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

胡楚元有功。

功劳有多大……比起当年的曾国藩当然是要差一大截,比起李鸿章,那已经快是差不多了。

中法战争、中曰战争,这两场大战几乎都是胡楚元在背后谋划的结果,他还直接主导了几次海战的大胜,奠定了最终的结果,最终的谈判更都是他在负责。

这些年间,清朝廷所有比较大的外交谈判都是胡楚元负责,结果也无一不是让人满意的……要不然,胡楚元也活不到今天。

以这样的功劳,胡楚元确实可以得到体仁阁大学士的头衔,加封太子太保和二眼花翎,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资政江南督办通商大臣……这些都没有问题。

问题恰恰就出在直隶总督这个位置上,如果再让他主持改革,那岂不是将军机领班大臣的位置也给他了?

大家一阵刺寒。

醇亲王害怕着,恭亲王害怕着,张之万和阎敬铭也害怕着,甚至连胡楚元自己也害怕着。

在回来之前,胡楚元心里就盘算过,因为他手里有一万五千人的湖广营,这是朝廷目前最为倚仗的新式军队,清朝廷肯定不敢裁撤,也不会裁撤,更不敢调给别人掌管。

那么,清朝廷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任命陆广荃为某省提督,二是任命他为总督。

胡楚元事先的估计……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让他兼任闽浙总督,将梅启照调往两广出任总督,同时提拔陆广荃任福建提督。

他觉得,这已经是醇亲王的极限了。

可他没有想过,光绪帝载湉这个年轻人是没有极限的。

直隶总督……对他来说,这个位置太重了点。

回国之前,他和刘铭传私下商量,也是想要极力推荐刘铭传出任直隶总督,刘铭传则是感激不尽。两人私下商议,若是湖广营最终没有好的去处,刘铭传自己裁撤嫡系,也要将湖广营安置妥当。

这……怎么会是这样?

胡楚元实在是有些忌惮,不知道局势是否会因此而失控。

他沉默不语,也不能说话。

见所有人都沉默了,张百熙也在暗中示意,光绪帝载湉才知道自己一时着急了,把后面的计划也说了出来。

他不由得轻咳一声,掩饰着自己失态,随即和诸人道:“眼前这些个事,咱们就说到这里吧,胡爱卿,你先不急着走,朕还要和你商议点其他事。”

“是!”

胡楚元低沉的答应一声,没有起身,其他人则逐一告退。

等别人都走了,光绪帝载湉才和胡楚元笑道:“胡爱卿,你这一次能够替朕打一场如此漂亮的大胜仗,真是让朕大为高兴,也给朕大涨了气势和脸面。好啊,朕就知道你才是咱们大清国的栋梁,来,说说你的想法,看看咱们究竟该如何维新吧。朕要说的这些个光绪维新,那也得倚仗你呢!”

听了这话,胡楚元只是默默的笑着,有点无奈的意味。

面对光绪帝载湉的信任,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想,真是糟糕,这是满清的皇帝,要是汉室,那中国似乎还能有另外一条路走呢。

想了想,胡楚元终究还是开口道:“现在说维新,早了点,但也可以说了。微臣的意思和以前差不多,即便是要改革,也应该是循序渐进。比起曰本,咱们要守旧的多,一下子想要效法曰本走维新之路,或许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眼下要改革,那就先改军机处吧……!”

虽然很不乐意,面对载湉的这种特殊信任,胡楚元实在是有些无奈,只好替载湉理出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

胡楚元。

他不是康有为,不是一个刚拿到点权利的政治投机客,犯不着像康有为那样为了权力,不惜得罪一切人,他更不像康有为那样,将所有的其他人都当成傻子,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是聪明人。

胡楚元的改革方案很简单,继续围绕军机处做文章,正式设立总理资政、总理外务、总理海军三个新衙门,归属军机处管辖,三位总理大臣都是辅班军机大臣,次于领班军机大臣一级。

在军机处下面再开设法务局、学政局、审核局、邮政局、交通局,负责制定新的法律,开设新学,审察各省帐务工程,管理邮政、铁路、港口航运。

相对应的,总理资政衙门则进行削减,保留农业局、工矿局、商务局、招商局,继续负责内政管理和代管朝廷官股支出问题。

强有力的削弱总理资政衙门,这也是胡楚元的一个自保之道。

载湉的嘴一张,别人再想驳回就很难了,既然一定要他出任直隶总督,那胡楚元的总理资政衙门就得被拆开,免得他大权独揽,遭到所有人的嫉恨。

其他事情继续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艹办,也不拆别人的台,只不过,吏部、户部是两个关键位置,应该进入军机大臣的序列。

当然,翁同龢这个人政治倾向是比较保守的,不如孙家鼐好用,最好想办法让孙家鼐出任吏部尚书。

翁同龢毕竟是真正的帝师……可以让他担任礼部尚书,再任翰林院士,授协办大学士,掌握会试大权,以作平衡。

想要效仿曰本实施君主立宪制度,这还是为之太早了,曰本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正式确立君主立宪的内阁体制,先从实际出发,颁布《公司法》、《工商贸易法》,实施新的税法。

同时,另外两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满人的奉养问题,二是清军的改革问题。

关于满人奉养,胡楚元的意思是就借着国债和军饷问题,八旗不动,先削其他满人5成,允许满人自由择业,并单独设立一个劝业局,帮助满人自立根生,可以鼓励满人返回东北耕种,在律法上给予优待。

清军的改革问题,八旗营12万余人的数字有点过多的,平均每年的军饷都有2900余万清圆,实际上是一点作用都没有,这个首先得改,尽力先裁撤一半。

绿营倒不急着大改,保持世兵制度,只用于地方维持,担任武警的职权,各省留绿营万余,归提督直辖。

正规军采用募兵制,正式编制,全面推广大营制度,大营上面设兵团,兵团按总督辖区划分,即湖广、两广、两江、闽浙……兵团设督军管辖。

陆军总计维持着五十个大营的规模,三十个主力营,二十个预备营,海军的水师陆营维持在十个大营的规模,海军和海防费用统一在总理海防衙门,陆军则继续发放给各省巡抚、总督,但各营的装备、编制全部要经过兵部批准。

在全国范围,陆军都要统一装备,减少供应的难度,并尽力在国内自行生产供应。

除了这些紧要的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问题,胡楚元也提了其他几件事情。

一是学堂和外国留学生的出仕问题,他建议给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授予同武举人的资格,外国留学归来,或是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授予同举人资格;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问题,与其长期扯皮,不如制定一个标准,各省拿三成,中央拿七成,绿营之类的费用就直接从各省出,不再归中央财政。

地方如果不足,中央可以另行补给,地方的财税如果充足,中央也不用羡慕,任由地方自行斟酌使用,继续投资兴办实业,垦田设娶,开荒修路,兴办教育等等。

中央和地方财政不足时,都不用采用增收税厘的办法,而是和银行拆借,筹集国债,实在无法调度,则可以将一部分官股出售。

对于官营事业亏损的问题,三年之内无法解决,一律销售官股,让商人经办。

真的要说到改革,胡楚元其实是很稳的。

如何一步步的解决问题,他的办法也是最多的,也是目前唯一能平衡各方权益,不至于让局势失控的人。

这一点,急于改革的光绪帝载湉、张百熙心里都非常清楚,不想改革的醇亲王、恭亲王更清楚。

载湉。

他对胡楚元的信任是非常之深的,对于胡楚元的能力甚至是仰慕的,他近乎拥有一种古之贤君的情艹,也真的将胡楚元当作管仲再世来看待。

胡楚元这么一说,他就非常非常的高兴,都要胡楚元说的这些艹办。

胡楚元倒是没有继续说什么,再怎么闹腾,醇亲王和恭亲王还不至于敢把载湉给打入冷宫,顶多是阳奉阴违,可万一把慈禧给闹腾出来,那就不好收拾了。

所以,直隶总督这个位置,他还真的得坐稳了。

这倒是一件麻烦事。

更麻烦的是另外一件事……万一,光绪按照他说的这些办法搞成了,扭转了中国的局面,他还能不能将满清驱逐出去。

这也是一个问题啊!

从紫禁城里出来后,胡楚元重新乘车返回永郡王府,心里也是有着太多的疑问。

他确实说不清未来了。

唉,走一步,看一步吧……他这么想着。

(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开邺第四十一章 强国先强种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万两银子的贿赂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第九十二章 若无此能,焉可高居此位?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二百四十章 日本宣战了第七十章 江南盐祸案的终结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国第二十九章 旅居长崎的潘先生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岛战役(一)第五十八章 徐老板又来了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一百四十一章 做生意讲诚信第二百九十章 柯立芝繁荣第十六章 婚约和左宗棠的心声第四十八章 新来的四个法语人才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七十四章 说曹操,曹操到第二百九十二章 家国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二百二十三章 西北之问第七章 下棋和棋子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国开始备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十三章 江南商行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与死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二百一十三章 临时立宪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海战(二)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关系就是好第二百一十四-二百一十五章 总理首辅大臣和新的帝国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九十八章 控股太古洋行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二百四十章 琉球岛战役(一)第一百二十三章 去北京第一百八十一章 东北开禁第二百八十五章 一战后的新世界局势第二百五十四章 山西富绅(三)第二百一十七章 在苏门答腊的杨宗砺第一百五十六章 云贵总督和滇军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第二百零一章 黎明前的黑暗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海战(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员长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英殖民地合作条约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百万两银子的贿赂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二百六十二章 远东的焦灼和国民教育计划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与死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触犯了中国的利益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十一章 送礼也要有艺术细胞第一章 胡雪岩死了第四十九章 拙政园的密会第二百一十三章 临时立宪第二百六十八章 国家的利益,我的利益第一百七章 实在的华盟会第二十三章 灭曹计(上)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七十五章 美国来的客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第五十四 疯狂的盐价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杀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二百九十七章 当二战即将成为现实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第一百二十章 商帮,商帮,天下会商第二百五十七章 东北大撤退和兄弟聚会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国的遗憾和收获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国第一百四十三章 井上先生和汉奸卢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七十六章 万旗洋行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八十八章 钮玉庚和缪荃孙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二百四十二章 琉球岛战役(二)第二百四十六章 琉球岛战役(四)第二十一章 传世之宝第一百三十九章 总信房和总帐房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一百七十章 推翻慈禧的日子里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四十四章 难以挤进的缫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