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一章 靖康(下)

浚州。

残破的城门落在地上,一队队的金兵纵马从上面踏过。城内的街道之上,杀人放火之声一路蔓延开来。

浚州的南门同样打开,城中的百姓,还有溃败的士兵拥挤着向南而逃。金人破城之后便是屠城,城中百姓如果被逮住,鲜有幸存者。

城南一角,金人古怪的吆喝之声隐隐传来,宅中妇人收拾了一些干粮,正欲带着孩子向城外逃去。

“不行,来不及了!”听到金人的声音,丈夫一把拉住她,“先躲到地窖去吧。神工楼的人不是说了嘛,金人不会在城内呆太久。”

妇人慌乱地点点头,拖着孩子随丈夫来到茅厕之中,躲入牛槽之下的一个洞中。从里面将洞口掩藏好了之后,一家人屏息坐着。稍过了一会,金人搜索摔砸的声音传到洞中,好在他们搜得并不仔细,见家中无人,听声音似乎是捉了几只鸡便离开了宅子。

一家人在洞中呆了两天,这其间他还听到很多的雷声,大冬天地响雷,男子也直叹老天无眼。

两天之后,直到院子之中长时间听不到有人进入的声音,男人才悄悄地出来。此时天色已黑,他溜到街上打探一番,确认金人已经离开之后,才回家将老婆孩子接出地洞。

“唉!街上到处是死人,咱们这是捡回一条命啊!亏得听神工楼那边的话,挖了这个藏身之所,这力气真是没有白费。可怜那些不听劝图省事的……”

夜风之中有呜咽之声传来……

……

浚州乃黄河岸北的最后一座城,金人攻克之后,随即踏冰过河,直冲汴梁而去。过河时候,金军遭遇一些麻烦,便是有些宋人用火器炸裂冰层,让大批的士兵落水而亡。但当金人调整策略,弓马出击之后,宋人的这些阻拦也就效果甚微,根本拖不住金兵前进的步伐。

十二月十二,赵佶呆呆地坐在睿思殿的龙椅之上,黄门不停地给他递上前方的战报。这些战报除了中山府顽强抗敌、太原府死守城池之外,大都是哪里又失守,哪里又被攻破之类的丧气消息。看到后来,他已完全没有半点情绪。

他在寻思一件事,这件事令有百思不得其解:身为帝王,他一向以仁爱为怀,连个蚂蚁都不轻易踩死;他的臣子,没有一个被处以极刑的,至多不过是流放岭南,便连当初一直反对他继位的章惇,也不过是贬到雷州而已。每逢佳节,他都要与京中百姓一同庆贺,甚至连他最喜欢的艮岳,他也打算向百姓开放。他给军队士卒的粮饷是历朝以来最高的,对立了功的大臣将士也向来是一赐千金,毫不吝惜……可到头来,他怎么会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呢?

昨日早朝,他再次声明自己不日将巡幸江南,可大臣们皆不同意,说自己是要弃京而逃。自己坚持之下,竟有大臣提出让自己效防唐时玄宗之事,将皇位让与太子,方可离京。

自己宽厚相待的大臣竟然让他让出皇位,赵佶觉得十分酸楚。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身为帝王并无失德失职,可老天就是不容他继续再做下去,那就干脆离开这个左右为难的帝位,一了百了算了。黄门再次进殿,呈上一份奏章。赵佶连看都不看,便往案上一丢,命道:

“宣众大臣到垂拱殿,朕有事宣布。”

午后,在垂拱殿里,赵佶当着宰辅大臣、御史中丞、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宣讲了罪己的诏书,然后便宣布了令众臣感觉石破天惊的消息:自即日起,自己宣告退位,由太子赵桓即皇帝位,君临天下,率京中军民组织抗金。

昨日之时吴敏在朝会之上提议赵佶退位之事,众臣大多还是以为吴敏等人在拿皇位要挟赵佶留在京中,对于这样的要求,赵佶是不会同意的。可没想到自家的这位任性皇帝却当真干出了让位之事。

那些没有心理准备的大臣纷纷跪倒在地,请求赵佶三思而行。

“朕意已决,你们退下准备新皇的登基仪式吧!”赵佶只抛下一句话,便起身离殿。

傍晚之时,赵佶便命人将太子宣到垂拱殿。走进殿里,刚给赵佶见完礼,赵佶便命人抬出一个箱笼。赵佶亲手将箱笼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件金黄色的锦袍,走到赵桓面前,将锦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赵桓见状,慌忙拒绝道:“陛下,这……这是怎么回事?”

赵佶平静地道:“朕已向百官正式宣布退位,由太子继承皇位。今晚朕先跟你说说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对于今日午后之事,赵桓自然有所耳闻。不过对于一直期盼着继承皇位之事的他来说,此时却是有些犹豫。当耿南仲给他说起此事之时,他起先是拒绝的,他害怕赵佶会拿他做替死鬼。不过在耿南仲等人的劝说下,他还是答应下来,当时他也觉得赵佶未必会同意这一提议。

而此时事情终于得到确认,赵桓倒是吓了一大跳。

“父皇,儿臣能力尚不足,总该给儿臣一段准备的时间吧?”赵桓脸色发白,身子颤抖,声音也有些发颤,完全看不出一点喜色,倒像是在忍受煎熬。

赵佶摇摇头:“桓儿,眼下时局异常,所以朕只能给你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就算把江山社稷交付给你了。明早大臣们会在垂拱殿等候,到时你随朕到殿前接受百官跪拜,让他们把该尽的臣子之礼尽完,朕就离开这里,由你君临天下,安守社稷。”

“父皇,儿臣,儿臣……”赵桓还想再推辞几句,却觉双腿发软,眼前发黑,咕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陛下!”黄门惊呼一声,伏在地上,摇晃赵桓。赵佶忙命人去传太医。不多时太医赶到,为赵桓诊了脉道:“陛下宽心,太子殿下只是一时痰盛昏厥。臣有专治此病的成药,殿下服用之后,不过一夜便能痊愈。”

赵佶喃喃道:“好!好!快快服待太子服药。吓死朕了……”

……

宣和七年腊月十三,清醒过来的赵桓在垂拱殿接受了百官的朝拜。随即他发布了人生的第一道圣旨:尊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退居于龙德宫;尊郑氏为太上皇后,居于撷景园。以少宰李邦彦为龙德宫使,蔡攸为副使,随时恭奉道君太上皇的旨意。以太子妃朱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改明年为靖康元年。

又过了两天,赵佶便在李邦彦、童贯、高俅、蔡攸等人的护送下,匆匆离开汴京。而同时,京中的亲王贵族、富豪巨贾也纷纷出京,一时间通往江南的驿路之上,人头攒动,喧声鼎沸,人人争欲先走。

而北面,金军已经渡过黄河。朝京城最后一道防线大名府而来。不过大名府有重兵把守,金人攻了几天之后,发现不能快速破城,便放弃攻城,绕过大名府,朝汴京而来。

这几天里,赵桓也在耿南仲、吴敏等人的策划下,调整着京中一些重要的职位。唐恪、李纲、种师道等被贬之人获得重新启用。

时间便在这种紧张的备战之中飞逝而过,新年的不知不觉地到来,历史正式进入靖康元年。

新年的第一天,金兵已经抵达京城之北的陈桥驿。

第二三八章 美人恩(上)第二三四章 “唐僧唠叨”审讯法第三一五章 真正的较量(四)第三七七章 掌权(上)第二五六章 暗渡陈仓(三)第二八九章 燕北的乱局第一三一章 东南第三六八章 乱第三七三章 去死吧(下)第二一O章 钓鱼执法第三O一章 孤军救援第二六六章 “偶”遇第七章 师徒第八十三章 执子之手第一百〇四章 暗子第七十章 政治课第二八六章 身手第二四八章 愤青第六十章 照夜玉狮子第二八九章 燕北的乱局第三O八章 佯攻(中)第三一三章 真正的较量(二)第四十六章 杜宅第一百章 斩首(上)第二五三章 明修栈道(下)第四十八章 六脉神剑第三七O章 风从北方来(上)第二九八章 秘道第四十二章 换俘第九十一章 撕逼大战第三二四章 燕云会(七)第三五二章 无官(下)第六十二章 黄雀计划第一七〇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第二五八章 釜底抽薪第二六六章 “偶”遇第三四八章 驸马(二)第一四〇章 午后第二七九章 借兵第二七六章 归心急第一八一章 八门金锁阵第一百〇七章 退水第一四三章 败露第一百〇七章 退水第一九五章 我的法子第七十章 政治课第一一四章 千古是非林灵素第二二九章 猫鼠(二)第三O五章 萧干之计(中)第三八三章 火力第二二三章 大宋娱乐界的一姐第十六章 临江仙第十一章 表演第二七四章 神化与魔化第二四二章 劝学第八十九章 九死一生出使路第二O六章 忧远第八十一章 落幕第三二九章 燕云会(九)第二十三章 花魁第一百〇八章 真相第五章 护卫第九十三章 献策第三七四章 政变(上)第一七六章 虎穴第三六九章 识相?第二O一章 人生何处不相逢第二九一章 涿州降第二五四章 暗渡陈仓(一)第二六O章 杨帆的小烦恼(下)第二二一章 初冬(中)第六十一章 辞归第二八四章 蠹虫的算盘第二七八章 三十功名尘与土第二六五章 算计第一一一章 樊楼第一六四章 相见欢,时事艰第一五八章 明教教主(上)第一七一章 困城之“鱼”第九十章 猛虎第一四〇章 午后第九十三章 献策第一六九章 檄愈头风,兵凶城危第一四二章 阴谋第二五一章 多大点事第二十六章 高手第一八O章 再泼一盆污水第一五九章 明教教主(下)第一八五章 折将第一三一章 东南第六十一章 辞归第二六O章 杨帆的小烦恼(下)第一百〇六章 暴雨第二十六章 高手第三二四章 燕云会(七)第二七六章 归心急第三五九章 黑云压城(下)第一七九章 聪明误第七十七章 无间道第三三四章 燕云会(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