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吕公著

第九百五十七章吕公著

见到李定进来,舒亶说道:“资深来得正好,你来品评一下这首诗如何?”

李定哪里还有这个心情,从袖中抽出苏轼的供词,交给了何正臣:“君表,有劳你将上午抽走那几页补回去。”

何正臣接过供词:“却是为何?”

李定没有理会他,直勾勾地望向舒亶:“上午纪录的苏颂供词,因何到了陛前?”

舒亶莫名其妙:“此话何意?上午苏油来到衙门,是你叫我们暂停录问,一起商量对策,之后便交由你归档,现在却来问我?”

李定呵呵冷笑:“你知不知道?因为御史台和大理寺关于苏颂的供词不一致,陛下差点让御史大夫录问我们?!”

“要不是我心思转得快,指出大理寺供词里边,被抽走数页篡改了文意,倒霉的就该是我们了!”

“如今大理寺那边还不知道怎么记恨与我,我只问你,那份记录如何抵达的御案?!”

舒亶愤怒地站起身来:“你怀疑是我干的?!”

何正臣赶紧也跟着起身:“资深不要着急,信道你也不要生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先讲清楚吧。”

“你也少装好人!”李定对何正臣一瞪眼:“差点被你的馊主意害死!大理寺丞便是如你那般作为,现在已经落职,自劾待罪,完蛋了!”

这下轮到何正臣大呼冤枉,三人吵嚷了半天,最后见不是事儿,才又将今日的事情捋了一遍,唤来当班的书记严加询问,才搞清楚大致什么情况。

原来上午三人商议对策的时候,舒亶将笔录留在了几案上。

因为临走时交代了今日录问结束,所以书记便按照正常流程作结,经李定过目后,送往档房归档。

正好是档房在准备每月送入宫中的文档,书记见档案架子空着,便将记录放到平日里存放档案的老地方。

今天是档头最忙的日子,等到忙完后回来一看,架子上文明还落下了一份,便赶紧将这份记录放到了入宫的那些文档里。

至于入宫之后,为何这一份口供被人挑了出来,放到了赵顼的案头,那就不得而知了。

待到李定问清了这边是怎么回事儿,再将今日陛见时遇到的事情一说,三人都是背心里直冒冷汗。

这事情里边透着古怪,怎么就这么巧?

大家都没错,可……可事情咋就歪着歪着歪远了?

李定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苏颂和苏轼的录问,不能在像原定的那样搞了,贾种民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

何正臣说道:“要是这样,那就真不好办了,苏颂咬死了不认罪,谁也没有办法。”

舒亶说道:“好在苏轼已经认了,至少我们拿下了一个。”

李定想了想:“那就重点攻苏轼,还有苏油,我不信他和苏轼的往来里边,就没有一点干犯文字!”

就在此时,门口响起了一声轻笑:“三位,记录文字的东西,可不一定只有白纸素绢。看我找到了什么?”

三人一起向门口看去,却是张璪,手里拿着一个古朴的紫砂壶。

张璪原名张琥,与苏轼同年登进士第,又在凤翔共事两年,关系曾经非常好。

后来张璪入京,曾经在同年面前表露出得意之意,苏轼当时就写了一篇文章叫《稼说》送给他作为赠序。

文章写得非常好,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铺垫;

下文则着重阐释了治学与种庄稼的联系,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种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学习也是如此,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最后文中说自己有个弟弟在京城,如果张璪进京后见到他,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他。

这是苏轼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着急功近利,浅薄轻率的风气,因而特地写了这篇短文,希望能与之共勉。

文章虽然好,但是语气却全是大哥训弟弟的语气,给了当时正意气风发的张璪一瓢冷水。

张璪的心胸可不宽宏,认为苏轼在蓄意讽刺他,表面上称受教,私下里却切齿,一有机会,立即疯狂打击报复。

所以说苏轼这一辈子就坏在了那张嘴上。

李定将紫砂壶接过来,一看又惊又喜:“这是……”

张璪得意洋洋:“这是苏油送给苏轼的茶壶,我在苏轼的行李当中搜检出来的,有了这个,我们便可以连同苏油一起弹劾!”

……

宫中,吕公著正在和赵顼侃侃而谈。

得知了陈世儒的结局,吕公著也是一声叹息:“士大夫之家,蒙祖上世恩,而不明道,不修礼,不进业,德能不孚,齐不了偌大家业人口,曾不如汴京三口小户,壶浆叫卖,也得终年。”

这话有些凄凉之意,但是却颇在理。

其实他这也是在委婉的劝谏赵顼。

吕公著的特点就是这样,他的话总是循循善诱,也总是让赵顼听得进去。

赵顼说道:“今日得李定提醒,已知大理寺贾种民奸弊,之前委屈吕公了。”

吕公著不以为意:“干请之事,臣本就有嫌疑,御史台,大理寺立案调查,制度上本来就是应当的。”

“不过祖宗设制度,尽有制衡,庶几政治清明。然法司,台谏,他们的制衡又在哪里呢?”

“不从制度制衡上予以解决,今日能有贾种民,明日未必就不能有张汤,郅都,周兴,来俊臣。”

“苏颂的德性朝野皆知,熙宁九年正月,苏杭灾患。在选任地方长官时,陛下称其仁厚,必能拊安吴人,命其知杭州。”

“再往前,苏颂因拒不草李定之诏被贬,陛下怜其外和内刚,决定再次启用,臣记得当时陛下就曾经说过:‘子容之德,朕已悉知。’”

“可是半年之前,舒亶以细罪弹劾苏颂,使其降职秘书监,出知濠州。”

“相比其过失,惩处不可谓不重,然舒亶尚不止,更诬告苏颂接受干请。陛下,御史台的决意,难道真没有一点是希从圣意,意图幸进吗?”

苏颂落职濠州,起因是因为一桩离奇的诉讼。

东京大相国寺僧人宗梵,控告自己的师傅——寺院的住持道隆大和尚,说道隆私下将寺院的粥钱支给了官员孙纯。

一封状纸告到开封府尹那里,苏颂调查案件之后,发现原来是道隆借过孙纯的钱,孙纯讨账时,道隆一时手头拮据,就用寺院的粥钱相抵。

孙纯遭到控告,马上将钱还给了道隆,两人约定另外的还钱期限。

道隆缺钱就是个笑话,不过大和尚喜欢理财,把钱都存了皇宋银行定期,尚有几日才到期,终究是舍不得那点利息而已。

因此苏颂认为这只是一桩小事儿,孙纯讨账本就没错,而寺院的钱募自民间,由住持支配,其实也没错,而且此事后果也并不严重,孙纯也纠正得及时,不能作为官员仗势欺人来处理。

于是判定徒弟宗梵无事生非,扰乱风气,以杖责罚处。

按照常理说,事情就过去了,却没想到不久之后又起波澜。

开封府一名城隍卒,竟然状告苏颂偏袒孙纯。

城隍卒就是城隍庙的看庙的小兵,一个小小的城隍卒就敢状告开封府尹,简直天方夜谭。

可是这纸诉状不仅上告了,而且成功了,还直接捅到了御史台!

舒亶亲自审理此案,最后发现孙纯与苏颂,竟然有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

第三百一十章 战斗打响第二百六十八章 万姓大集第一千八百三十四章 风筝第五百三十二章 连消带打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体告状第五百六十六章 颁奖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击第四百零三章 朝堂的分析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习惯第九百四十八章 审理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打鱼摸虾第六百三十一章 解释第九百六十二章 反咬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小侯爷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国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烧曲第二百零六章 箭课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宁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弹劾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国力的衰涨第三百七十七章 诚意第二百七十六章 梅尧臣去世第四百八十八章元宵节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仪第四百八十章 货物第六百七十二章 承包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击第七百三十八章 谁剽窃谁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争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见章惇第一千三百章 评价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各有际遇第五百七十一章 你们越线了第一千五百二十章 打靶第三百七十二章 财计第六百七十六章 鸡西儿巷第二百六十九章 勋戚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证据第七百八十六章 沈括的外交第六百四十三章 老太君的智慧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壶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和太后谈判第四百二十八章 他怎么敢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后手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锁院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十一章 物价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处第三百六十一章 李老员外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锋第九百零二章 建设兵团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妈护井团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歼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二十二章 炮击升龙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贺新年)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问题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辉映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报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六百三十四章 召回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胜利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论党争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夜班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宋东方朔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转轮铳第二百三十三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五百二十七章 赵郡李家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情报第九百三十章 世家的养成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纲要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击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教训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击第三百二十五章 夔州奏报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辽阳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锏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旧城改造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卖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赵煦的聪明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开个感言吧,一百五十字写不下。第九百七十四章 禽兽不如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不行特支第二百七十四章 磨刀石第三百五十六章 苏容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