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

远东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中法、中俄贸易条约的重新划定,以及中国在亚洲,特别是中亚地区权益的确定。

在国际贸易整体趋向保守,各国都在不断依靠高额的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情况下,特别是通过远东战争,中国很好的保护了传统纺织业的对外出口市场的稳定,同时对国内新兴的电气、化工、机械产业进行了可靠的保护。

从1903年7月开始,中国的国际贸易开始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在稳稳占据原材料和纺织业出口第一大国的基础上,在造船、钢铁、机械、电器、化工等多个方面也有新的扩张。

在中国的国内市场,内部需求也在逐步扩大,并逐渐向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发展。

在经济强劲发展的同时,国内的教育、政治体制、行政机构、军事都在逐步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政治方面,国家政治开始进入政党化,胡楚元的大公党自然是最主要的政党。

国内政治没有其他的政党可以和大公党竞争,但在大公党内部却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分歧,分别是保皇派、立宪派、共和派和汉皇派。

保皇派要求恢复光绪亲政,汉皇派要求更换一个汉人皇帝,这都是小派别,人数和权势都不大。

关键的争斗是立宪派和共和派,立宪派基本是行政官员,共和派则以军系为主,共和派内部也存在着急中缓等不同的意见。

胡楚元其实是中间共和派,他的基本策略还是维持现状,光绪皇帝在的时候不立太子,死了之后就顺其自然的进入共和。

如果那时候还有人要复辟,再动用军队的力量强行维持稳定。

所以,关键还是稳定住军队的想法。

陆广荃、张时英、杨宗砺这些广东的粤系将领都属于急共,而段祺瑞、李开邺、冯国璋则属于跟着胡楚元的中间共和派。

行政官员中的立宪派非常多,这是胡楚元顾虑最多的地方,不过,他和瞿鸿机整体还能谈清楚……共和制度是大势所趋了,关键是什么时候过渡最稳定。

毫无疑问,如果主要的行政官员中有50%是亲共和的,那就肯定可以变革了。

利益总是最重要的事情,重用共和派官员就能改变这种比例,让那些擅长观风的人立刻调整想法,哪怕他们心里不同意,表面上同意也很重要。

1903年10月开始,借着国内的官员调整,胡楚元和瞿鸿机开始将那些共和派官员陆续提拔起来,向着垄断各省巡抚的方向发展,同时排挤了一些立宪派的实权人物。

人,哪怕是再擅长做墙头草的人也会是有底线的。

察觉到这个变化,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张之洞精明的选择致仕,他没有办法和胡楚元斗,所有军权都控制在胡楚元的手中,乘着自己在东北总督的宝座上打了一场功及千秋的大胜仗,见好就收也未尝不可。

张之洞一撤,胡楚元顺手抹去了东北总督的设置,只设四省的省长,并在全国取消巡抚的衔职,改换省长制,并加大力度推行现代的政斧体制。

除了云贵和陕甘宁还保留总督制外,两江、两广、湖广、四川都已经很久没有设总督了。

利用这样的调整,胡楚元就将全国的权利集中在中央政斧。

国内的陆军开始调整,保留74个师,33个整编师常编1.7万人,41个常规师常编1.1万人,每个师另外在兵源地保留3千人的预备部队,总计125万正规兵,各省另外保留不超过2万人的武装警卫队,海军增设海岸警卫队,取消原有的长江舰队编制,近海和江河巡备任务转交给各地海岸警卫队。

国内海军在北洋、南洋、太平洋三大舰队基础上,新增本部联合舰队,下设四个分舰队,主力驻扎在渤海湾内,其余则分散印度洋、非洲。

海军裁编,舰船排水量总吨位降低到75万吨级,保留22艘万吨级战列舰,余出战舰转让。

由于海军保留了5个海军陆战师编制,中国海陆两军总兵力维持在154万人左右,同时拥有55万左右的武警部队。

人员总数确实是有点多,但在采用役兵制加战争补贴的政策下,只要不开战,国内军费是完全可以支撑的。

抢了俄国人这么多的土地,俄国人迟早会报复的,国内一方面要积极消化这些土地,争取全面的中国化,同时也要积极备战,随时和俄国人为此而再次开战。

有种就再打吧,反正胡楚元是不怕的,中国人是不怕的。

现在是更不怕了。

胡楚元确实是裁军了,可他的陆军机械化比例也更高了,33个整编师中有14个机械化师团,这里面又有10个是完全机械化的主力师。

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俄国人,包括曰本人都在抓紧时间研究装甲车体系,都是在抄袭中国,可中国已经考虑列装第二批新装甲车,特别是230马力和75mm口径滑膛炮的TZA-5,以及相同马力的TZB-6。

别人抄袭中国,中国则是暗中发展空军。

胡楚元的步子迈的特别大,他现在确实也有这个底气和资本,直接将空军做为一个单独的体系发展,表面以氦气的飞艇为主,暗中全力发展飞机。

胡楚元深信,全世界范围内还是会有一场更为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国际局势在迅速的变化着,俄国遭受重创,和中国更是绝不可改变的死敌,已经失去了牵制德国的能力,法国遭受重创,此时的德国内部也在酝酿进攻法国,夺取法国在海外势力的新计划。

远东战争结束后,德国就在积极的和中国洽谈,试图达成新的海军联合研制计划,并寻求进一步的陆军联合研制。

这让胡楚元是很为难的,不答应吧,你打远东战争的时候,德国出了很大的力气,军工厂是全面向你供应,仅仅是威远级就出售了8艘。

答应吧……也不好啊!

中英合作已经很深入了,目前,中英两国海军部已经达成联合研制无畏级的计划,列装10门305mm口径的主炮,最高航速指标是22节,重点区域的防御装甲厚达280mm,采用重油燃烧动力锅炉和无线电通信中心站系统,自身配备声纳系统,国内现在统计的初步报价在7400万中圆左右,预计列装四艘,做为未来十年的主力战列舰。

权衡了很长时间,胡楚元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德国提出的新计划,但是,就陆军的新式自行火炮系统,他愿意和德国一起联合研制和生产,并向德国出售750辆TZB-2型装甲车。

他的这个决定基本能让德国同意,因为德国急着要打法国,乘机抢劫一次,现在研究是来不及的,虽然德国绝对有这个实力。

买是最快的。

只要你给钱,富国机械车辆厂和江南汽车厂在一个月内就能给你生产750辆TZB-2型装甲车。

曾几何时,胡楚元真没有想到中国居然会成为世界军火强国,还是向德国出售武器……他其实也是不想卖的。

TZB-2确实是非常好的武器系统,跨越山地的能力很强,德国买到手就知道是好东西,虽然它的引擎是采用较差的民用汽油机。

法国非常害怕,因为它根本撑不住,1904年3月,在德国的压力下,法国就签署了一份新协议,将自己在非洲的一部分利益让给了德国。

德国人的实际付出就是一个大合同,给中国人1300万英镑购买750辆装甲车,实际上就是用1300万英镑买了一个毛里塔尼亚。

胡楚元也没有闲着,他干了一件更缺德的事……帮德法两国调和,同时以抵消2000万英镑债务的方式,从法国手中买走了加蓬。

这2000万英镑的债务也不闲着,顺道就在国内转变成军火,基本和德国的军购合同相当,只是价格方面平白无故增加了700万英镑。

人心不古啊,曾几何时,胡楚元也开始不厚道了。

他以前在国际上是一直算是很厚道的男人,没办法……那时候的中国穷啊,落后啊。

现在富了,强了,他就不用再厚道了。

1904年4月中旬,胡楚元从巴黎完成调解返国,开始着手在国内推行更大规模的国民教育改革,7月,他终于推出了新的《国民教育法》。

和欧美各国不同,中国的《国民教育法》特别强调在职教育,按照新的法规,所有超过50人规模的工厂、企业都必须聘用教员,向职工提供每曰至少一个课时的免费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工人完成向技术工人的转变。

相应的,企业在内部教育上的所有开支都是可以抵税的。

军队仍然贯彻军队就是军校的原则,三年服役期满,通过军队内部考核,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就可以拿到初中、高中毕业的国民教育证书。

军队每天至少要向士兵提供三个课时的国民教育。

按照《国民教育法》,国内开始贯彻9年制的义务国民教育,从小学到初中,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免费,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则看情况,国立学校的收费是非常低的,当然也都是大班制度,一个班四五十个人。

私立学校和学院则不同,不准实施大班制度,一个班最多二十个人。

随着《国民教育法》的颁布,胡家在教育捐赠上主要转向大学教育。

燕京四大高校中的燕京、辅仁都是胡家在资助的,震旦大学、东吴大学、南洋大学(本校区在新加坡,福州、香港、马尼拉、古晋各有一个分校区)、东南大学(福州)也是以胡家的资助为主。

这六所私立大学,加上英美法德四国对华援助基金重点支持的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广东的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目前可以算是国内的十大私立高校,特别是辅仁和震旦的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号称是北有辅仁,南有震旦。

公立大学中,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海军大学(福州,原福州船政学堂)、中央国立大学、首都国立大学、上海国立大学、江南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洋大学(天津)、中央政法大学、国防军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央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胡家也有一定规模的捐资。

现在,胡家基本不再其他方面捐款,集中财力捐资教育,仅1903年的捐款就达到了1.73亿中圆。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国民教育法》的颁布,1904年,科举正式停止,采用新的行政公员考试制度,中职及以上学历都可以报考。

正式考中的都属于国家公员,政党控制的部分则属于委任官员,如果以后实施普选制度了,政党一轮换,委任官员都要重新更换,国家公员则是铁饭碗,该做什么做什么。

到了1904年底,胡楚元基本完成了国内的政治、教育、军事、税收的四大体制改革,如果要将他规划的这些事都做完,那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

仅仅是文官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这就需要在执政过程中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不断加深推进过程。

等到了1905年初,胡楚元则已经准备好退出新一届的政斧,在和瞿鸿机、陆广荃等人商量过后,他基本上保留大公党主席和国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两个职务,不再参与行政管理。

在和平时期,国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个职务其实是没有什么大权的,因为调兵的权利在首相手中,关键有一个权利在委员长手中,那就是任命将领。

身为大公党的主席,胡楚元实际上还保留着另外一个权力——他可以随时更换国家首相,因为大公党在国会中是绝对的大多数党,国家首相的更换完全是党内的事情。

执政的是大公党,首相是谁并不重要。

1905年3月7曰,胡楚元正式卸任,不再担任下一届的首相。

这真是一枚很大的炸弹,全国震惊。

中国人现在已经不敢想象一个没有胡楚元的中国了,幸好,胡楚元还保留着大公党主席和国家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两个职务,崇拜他的人勉强能接受,恨他的人则知道他根本就没有离开。

3月中旬,胡楚元一家毫不留念的搬出了资政园和瀛台,乘船返回上海。

在上海,中国最为奢华的私家庄园正在向着他们开启久违的大门。

那个……胡汉三什么的又回来了。

胡楚元又回到了他的上海墉园。

(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章 投资南洋和军队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第六十八章 轮船招商局的事来了第二十七章 来历不明的青花瓷第一百九十七章 胡楚元的内斗和外斗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第六十四章 见利不忘义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胁第二十三章 灭曹计(上)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国,终究是JP摩根的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与死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六十四章 见利不忘义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一百六十六章 颐和园的真相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国,终究是JP摩根的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亲和日本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二百二十七章 外国人的“清室归政”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银行的作用第一百四十五章 飘在南洋第二百九十四章 疯狂的中国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二百三十三章 稳定国内一切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二百六十六章 从始至终都是屠杀(一更)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第二十六章 日本人来了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二百三十四章 新内相瞿鸿机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国开始备战第三十章 中日生丝战争的起点第二百三十五章 战争的阴影第四十四章 难以挤进的缫染业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一百九十章 督战天下第十四章 江淮盐案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义的关系网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钱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钱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二百二十二章 在西北的李开邺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五十章 左宗棠的盐价第一百三十五章 升官,福州船政大臣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二百零七章 1894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第二百七十八章 苏曼西亚共和国总统第二百四十五章 琉球岛战役(三)第二十三章 灭曹计(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新的中国,新的起点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扑第八十八章 钮玉庚和缪荃孙第一百五十二章 腾冲案之后第二百一十六章 四十不惑第二百六十七章 害怕吧,沙俄第一百三十八章 李存义的关系网第一百三章 新民党太招摇第五十六章 南浔商帮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十九章 胡家大院是奢华第一第二百九十九章 最后的备战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为第二百八十九章 新中国1922第一百四十七章 回国第二百一十三章 临时立宪第二百零八章 无功不受禄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一章 胡雪岩死了第一百四十章 美洲财团的开局第一百九十四章 亚洲终究是中国的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九十三章 裁员第六十七章 张灵普也是个人才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二百四十三章 中国重工业之崛起第六十一章 操别人的家,发自己的财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军第一百八十五章 中日海战(二)第二百七十七章 你触犯了中国的利益第二百三十一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战败,又败了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