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一十三章出乎意料

赵祯的话相当具有蛊惑性,开创先河,共襄盛举,这是每一位朝臣都难以拒绝的诱惑,人都是有私心的,可这私心若是能够被用在好事上,那又未尝不可。

赵祯就是抓住了朝臣们的心理,而进行的游说,在此之前他就准备了许多预案,但即便是在上朝之前他都觉得不合适,可当他坐在御座上看到御阶之下朝臣们惶恐的模样便立刻想到了那句“名言”。

这是相当有蛊惑性的一句话,恐惧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而战胜恐惧也是最难的事情,在朝臣们的心中,自己就是大宋的“神”会给他们提供庇护,自己的所有改革也都能获得成功。

于是赵祯便灵机一动,这次传位赵旭不就是一场改革吗?同时对朝臣们来说还是充满无数未知的改革。

既然如此,那就告诉他们,由自己率领他们给大宋创造另一个盛世,另一个盛举岂不极好?

终于赵祯的话还是让朝臣们安心了,就像是他劝导三省六部的相公们一样,这时候的赵祯就是要给朝臣以安心。

眼看“灌下去的鸡汤”有效果,赵祯也就开始了鼓励,对于这些朝臣,赵祯相当有信心,别忘了这是什么时代?这是大宋最美好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人才。

在赵祯看来,大宋的人才只会越来越多,精英也会越来越多,至于他为何这么有信心?因为大宋的教育,眼下朝堂上站着的人都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精英。

赵祯在赵旭接替他的权利之前就已经把朝堂上换了血,除了相公一级是赵祯一手提拔起来的之外,其他人赵祯并不会彻底相信。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替换,把那些信不过的人,或是光有资历能力却不足的人换掉,给朝堂进行换血,让朝臣们的岁数更加年轻化,这样有利于大宋的政治改革。

年轻人多了几分勇敢和果断,也少了几分油滑和苟且。

这是赵祯想要的朝堂,充满活力期望与施展自己胸中抱负的年轻朝臣,当然毕竟大宋的勘磨在那里,想要作为升朝官出现在乾宇殿中,年纪也没有太过年轻最少也是三十五岁以上。

眼前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让赵祯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们会成长起来,会和赵旭一同在大宋的政治生活中成长起来。

时代的脚步很快,若是没有这些年轻人怕是无法跟上,这也是赵祯把赵旭扶起来的重要原因。

朝臣们逐渐接受了赵祯传位太子的说法,并且逐渐有人开始支持赵祯的决定,朝臣们由低声的交头接耳缓缓的沉默下去,最后变成了一句:“臣等愿遵循陛下旨意,辅助太子万死不辞!”

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因为逐渐有人发现,新君继位之后非但不会动荡大宋,相反一定会维护大宋的统治,维护现在的成就,而在维护之后继而到来的便是发展。

官家是不世之君,而太子也同样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太子,大宋的未来只会更好,而他们也都将是太子的肱骨之臣。

所以说官家传位太子并不是大宋的一场灾难,恰恰相反而是大宋的一场机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

赵祯宣布了半个月后的传位大典,并且令各部配合,这自然是得到了朝臣们的附和。

一场朝会下来,三才是看的瞠目结舌,原本朝臣们是来反对官家传位太子的,是要请奏官家的,但现在却是完全颠倒过来。

朝臣们不光被官家说的回心转意,更是要倾力帮助官家,帮助太子继位,为的是开创大宋“最美好的明天!”

这完全超乎了三才的理解,当他回到崇文院把这件事对蔡伯俙说了之后,蔡伯俙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道:“官家的手段你又不是第一天见识!这些朝臣可都是来自官家开办的新书院,也都还年轻,血气方刚,期望的即使建功立业,一展胸中的抱负,官家给他们的不是任何眼下的好处,而是一个未来,一个让他们名垂史书的未来!”

三才微微愣神,随后道:“官家的手段是越来越高明了。连相公们都被官家说服,更何况是这些年轻气盛的朝臣!老奴现在是真的开始佩服官家了。”

蔡伯俙笑道:“我可是老早就开始佩服官家了,他总是能够平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即便是蔡记也被官家所想到,更别提那些官营买卖了。”

三才突然开口道:“勋贵们也开始了动作,他们是支持太子继位的,皇城司的人已经探听到了消息,据说…………”

“他们必然支持太子,毕竟官家让他们吃了太多的苦头,但他们支持太子不得不说是一记昏招,这简直是自寻死路!官家还在,太子也是仁孝出众,若是勋贵们以为机会来了,那便是大错特错,太子继位必然会延续官家之策,对待勋贵怕是也好不到哪去,便是不去增加削爵的力度也会延续官家的冷淡之策!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变的。”

三才恍然大悟道:“那这些勋贵岂不是找死?”

蔡伯俙耸了耸肩膀:“据我所知官家应该传授太子特殊的“家学”了吧?”

三才大惊失色,但随即表情开始平静,蔡伯俙是什么人?官家的妹夫,大宋的驸马,若是一点不知道也不可能。

“官家与后苑中传授太子“家学”后苑已经封锁,任何人不得进入其中。”

“后宫那几位也不能进入?”

三才点了点头再次强调道:“任何人不能进入!”

蔡伯俙长叹一声道:“你忘了官家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说出要把“太子扶上马送一程的”?”

三才终于恍然大悟,他依稀记得在十年前官家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第九百一十六章太后出嫁第两千零二十二章最大的利益第两千三百二十七章康巴人的贡品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皇帝的大手笔第一百五十七章太子的迷茫第两千二百七十章破家值万贯第两千六百三十六章十字军的落幕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人心思动第一千七百零五章大宋之局第七百七十章东京羊毛贵如油第两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两千一百七十六章“龙生九子”第两千三百八十七章逃脱的噶日哒措第两千一百五十五章“中国”与“蛮夷”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皇权要限制,相权也要限制第两千三百七十九章吐蕃名将第九百四十三章辽朝使者觐见!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烂陀寺第一百九十七章名人,都是名人啊!第两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皇帝也非完人第四百八十二章重开府兵制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杨怀玉与苏轼第九百零三章辽朝忍不住了第六百七十二章东山再起第二百九十一章风十里,锐士行第七十三章小胖子的火药实验第六百二十二章奉圣州战事第两千五百一十五章使团归来第八百七十六章骑兵的序曲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章台之对第一百三十三章仙术?戏法!神仙?凡人!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尤为天和第七百一十六章特殊的常朝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两千四百九十五章华庭饮宴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与高丽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佛的自私第两千五百九十三章祝您活到一百二十岁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赞普和论逋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租借州府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两千四百五十八章交通网第一千九百六十三章天下关城第两千零八章狄汉臣的长进第一千四百零九章神兵利器如何用?第七百三十九章大庆殿中不见君!第一千三百一十章中京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上)第三十四章父与子第五百七十七章阴差阳错第两千二百三十二章皇帝的密库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二百六十六章硕大的好人卡第五百三十五章大战前夕第六百七十一章祸不单行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一路向西第七十二章刘娥背后的女人第两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二十六章神臂弩第九百九十一章倒打一耙的高丽人第两千四百八十五章晏殊的策略第两千三百九十四章吐蕃人的围攻第两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种子第二十一章君臣对第四百章宣扬文治武功的作用第两千六百三十三章大宋天家的守岁第一千八百九十五章西北旱雷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跃然纸上的王安石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帝王之问第九百九十八章文德殿议政第一千零九十八章大宋的内海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帝王之学第六百六十三章雷霆之后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攻守转换第二十七章晏殊的心第四百一十一章黄雀的利益第两千五百三十二章敏锐的人第两千三百七十五章人的根本第两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侵略如火第八百七十七章英魂一缕东风去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辽朝?不值得在意……第两千六百一十五章讲道理的两种方式第一千九百八十八章赞普和论逋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大宋与塞尔柱第五百四十一章人间炼狱第二百四十四章赵祯的腰第六百第五十九章长刀饮血第二百八十七章四民论,强国论第两千三百三十五章大宋的绝情第三百二十一章骇人听闻的贪腐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成功的游说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塞翁失马第一千八百八十四章兵者诡道第七百三十一章倾家荡产的死者第一百八十一章天阶夜色凉如水第两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五百二十五章辽夏战事起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疯魔不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