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再见吕惠卿

第九百四十章再见吕惠卿

苏油问道:“你觉得换成什么名字比较好?”

唐慎微略加思索:“既然是以药物为纲,方药对照,依我看,便叫《本草纲目》如何?”

苏油心中大震:“这尼玛……”

唐慎微听不懂:“兄长觉得不好?”

“好!怎么不好!哈哈哈哈……就叫《本草纲目》,《元丰本草纲目》!”

苏油不知道的是,即便是没有自己的干预,等到元丰五年,唐慎微经多年收集整理,也会将自己收集和使用的验方,结合《本草图经》,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目录一卷。

后经陆续增补,约于元符元年至大观二年定稿,由艾晟校补刊行,更名《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政和六年,医官曹孝忠再次重新校正,更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此书总结前代药物学成就,举凡经史百家,佛书道藏中有关医药记载,均加择录,收药达一千七百四十六条,六十余万字。是中国宋代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问世后经历数朝修刊,多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

沿用五百多年后,到了明代,李时珍以该书作为蓝本,编出了中华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典——《本草纲目》!

苏油以为唐慎微一不小心占了后人的一个便宜,殊不知其实人家本来就是《本草纲目》的祖宗!

得到这样一个大人才,苏油心里的开心是不言而喻的,直接将唐慎微接到了药局坐诊,与石薇一起配置防瘟降暑的大锅药,在四门设摊,给百姓们免费发放。

老百姓也不把这个当药,亲切地称之为“四门大碗茶”。

湄洲暑热,是潜水的好地方,苏油得闲便带着石薇去潜水,采珊瑚,珍珠,四体不勤的身子,倒是变得精干健康起来。

除了收粮入仓外,湄洲如今倒是没有什么大事,直到几位引伴的纵帆船过来更换蕉麻大帆,才带来了朝廷送到交州的文告,同时,还来了一位老熟人——吕惠卿。

吕惠卿老了。

在陕西之时,吕惠卿认为陕西兵制存在问题。

缘边部队番号掺杂,正军兵马、蕃人弓箭手与汉兵壮勇各自为军。

每战,多临时以蕃部为前锋,而汉兵守城,如果蕃部得利,汉军方才后出。

战守不分,每一路必以数将通领之,造成调发不能速集,一道命令需要同时下达给多人,相互之间配合与呼应也容易出问题,导致贻误战机。

为了提高战力,吕惠卿始变旧法,杂汉、蕃兵团结,分战守,每五千人随屯置将。

方法定下,吕惠卿具条约以上,边人及议者多言其不便。

而赵顼觉得吕惠卿的意见好像挺有道理,欲在诸路推广吕惠卿的办法,找人前往陕西考察情形。

三旨相公王珪给赵顼推荐了一个人——徐禧。

王珪的意思,其实就是赵顼的意思。

徐禧这个人,非常对赵顼的胃口。

徐禧“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疏旷有胆略,好谈兵,每云西北可唾手取,恨将帅怯尔。”

一副名士高人的做派。

王安石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献。时吕惠卿领修撰经义局,遂以布衣充检讨。

徐禧的上书里边有一个论点:“朝廷虽用经术变士,表面上看起来已然成功十之八九,然这其中抄袭前人,口头理论一套一套,实际操作一窍不通,对经术和政治完全不理解的,只怕是一半都有余。”

这个论点,获得了赵顼的激赏,说道:“宜试于有用之地。”

即授徐禧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

一年后召对,顾问久之,曰:“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又擢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

徐禧到了陕西之后,和吕惠卿合议,将中央守旧派和地方实力派的反对呼声一起打压了下去。

群臣“难禧环庆法。”

“禧历疏泾原法疏略参错,图其状,别为法以奏,且言环庆法不可改。”

赵顼最终认可了徐禧和吕惠卿的方案,撤除了陕西转运使蔡延庆的职务,认为徐禧“论措置析将事,恻怛忼慨,谋国不顾己。”下诏其代为陕西路转运使,措置边事。

蔡确上奏,徐禧乃吕惠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同处陕西,不是朝廷制衡之道。

又因为吕惠卿是福建人,曾经做过参知政事,无论从籍贯上还是履历上说,都是安抚南海四路的最佳人选。

而苏油久任边陲,也应当受功入朝,接受升赏。

于是赵顼下诏,分四郡水师为两部,一部为宁海军,节度交州,一部为安海军,节度龙牙。

吕惠卿任安海军节度使,接替苏油,权转运南海四路。

苏油回汴京述职,另行升赏。

从吕惠卿手里接过朝廷诏旨,吕惠卿苦笑道:“明润也该回朝了,只可怜我,虽然名为提拔,却是被越驱越远,旧党以我为奸佞,新党以我为叛臣,王相公恨我切骨,看来我回朝无望,只能终老南海了。”

吕惠卿暗地里没少整过苏油,苏油也没少给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贴过乱政标签,本来是妥妥的政敌。

然而神奇的是,两人虽然私下里你来我往暗箭频发,明面上却从来没有撕破过脸。

即便是吕惠卿审案子王雱幕后偷听那次,苏油都是直接针对的幕后衙内,而放过了吕惠卿这个二传手。

可以说两人之间,甚至还隐隐存在着一种默契。

有时候吕惠卿都在暗自叹气自己运气不好,设若苏油年纪如王相公一般大,或者自己晚出生数十年,那必定毫不犹豫的选择支持苏油,相信自己的下场,也不会是如今这般。

心性和眼界不论,只论才干,在苏油心里,吕惠卿其实是一个人才。

自己比他多的,不过是后世千年的经验教训而已,以前自己苦劝王安石和吕惠卿,他们听不进去,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问题。

可如今新法执行到了第十个年头,除非故意闭着眼睛不看,蒙着耳朵不听,否则该清楚的功过,都已经清楚了。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苏油就算回朝,也不可能为吕惠卿说什么好话。

朝臣中,旧党认为吕惠卿是“乱法第二罪人”,新党认为他是“废法第一罪人”,皆恨之切骨。

而其他人,上到赵顼,下到士林百姓,都认定他是反复小人,可以说已经凉透了。

现在这些,明面上是朝廷对他的重用,不如说是废物利用和给曾经的国家副总理的一些基本体面。

苏油对吕惠卿的执政能力非常信任,南海规划妥当的路子,再由一个干臣来执行,再好不过。

不过吕惠卿的为人实在是有些那啥,苏油估计他坐稳之后,必然会大力引进闽人作为自己的奥援。

不过好在新州和两浙路直接打交道,苏油则可以鼓动钱家来与之相抗。

政治说到底就是妥协和平衡,南海四路利益,以后必定是本土人士,蜀人,闽人,浙人来瓜分。

不过蜀人懂得让利和双赢,一手拉着皇室这面大旗,一手拉着占人这边土著,还控制着产业上游和发展资金,苏油已经将四路的发展规划完毕,除非吕惠卿不要政绩撕破脸,否则总会给自己几分面子。

毕竟如今的吕惠卿,不再是以前的吕惠卿,而如今的自己,也不再是以前的自己了。

第七百一十一章 离京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来钱的路子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确的料理第七百一十六章 大工程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第五百一十八章 孙能第六百九十八章 蔡京第一千四百零一章 谋算第五百四十六章 十大罪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下最穷处第九十二章 模棱公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救灾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辽国变故第一百一十八章 送穷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论政第二百四十章 鳜鱼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傅贤妃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归位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五百四十三章 古怪的正确第八百九十八章 苏颂的态度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击第三百六十八章 说情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议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处第一千八百三十七章 危机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弹劾第九十七章 划时代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变化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 范镇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鏖战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建言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第五百三十八章 王安石的课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节奏乱了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海鬼爪螺号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货币化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国力的衰涨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队第六十九章 雀谱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变革前的祥瑞第二百八十四章 琼林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胜利的大会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写入画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夜班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形势不由人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五百六十章 进与退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对策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讲解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击第三百六十七章 问题的本质第十四章 好菜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讲道理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四百六十四章 财政赤字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枪舞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况新问题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谈判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旧城改造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统计数字第四百五十二章 退军第四百二十三章 战后第八百零一章 情报分析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化肥和果冻第七十章 授课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七百四十三章 言传身教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鱼第五百零七章 法律精神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还钱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开会第七百四十九章 三娘第二百六十四章 两道菜做六天第五十七章 瓷码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一千六百九十八章 咽不下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潜归第九百九十三章 论教育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术第四百六十二章 赵曙生病第四十五章 张天师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来钱的路子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目的第五百九十九章 永兴军第七百九十三章 劳动人民第一千二百零五章 小孩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冗官第三百五十七章 向守忠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凶险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敌友难分第三百八十章 学问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