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

对于军人来说,永远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两种状态。

这句话是赵祯提出的,同时刻进了大宋军队的骨子里,自大宋开国以来,军队便一直处于吊儿郎当的状态,“得益于”太祖黄袍加身之事,赵家的人对军队有着一种天然的恐惧。

武将也成为老赵家最为防范的“敌人”。

可以说历朝历代如同大宋皇帝一般恐惧武将的几乎没有,但到了赵祯这里才有所改变,最少是态度上的改变,虽然要防备武将作乱的可能,但却不能因噎废食。

同样军事建设也不能松懈,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句话对皇帝来说特别的有道理。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两者缺一不可,赵祯自继位以来,一直提倡这种理论,不断的重复之下,不自觉的影响这大宋朝堂以及民间的舆论,最终在大宋形成一股影响。

军中的待遇是极好的,大宋有钱了,不光能照顾文臣给他们高薪养廉,还能提高和改善军中的待遇,赵祯一直把军人视作大宋的钢铁长城,要想马儿跑,必须吃得饱,赵祯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大宋才兴起一股从军热,军武院也是年年招满。

一个国家的人才是有限的,当朝廷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臣之中的时候,文人自然更多,读书人希望通过入仕来打破禁锢,在科举之中一飞冲天。

而随着朝廷对武将的支持,使得大宋从军之人越来越多,军武院的待遇是没话说,不禁全包食宿,衣物,冰炭,甚至还能照顾子女。

这可是国子监都没有的待遇,只要有一个人入了军武院,全家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好处,这样的好事谁不稀罕?谁家要是出了一个军武院的学子,整条巷子里的人家都会羡慕。

于是大宋便有越来越多的人期望通过军武院的考试成为其中的一员,只要过了军武院的考试,最少也可入背嵬军中担任虞侯,并且从背嵬军中磨炼出来之后,也少不得校尉的军衔。

大宋现在的军队有多少?何止数十万!

十六卫是地方武装上的常备军,每军一万人便是十六万之数,这还不算随时可以征召的退役老兵,事实上十六卫可以在段时间内扩充至现在的三倍。

而禁军的人数就更多了,从上四军和边军退役下来的老兵不知有多少,大宋的工厂还就喜欢用这些厮杀汉,不愁没有着落。

即便不想进工厂,朝廷也会在每年补充一些名额进入地方州府充当捕快,若是干上两年得到上官的提携,再破几个案子,那可就不得了,说不得能从捕快变成捕头,捕头还能有往上升的可能,只要立功,捕头也是可以成为县尉的!

赵祯的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大宋百姓的从军充满了热情,不少人甚至弃文从武,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当然,军人的待遇提高付出的自然也要更多,训练,作战,极为幸苦,纪律更是军中的铁律,即便是主将也不能违反,思想建设更是少不了,文臣担任的行军司马一方面可以保证上级命令的有效执行,一方面也要保证军队的纪律与忠诚。

可以说现在的宋军已经成为超越这个时代的军队,无论是训练还是纪律,或是军械,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巅峰,也是大宋最强有力的保障。

而木兰围场的秋狝,就是大宋的演兵之所,秋天要以秋狝祭祀,对于大宋来说这是一个演习的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

演习自然需要场地,于是木兰围场就是最为适合的地方,大宋每年要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军演,以提高军队之间的战力,以及配合。

当然,获胜者也是有赏赐的。

赵祯出了车驾,翻身上马游览围场的建设,显然这里已经完成,四周都用木头做好了栅栏,同时两军对垒之地也已经准备完毕。

蔡伯俙在边上不断的为赵祯讲解:“官家,东面是背嵬军的驻地,约有两万人,这些人这段时间在此训练,而西面是龙卫军的驻地,他们那里训练,双方之间过招了几次,互有胜负。”

赵祯点了点头,冒出的一个突然的想法,望着蔡伯俙道:“是不错,但朕今年就打算在此秋狝,眼看时间也不短,便不回神都城,传旨回去,让神都城中参与秋狝的官员自行前来!”

蔡伯俙微微一愣:“官家不先回朝?”

赵祯翻了个白眼:“废话,朕现在就在木兰围场,你的意思是让朕从这里先返回神都城,然后再从神都城回来?!”

蔡伯俙不知道赵祯的想法,但还是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小声的向赵祯试探道:“官家,莫不是您不想回神都吧?”

赵祯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神都城的事情有些乱,朕想静静!”

事实上赵祯希望通过这一表态让神都城的中的人清楚,他,大宋的君王,天下的主宰又回来了。

这是一个契机,赵祯希望通过这次秋狝,把国内出现的问题尽量解决掉,这里是大宋的围猎之所,不是神都城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赵祯在神都城中并非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中有许多的利益纠缠在一起,皇帝真正能做到乾坤独断的可没有几个,有的时候也要向种种无奈妥协。

而在这秋狝之地,赵祯却是可以做到集权,军中对皇帝的支持向来是无条件的服从,武将从心底里感激赵祯的提携,他们知道原来的武将是什么待遇,和现在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可以说是赵祯给了他们尊严,让天下所有的武官站起来了,再也不是被文官随意呵斥的厮杀汉,有了自己的尊严和体面。

这也是赵祯用来制衡文官的手段之一,单单是通过叠床架屋,或是分权来限制文官的权利实在有些得不偿失,而适当的扶持武将以此对文官进行制衡却要好得多。

如今的大宋需要的便是办事效率,文官的体系已经得到的改善,所以要把武将头上的“紧箍咒”松一松,而赵祯这么做却不会过分,事实上文官的地位依旧在武将之上…………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阗的归附与自治第一百九十章一石三鸟第两千四百六十八章“出其不意”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六百二十七章战争的经济效益第两千五百九十一章宋军的远征第一战第七百六十九章撤离上京城第两千四百六十九章大宋的“指导思想”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商人舌辩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长刀饮血第两千一百七十九章皇帝的宗亲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忠诚与背叛第两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国资本第一千九百五十二章圣人由谁祭?第三百四十七章天下为公的公路第九百八十章谁都不干净!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哲尔克的心思第两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脱的噶日哒措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一千九百零一章赵祯的“卑鄙”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军抵达第两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五十七章深宫中密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大家一起完蛋第六百七十六章张俭的担心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不动如山第八百七十三章大军压境第两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问题第两千五百六十章赵祯的“教化”第二百七十章延州,延安!第三百六十章皇家票号第二百一十七章剑走偏锋第两千三百零八章是谁在“巧取豪夺”?第一百零四章一叶知秋第九十八章东宫第两千三百九十三章不可小觑的委积军第四百零五章辽朝赵安仁第一千零四十七章华夏的智慧第两千五百八十六章来自东方的算计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魏王威武!第一千五百七十章八刺沙衮的末日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鱼咬勾了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史书从此无倭国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兵出雄关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路分二治第六百八十六章突如其来的炮声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万象更新第一千五百四十八章虚虚实实,敌莫辨之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被“掏空”的亚历克斯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南归,难归……第两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两千三百八十一章玛儿敢的民心三百七十六章眼见为实第两千三百二十二章大宋的报复“如期而至”第两千零一十四章统帅的天赋第六百三十七章初探第五百七十二章中箭第一百八十三章鸣枪礼,文武七条第三百四十九章真凶找到了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风暴过后第两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第三百五十三章倭国的窝囊皇帝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甜蜜的负担第四百八十六章龙生九子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宫”第二百四十二章多保真的“天宫”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围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七百七十七章迁都开始第两千零五十章无私还是自私?第两千二百四十三章赵仲旻之死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成功的代价第两千五百三十八章赵祯的诚意第一千零一十二章高丽人眼中的大宋第七百一十二章狼与羊第四百二十六章帝王之道三百七十九章萧惠的恐惧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种战争形势第七百零二章提皇帝出头的女人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汉人的史书第两千二百四十六章帝王友人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进深渊的人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刀俎,鱼肉第九百五十九章归于王化第二百二十三章东京城的改变第一千三百零三章现世报来了第七十七章杨府小衙内杨怀玉第六百三十三章计将安出第九百五十章蔡伯俙的驸马府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成埃落定第一千四百五十章宋辽的区别第两千三百零七章“著名老丈人”第两千五百零六章赵祯的“野心”第一千三百章困兽之斗第六百一十一章气的吐血的辽皇第两千四百三十九章来自“蝼蚁”的威胁第一千章科举之危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驻军第三百一十八章万千吉兆,盛世佳节(下)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