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争论

第三百四十二章争论

富弼说道:“如今缓不救急,君实,只要陕西刺勇,西夏必然会知道大宋增兵二十万,断然不敢再入寇!此乃兵法所云先声后实之计!”

司马光冷笑道:“先后之间,能有几天?!这哪里是先声后实?明明是先声无实!”

“此计只可以欺瞒西夏一时,转眼就会被识破。虽益二十万兵,然实不可用。十日之后,西人知其详,他们还会害怕吗?”

韩琦突然插嘴:“等等,君实言之凿凿,曰乡勇无用,然明润在夔州用之,大获奇效!岂能因前朝失事而推今日?”

“乡勇若不可用,明润何以能大败木叶蛮,稳定夔州路?”

苏油脑袋正转得像只猫头鹰,如后世看乒乓球赛那般看着双方你来我往,结果奇峰突起,所有人一下子将目光集中到了他身上,顿时有些傻了:“啊?”

韩琦说道:“明润,说说你在夔州的乡勇之策。”

苏油很尴尬:“相公,不好意思,其实我认为……司马大谏说得有道理。”

富弼很生气:“明润!难道你不是倚仗四州乡勇退敌?前番夔州捷报,莫非是欺君吗?!”

苏油苦笑着躬身道:“岂敢如此。不过陛下,枢密,夔州乡勇,与陕西河北,实在是大相径庭。”

“首先,夔州乡勇,只是占了夔,中,开,达四州名额而已,并非真从四州农丁中抽调。”

“这两千四百人中,骨干由囤安军,控鹤军数百人充任。”

“两军在西南连场血战,先是平定沙麻,然后控制泸蛮,接着征伐彭仕羲,后来还借兵与大理,参与平灭杨家的叛乱,巩固大理王室。”

“十年四役,加上零星战斗,可谓战不瞬睫。”

“二林士卒,每斩杀一人,其甲胄之上便添一道红漆,谓之‘勋记’。”

“军中的悍卒,勋记有至五十奇者,虽抚远大将军道路相遇,亦需礼让。因此囤安军每以斩获为荣,无论技能士气,均达到巅峰。”

“囤安军前身为二林部部族蛮兵,地处山林,于四战之地,与虎熊为伍。战力本就精悍,不亚于西夏步跋子。”

“自发现精铁之后,其战力更升一个台阶——部族一兵,其具装包括皮甲,弓靴,皮具,可拆卸冷钢护甲,藤盾;武器包括长达四尺半的苗刀,外加五支软尾投矛。”

“加上行囊水壶,全套设备,不下三十贯。三千人的囤安军,光常带装备,就达九万贯之多。”

韩琦富弼赵曙,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家里有矿,当真任性!

“再说控鹤军,控鹤军设备稍微简单,除了没有甲具,人手一支鹤胫弩。队率老兵,常携双弩,配矢四十五。另具皮背包,水壶,急救包,头盔等设备。“

“他们的装备少一些,但是比囤安军更加昂贵,鹤胫弩的造价,合七十贯有余!”

“之前控鹤军的短兵器是刺刀,数战之后,他们觉得工兵铲更加好用,便改用了工兵铲作为制式装备。”

“两支羁縻州军士的构成,与大宋不同,在二林部里,以战功论等,除了金银赏赐,田地牛羊之外,还有重要的一条,战士地位最高,战功最重,这一点颇如秦法。”

“而在江阳城,兵员为各处矿工,矿工本就成队成伍合作,具备一些军人素养,也习惯军伍生活。除了军功赏赐外,一人入伍,全家都有诸多优待。”

“不但家中劳役赋税免除,官员逢年过节还要送礼慰问。高获战功者,如中科举进士一般,官吏敲锣打鼓,送献喜报,夸耀周邻。”

“每位军士,都有不菲的保险,由四通钱庄代管。平日里从军饷中扣除一小部分,一旦战没,军士家庭可以获得百倍赔偿,因为其军饷本来就高,所以这笔钱财,至少都在百贯以上。”

“囤控二军不刺不配,然每次招兵,诸乡为争夺名额,至有械斗者,无他,利厚耳,荣耀耳。”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既跟当地民风有关,也和当地头领的政策有关。”

“官家,枢密,所以用这两支月奉十贯为起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渴望功勋的军队,来类比月给米粮两升,盐菜钱三百,临时征召,素不习战的陕西乡勇,根本就是不合理的。甚至用刺面发配的正军军户与之相比,也难以匹配。“

”勉强要比的话,唯东晋北府,前周控鹤堪称。”

一群大佬都听傻了,光知道这两军能打,却不知道能打的下面有这么多东西。

这是钱堆出来的,还是连续不断堆了很多年堆出来的……在他们手里根本就不可复制。

话题便重新扯回到刺勇的事情上来。

司马光言辞恳切:“陛下,臣在去年陛下登位之初,便请留意备边。所谓备者,不仅仅添屯军马,积贮粮草而已,在于择将帅而修军政。”

“今将帅不才者,未闻有所改更,军政颓敝者,未闻有所振举。“

”一旦事急,便无故籍耕桑之民,使之执兵,这……这就是‘不教而诛’!非仁者所为!”

“当年康定、庆历年间,籍陕西之民为乡弓手,开始时明出敕牓,说是只需守护乡里,不会刺充正军屯戍边境。“

”然而牓犹未收,朝廷却尽刺之充保捷指挥,令屯戍边关。“

”那个时候,臣在陕西丁忧,其事历历在目,这是失信于民,同样非仁者所为!”

“陛下啊,百姓皆生长太平,不识金革。一旦调发为兵,自陕以西,家家如有丧,户户如被掠。“

”被录丁口,往往逃避在外,官中囚系其父母妻子,急加追捕,同时售卖人家的田园以充购赏!”

“陛下,刺面之后,人员教头利其家财,百端虐待诛剥;官中衣粮不足自赡,只能加中贴补;屯戍在边的乡勇,更须家中千里供送。父母财产,家室所存,日消月铄,以至于尽啊陛下……”

司马光说着说着就满脸是泪:“陛下,乡民生平所习者,唯桑麻耒耜而已,甲胄弩槊,每月教阅数日,怎么可能熟练?临敌之际,一有机会,首先便想着逃跑,不但自丧其身,还要牵累大军啊……”

“陛下,后来官中知其无用,遂大加沙汰,给以公据,放令自还。然而这些子弟,惰游已久,不肯再服稼穑之劳;加上田产已空,归乡也难见希望,尽皆流落冻馁,不知所在了……”

“陛下,陕西长老,至今言及,莫不痛哭流涕。庆历年中的惨事,断然不能再行于今日。陛下,你就听臣一句吧,万万行不得此事啊。伏望陛下轸念生民,早赐寝罢!”

说完将头上礼帽取下:“陛下若以臣所言皆孟浪迂阔,不可施行,则是臣之知识愚暗,不可久污谏诤之列,望别择贤才而代之。”

吕诲以下,台谏一致行动:“如陛下不纳,吾等愧居台谏,请陛下罢谪!”

韩琦须发皆张:“岂有此理!如今方在论事,岂能如此武断?!诸君尽知爱民以仁,难道老夫不知?“

”陕西兵事久疲,固是宰执之罪,然事有缓急,罪有轻重!”

“若不发动乡勇,设若谅祚西来,与陛下会猎于汴桥,如何是好?诸君是想让城下之盟,复现于今日吗?!”

富弼也劝道:“陛下,病有缓急,治法不同。急病不可施以缓药,此妇孺皆知之理。“

”庆历年间,陕西乡勇刺发,乃正军败绩之故,与今日不同。“

”今日刺勇,只牺牲一时,安然固守而已,如陛下怜惜,只需于事后慢慢弥补即可。”

“去岁司马君实弹劾张方平举警于渭州,导致方平去职;其后任知州,不敢戒守,致谅祚入寇,掠劫万余人,杀伤无计。孰是孰非,不是一目了然吗?”

“如正军断然可用,谁愿意发起义勇?陛下,此乃两害相劝取其轻啊……”

双方正争执难下,就听一个弱弱的声音问道:“陛下,我还能发言不?”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恐惧第一千六百九十六章 铁壳船第三百七十二章 财计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设计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国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郓州方略第一千零三十章 基本教育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颗米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计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利弊之争第九百五十二章 对阵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辽人是传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断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宝钞显灵第七百八十章打鱼摸虾甲天下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蔡确的下场第三章 程家第一千七百一十八章 自贬第八百章 内奸第九百二十一章 赵顼的家事第四百八十五章 诛叛第四百五十九章 苏洵去世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守制第十六章 仓舒转世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订单第四百三十四章 请假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尽兴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八百九十八章 苏颂的态度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书的下面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愈第七十七章 蛮部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种珍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金殿捉婿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祸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视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乌龙第一百九十章 戒尺要开张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六十二章 豆花饭第七十四章 混乱第五百五十四章 贷与赈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会第一百章 等距螺旋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举措第六百四十一章 陛见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巩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 广州第四百九十九章 开幕式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苏辙上书第五十三章 讹诈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苏油的背锅侠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意外第五百八十章 萧关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见董非第六百五十四章 调查报告第一千六百章 代笔第一百九十八章 套小张第五十章 沙金第四百六十三章 墓志铭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理顺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间府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悲歌第三章 程家第二百零三章 水泥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火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闹事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对策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夏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龙老头的幸福生活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胫转运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隐君第八百八十九章 大法螺第四百八十二章 复绥州第八十二章 常数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册府元龟第七十六章 在藜将军第九百九十九章 小苏文字第七百一十九章 举措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产第五百一十六章 分析第七十章 授课第六百四十章 赐第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五百四十六章 十大罪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欧阳发第九百一十四章 瓮城战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