨。
人家这是发了啊。
等买的差不多了,俩人便提着大包小包的到了秀士馆,喝喝水,歇一口气,顺便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鹊桥仙下册卖的一如既往地好,不过,倒是没出现抢购的风潮。见状,苏大山十日前便去了一趟轻舟书肆找到赵老板,希望他赶快印刷一批鹊桥仙的合本出来。
当然,考虑到前期已经卖了不少出去了,这一次的合本便没打算印太多,只要了一千册。
至于化蝶的合订本,更是只印了五百册。
“娘,你们来了……怎么买这么多?”
王氏笑着没吭声,阮氏却是“怒”了,“多?多什么多,就这么一点!你知道什么啊!”
苏大山心知阮氏这俩日躁得很,也不敢惹她。只是讪讪地笑了笑,把她和王氏往里让。
就这样,大约过了三天,王氏阮氏几乎日日都往镇上赶,这样买一点,那样买一点,末了便去秀士馆休息。这日,婆媳俩刚刚坐下不久,便看见来客了。
周氏谭氏和林氏竟是像约好了一般,一起来到秀士馆,卖这几天新做好的银丝面。
“哈哈,这倒是巧了,你们这是约好的吧?”
将三人带到后院休息,一人泡了杯茶,王氏这才问她们是来做什么的。其实,她早就看见了三人都背着一个大背篓,多半是来卖银丝面的。
但上面又盖了块布,人家不说,她也就不会问。
“亲家,我们今日来啊,是让你掌掌眼,看看我们做的银丝面合格不?这不,刚好在路上遇到了,就结伴来了。”
谭氏惯会说话,三言两语便交待清楚了。
“哦,是这样啊……哎,有什么好把关的啊,你们跟着我们一起做了那么久,手艺是极好的……不用看不用看。”
话虽这样说,但谭氏周氏林氏还是很自觉地揭开了盖在上面的布,各自拿了一把面出来,交到王氏跟前。
王氏假装推了一番,便认真看了起来。
“嗯,不错,不错,我全要了。老大家的,你来数,数好放那边吧。”
阮氏听了,和主动站起来帮忙的林氏一起,一个数,一个放。至于王氏谭氏周氏三人,依旧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谁叫人家是婆婆呢。
因为周氏谭氏家人多,又都是熟手,所以一家背了一大背,都是六十把。至于林氏这边,想来是第一次做的缘故,生怕不成功而浪费了白面,只有三十把。
听了阮氏报的数量,王氏掏出荷包把钱付了。
三人这都是第一次卖面,一拿到钱,心里激动得很,一面往兜里装一面在心里算了算除去成本自己还能赚多少。
送走三人,王氏若有所思地对阮氏说道,“嗯,这样做是很方便,咱们省力多了。就是,就是赚得少了些。”
以往他们都是直接给人工钱,但现在要按照三百文一斤的价格回收,再按差不多四百文一斤的价格卖出去。
次日,鹊桥仙和化蝶的合订本都印好了,苏大山苏二山让王氏阮氏守着铺子,俩人雇了俩骡车过去,将书全部拉了回来,直接堆在秀士馆里。
“哎,这几日太累了,先这样堆着吧,空了再整理。”
哪知,却是不用整理了,因为第二日裴大财神便又赶着车队来了。
苏大山苏二山俩人见了,就像见到亲人般高兴。
“裴公子来了,来来来,里边请啊。”
寒暄了一会儿,裴公子便直奔主题,实在是因为那些银丝面啊粉条啊话本什么的太好卖了,除了青山省里,他还卖到了邻省甚至京城去。
所以,这一次来,他想多买一点走。
恰好苏家这段时间屯了不少银丝面,至于粉条,那就更多了。因为不光是芦葭村,连谭氏她们村也在做。
只需吼一声,来卖粉条的人绝不会少。
“那我这就去给你通知村里人来卖粉条?”
“求之不得,只是这价格?”
“你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我们是该让些利于你。你看这样行不,这次就按七十文一斤算,怎么样?”
哪怕是这样,村民们也是很开心的,毕竟几乎可以赚个对半了。当然,是不算人工的。
裴公子听了,爽快地应了。他不过是想一斤少个几文钱,但人家一下子便减了十文,很给面子了。
“这次能不能多给我一些银丝面?你也知道,我来一趟也不容易,还请苏兄多多帮忙。”
“好说好说。”
就这样,不过是谈了小半个时辰,苏大山兄弟俩便把家里库存的几百斤银丝面和七八百斤粉条全部卖了出去,至于鹊桥仙和化蝶合订本,若不是他俩刻意要留些下来,只怕会被裴公子全部拿走。
芦葭村那边自不必说,一听说上次那个“冤大头”裴公子又来了,立即进入全家总动员模式,急急忙忙地将家里的粉条收拢,大包小包地带着就往镇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