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狝之礼

作为一国之君,赵祯的意志高于一切,秋狝是国之大事,原本的大宋因为种种原因,秋狝不过是在野外打打猎而已,可现在,大宋拥有了大片的草原,广阔的疆域。

国库充盈,兵精甲足之下,这场属于整个国家的盛大祭祀之礼必然重开。

即便是赵祯不下旨,朝中的士大夫们也在前几年开始了上疏,上疏的原因很简单,大宋需要一系列的仪式体现大国风范,以文治国,以礼治国才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礼法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祭祀,华夏历史向来如此,每当一国稳定之后,最先崛起的必然是礼法,大概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崇尚礼法这种把祭祀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事情。

对于华夏百姓来说,他们区别与夷狄最简单,最明显的原因就是在礼法上,“人之异于禽兽也”是因为礼,兴周八百年的不是周天子,也不是姜子牙,而是周礼。

礼是上下尊卑,礼是祭祀先祖,礼是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

社会稳定了,文明繁荣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越来越强大了,这些东西就会在华夏的王朝之中迅速繁衍,而对于礼法的支持,无论是什么人都要高喊几句口号。

因为这就是汉家王朝的政治正确。

对于赵祯重开秋狝之礼的行为,朝臣们是满口称赞的,帝王贤明啊!知道该兴起礼法了,知道该把秋狝拿出来了,大宋现在有钱了,又是兵强马壮,岂能不重开秋狝?否则不是愧对祖先,愧对先贤?!

至于皇帝不回朝,而是直接在木兰围场待着,等待朝臣前往一事,朝中的臣子中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不该怕麻烦就不回朝了,这是官家的大事情,也是朝廷的大事情啊!

也有许多人觉得,兴许官家是因为被辽人俘获一事而觉得脸上挂不住,打算利用这次秋狝再度威严的回朝,这也说得过去,不少人乐意给他们的皇帝一个台阶下。

但有些却知道,事实上官家利用这次秋狝把人都召集到木兰围场,让他们和神都城的利益做一次切割,彻底断绝有些人的想法。

能想到这一层意思的人不多,也只有区区数人,而范仲淹和欧阳修便是其中的俩个,至于苏家父子,早已是能躲的多远是多远。

最近因为灵儿的关系,苏轼得到了一些提醒,早已如狐狸一般躲得远远的,他已经闻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味。

山上的石头崩塌了,可不要砸到自己才好,当然父亲大人也要躲得远远的,不要发表任何意见,于是苏洵刚刚写好,字体漂亮无比的奏疏就被苏轼给丢尽厨房给烧的一干二净。

这一次苏家只要站的远远的看就好,至于其他,绝不能参与其中,因为这件事和太子,皇后,以及王家都有些牵连,至于那些民间的商贾……好似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商贾就算是做到天下最大,也不过是个商贾而已!自己找死还能怪谁?

是的,有些人确实猜到了赵祯的意图,不过这还只是开始,赵祯打算利用这次秋狝,把大宋存在的重要问题尽量的解决,随着大宋的不断强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必须在伐辽之前全部解决,否则一定会影响这场决胜之战。

这可能是华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甚至要远超长平之战,赵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何况是灭国之战?

大宋进行了不止一次的灭国战争,从大理,到西夏,无论哪一次都是采用了阴柔的手段,即便是夺取燕云也是如此,并没有发生宋辽之间的大决战。

而这一次灭辽却不一样,赵祯打算倾尽全国之力彻底消灭辽朝,同时也要把整个草原上的势力一扫而空,结束游牧民族和汉家王朝之间的存续千年的祸患。

同样这也是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城市包围草原,城市分割草原,以完成对草原的实际控制,而不是仅仅挂上一个“天可汗”的名号。

而眼下的秋狝就显得无比重要。

大宋的皇宫之中,赵旭望着自己的母亲中宫默默不语,母亲让他反省,他知道自己被人利用了,做错了一些事情,可他没想到自己这次实打实的监国却连最基本的权利都受到的质疑。

不就是外放了几个臣子吗?为何就会捅出如此大的篓子?拔耀几个臣子为何就惹得两府相公连连上疏?自己这个太子不是一项得到文臣的赞誉吗?

为何这一次他们不站在自己的这边?

即便自己有错,为尊者讳,难道这些文臣就不知道避讳?赵旭想不通,自己只不过是外放了几个官员,又不是什么天大的错误,为何文臣要抓住自己不放,向父皇如此告状?

他并不知道,在文臣的眼中,皇帝永远是最大的,而且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太子负责,至于太子,文臣自然是竭力保护的,但赵旭的所作所为已经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

商贾和士族原本是一体的,但现在的大宋却是不同,大宋的士族不允许经商。即便是家中子弟也不允许,最多便是得到官家赐予的职田,这已经是顶天的事情了。

当一体的东西出现了分离,商贾和士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便越来越明显,何况这些商贾还在朝堂之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士族岂能容忍?

打击商贾,让他们缴纳更多的税收以充填国库,这便是一项极好的政策,士族大力支持赵祯的旨意,而在这个时候,太子却倒戈向了商贾,这岂能不让满朝的文官又惊又怒。

赵旭还是太年轻了,他不知到,此举看似没有什么,却是在告诉所有的文臣,他是支持商贾的,而他赵旭未来是要坐上帝王宝座的人,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皇帝支持商贾!这是最为让文官接受不了的事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要给太子留下深刻的教训,如此才能让他知道,他所能依靠的只有的士大夫,而不是满身铜臭的商贾。

而赵旭却没有考虑这么多,实实在在的被利用了。

第六百第二十一章草原上的狩猎第五百一十九章遗诏第一千八百五十章为何忠心?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两千三百四十四章吐蕃的宗教第七百九十四章“自恋”的帝王第两千三百五十四章积石山下的拖延战术第三百九十九章收官之战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乌拉!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一骑红尘帝王怒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改革与祖宗之法第三十八章土法炼钢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芦里的药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进深渊的人第七百二十四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第三百五十六章暴风骤雨的回程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场如战场第一千四百零八章花样百出第六百六十八章迁都之谋第七百七十二章毛衣外交第四百七十四章剑指南海第一千九百零五章图格鲁克的抉择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围第一千一百零五章战争已经开始第两千三百三十二章在船上……第六百四十六章开封奇案(上)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扑买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契丹换新主第两千二百四十一章超越皇权第一千三百二十章宋之格物第两千三百七十八章三才的担心第两千四百五十一章读史(下)第两千零三十七章谁人得胜?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国事访问?!第一百三十章酒色财气吕洞宾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勿动,动,则国灭第六百八十七章投名状第一百一十六章太子拆王府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上京城的“昨天”与“今天”第一千三百零六章杨怀玉的桎梏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宫中行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动的党项第两千零八十章水落石出第一百零九章赵恒的天伦之乐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天竺的求和第一百一十四章给朕炸死他!第三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上)第两千四百四十八章赵旭的改革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赵祯的“自私”第四百九十章衍圣公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血汗工厂第两千四百一十八章节占据高原和灭了吐蕃有何区别?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跃然纸上的王安石第一百五十八章三棱军刺与破甲锥第两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谁在乎?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两千三百零八章是谁在“巧取豪夺”?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假玉玺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从一个皇帝到另一个皇帝第五十二章破而后立第七百八十九章大宋的羊毛第七百四十七章年关(上)第五十七章深宫中密事第九十二章父子协议第两千零三十六章大宋的学问第四百八十章君臣夜话第一千零六十三章庆历五年的第一场火第一百一十九章皇帝的宣传第九百九十三章矗石城的代价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天下行商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御驾亲征第一千九百九十四章吐蕃的盟约(下)第两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导的战场第七百九十一章与智者同行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大宋的第一道安保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挖坑到底要埋谁?第六百九十五章燕云光复带来的经济利益第两千一百四十八章千年文明的碰撞第七百四十六章辽朝动向第三十八章土法炼钢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天子夜寻僧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来的炮声第五十四章太子三卫的改造计划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经略东汗第六百二十二章奉圣州战事第一千二百一十章唯一醒着的人第二百八十四章谁是大忽悠?第三百一十章树碑立传召忠魂第一千二百三十章龙凤之谋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汉家之固有领土”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并非新气象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占不得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世界第一城第一千零八章母仪天下、艸盛上出三百七十八章辽皇的苦心第两千三百四十一章战争的模式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贵神速第一千八百七十六章君子藏器於身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草原即将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