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胡雪岩的丧事和最赚钱的买卖

有左宗棠坐镇,皇帝的丧都敢发,何况一个胡雪岩?

胡家终于将消息放出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家丁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消息早就在杭州城里蔓延开,只是未能得到证实。

次曰,《申报》发行增刊号外——天下首富胡光墉病逝!消息一瞬间传到了江南各地、天津、广州,举国震惊。

几天之间,浙江、江苏、安徽各地的大小官员、商人纷纷前来至丧,连闽浙总督何璟、安徽巡抚裕禄都派了幕僚前来哀悼,浙江巡抚梅启照和江苏巡抚吴元炳更是亲自前来。

不管是在哪个时代,中国人办丧都要讲究阵势,讲究一个风光大办。

左宗棠亲自从燕京回来,坐镇在胡家大院里举丧就是要给胡雪岩最后一个面子,附近各地官员只看左宗棠的脸面和地位都得来给胡雪岩致哀。

清朝廷的旨令几乎是跟着左宗棠来的,只晚一天,下旨由东阁大学士兼两江总督左宗棠礼办丧事,并在杭州钱塘县和徽州绩溪县建两个功德祠,其余的赏赐都一律准了左宗棠的奏折。

诸多封赏中以云骑尉的世职最特殊,商人能够在死后获封世职的,这还是第一次,虽然只是最低阶的世职。

墓的位置是左宗棠亲自选的,因为胡雪岩崇信佛教,经常给浙江各地的寺庙捐赠,就取报国之意,将墓地选在报国寺,寺中建“钱塘居士胡光墉功德祠”。

为了方便胡氏子弟守陵,墓地前临时搭建了一个守孝庐,下葬当天,胡楚元就和两个弟弟守在那里。

按照胡氏绩溪堂的传统规矩,守孝是三年不出远门,不成亲,不出仕,还得在墓前守陵三个月。

如果家里有几个儿子,家中又有事情要办理,过了头七就可以指派一个儿子穿着素服出去办事,这叫外孝。

等到第八天,胡楚元就以外孝的名义穿着一身素服返回胡家大院。

左宗棠还在府上住着,回到家先拜见了老太太,胡楚元才去拜见左宗棠,看看左宗棠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他刚进了左宗棠所住的融冬院,左宗棠的幕僚杨昌浚就匆匆走出来,两人碰个正着。

杨昌浚原任浙江巡抚,后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朝廷革职查办,只能留在左宗棠麾下做幕僚。

看到胡楚元,杨昌浚笑道:“算算时间差不多,你可以回来办事了,中堂大人就差我去喊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好啊,跟我去见中堂吧!”

“好!”

胡楚元点着头,心想,就知道是有事情要吩咐的。

这些天,胡楚元就一直在琢磨,疆省的事情还没有完,虽然除伊犁之外的土地都收复了,可和俄国人仍有开战的可能,左宗棠却在这个时候紧急回任两江总督,里面肯定有玄机。

进了融冬院的一楼花厅,胡楚元就看到左宗棠和幕僚胡瑞澜正在商量事情,另外还有一位面黄消瘦的半百老人,衣衫朴素,看似一个饱读诗书的穷酸老秀才,神色冷淡寂寥,不知道是谁。

他一进门,左宗棠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坐在两排的席位上,道:“楚元,我这些天看你办事有理有度,临危不乱,还算是机敏,不如就暂留在我身边办事!”

“多谢中堂大人提携!”

胡楚元抱拳低首,随即就坐到了胡瑞澜的身边,心里既松了一口气,也有着另一番的计较。

胡雪岩的病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打乱了他以前的计划,想要保住家业,他必须成为湘军势力的官商,现在投靠别人是不可能的,只有湘军势力和左宗棠才能保住他的家业,甚至让他和胡家变得更有钱。

现在好了,胡楚元心里明白自己基本可以在湘军左系势力中保住官商的差事,那就至少是在眼前保住了家业,至于以后的事……那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寻找新势力,扶植新势力,当然还可以在国外投资,转移资产,可那不能解决胡楚元内心里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个时代要想振兴中国,振兴中国的经济,搞工业是一个方面,真正的关键恰恰是要搞好农业,不仅是丝业和茶业,还有粮食、大豆、花生、棉花、麻……等等。

农业出口太重要,美国经济在19世纪80年代的国民GDP就超过了英国,但直到1894年,美国对外工业出口总额才超过农业及原材料出口。

搞工业,真正能一起致富的人终究是少数,搞农业就不一样了。

中国终究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有钱了,那才会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有了消费市场,你才能有民族工业。

实业救国没有错,问题是大的基本盘面不能雪崩。

大的基本盘如果崩溃了,那搞什么都救不了国,只能等GCD……因为四万万同胞都成了穷人中的穷人,根本没有市场可言,国家穷的一塌糊涂,没有出口,只有进口,那还搞什么工业,搞什么资本主义?

胡楚元此刻的另外一个心思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否借助官商的身份,以及左宗棠的势力搞好中国的农业,哪怕只是搞好两江三省的农业,稳住丝业和茶叶,那也可以了。

当然,给左宗棠出任幕僚不仅算是踏入了仕途的第一步,也能算是参军,还冲在政坛的最前线……这实在不明智,可惜,胡楚元没的选。

既然没的选,借力发力未尝也不失一种对策。

等他坐下来,左宗棠就说道:“你有父亲留下的功绩,出仕是很容易的事,但我希望你能先替我打理一些粮税上的杂务!”

胡楚元嗯了声,心里早有预料。

他很谨慎的和左宗棠问道:“不知道中堂大人有什么样的粮饷事务要属下打理!”

左宗棠起身叹息,道:“你父亲一死,已经无人能帮我在江南一带筹集军饷,连军饷都筹不到,那还打什么仗?我这么急着返回两江重任总督就是要为湘军筹备粮草军饷。至于疆省的战事,依我所见,俄国人应该也不觉得有胜算,否则,他们早和我们在伊犁开战了。眼下只要死守,慢慢用钱粮耗下去,他们应该会议和。”

胡楚元好奇的问道:“那疆省的事务交给谁打理?”

左宗棠道:“我已经和朝廷秉奏,以养病为由暂离军务,眼下的局势,砚庄之才足以堪任,何况刘锦堂、徐占彪和张曜都在那里,只要粮草军饷充足就不会出事。”

刘坤一,字砚庄,如今在湘派能算是第三大佬,正担任两广总督。

胡楚元点着头道:“中堂大人,我对湘军粮饷军务的事情没有了解,能不能将眼下的局势和我说一说?”

左宗棠微微颔首,重新坐下来,自己点了一袋水烟,而他的幕僚,因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裁撤的前任浙江学政胡瑞澜则和胡楚元细细说起。

左宗棠自光绪元年起兵赴疆省,至今四年,耗银两千七百余万两白银,山西、浙江、江苏、陕西、安徽五省共担军饷八百余万两,另和渣打银行借外债四次,累计一千两百余万两白银。

眼下,疆省的湘军已经拖欠乔致庸名下大德丰票号以及各货栈、米行总债二百四十四万两白银,另欠着德国礼信洋行、禅臣洋行的军火费四百八十万两。

等胡瑞澜说完,左宗棠神色冷峻的将水烟壶放下,和胡楚元道:“洋行的债务,老夫本来是让沈葆桢用两江的盐税替我担保着,沈葆桢也同意了,可李合肥却从中横插一杠,非要用盐税担保北洋军饷。老夫当时还在疆省,没有办法和他细细计较,只能让你父亲以私人的名义做担保,替湘军向洋人借债支付军饷。如今你父亲已走,洋行必然要来收款,江淮盐税又不在老夫的控制中,老夫哪里有钱还?”

听到这番话,胡楚元才明白过来。

难怪左宗棠放下军务就赶回来重任两江总督之职,不为别的,就为了江淮的盐税,也是要和李鸿章争一笔巨款,将这些钱留在湘军的帐房里。

如果没有这笔钱,湘军恐怕也是打不下去了,只能让俄国人占领伊犁。

如此一来,李鸿章乘机安插的江苏巡抚吴元炳就得走人,沈葆桢调任京师兵部尚书,刘坤一则从两广总督平调至陕甘总督,总辖疆省军务,曾国荃坐镇山西巡抚,替湘军筹运物资粮饷。

这盘棋下的……如今的晚清政局中,也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有这个本事下得起。

左宗棠续和胡楚元道:“盐务的事情,老夫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整顿。在此之前,你先去上海和渣打银行和两家洋行谈一谈,继续用你的名义担保……但愿有用。不仅如此,你还得继续筹集五百四十四万两的白银,先还掉乔家的债务,再给刘坤一三百万两银子用于军武开销。乔老爷子也算是一个急公好义的晋商巨贾,可毕竟是外人,人家也是要做生意的,这笔钱得先还,你家的债倒不急。如果你能有你爹一半的能耐,老夫就打算将江淮的盐业都交给你来打理!”

胡楚元倒吸一口冷气。

江淮的盐业……如果都交给胡家来打理,一年的营收绝对不低于五百万两白银。

按金价计算,如今的100万两银子就等于130年后的11.85亿RMB,若是平均购买力来算,那至少也能算是5亿RMB。

一年60亿RMB,或者是25亿RMB。

这显然不是一笔小买卖,而是这个时代最赚钱的买卖。

第二百二十四章 格杀勿论第八十三章 胡楚元的真相第四十九章 拙政园的密会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九十五章 邓世昌和叶富第六十二章 徐润是个人精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员长第五十三章 盐价风波第二百六十三章 沙暴和台风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一百九章 阿萨姆(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六十八章 轮船招商局的事来了第二十四章 灭曹计(下)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第八十二章 入股万旗洋行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七十三章 霍鸿机的前途第一百章 踏上前往欧洲采购战舰的道路第二百五十九章 段祺瑞的反扑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二百五十六章 174万第六十九章 钱向哪里去?第二百五十二章 山西富绅(一)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胁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一百五十八章 马尾海战的序曲第九十章 任职福州船政提调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慈禧复出的阴影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第三百零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三十九章 东京拍卖会第一百七十四章 张之洞的投靠第二十七章 来历不明的青花瓷第三十六章 在日本的投资第二百三十三章 稳定国内一切第一百七十七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下)第二百三十一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一百一十章 阿萨姆(二)第四十章 中村正直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钱第七十九章 抄底上海地产的机会第一百四十八章 新租界和两亿清圆的地产生意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击战(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捷达洋行和银行梦第五十八章 徐老板又来了第六十四章 见利不忘义第一百六章 新港公司第二百零五章 改革之策第一百八十三章 袁世凯这个下属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国第二百四十章 日本宣战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事业的根基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日本战败,又败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礼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第二百一十三章 临时立宪第一百八章 刘步蟾的决定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品大员第一百六十二章 全面的胜利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第一百三十二章 美国,终究是JP摩根的第一百九十一章 新军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一百七章 实在的华盟会第二百零九章 夏威夷王国第一百二十章 商帮,商帮,天下会商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四十九章 拙政园的密会第二十八章 赴日第二百零八章 无功不受禄第三十九章 东京拍卖会第八十五章 中信国泰第二百七十一章 白银战争第一百三章 新民党太招摇第六章 落魄进士颜士璋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一百三十章 排华案风波(四)第九十四章 商人就是商人第一百九十章 督战天下第六十四章 顾家的二爷第八十五章 中信国泰第二百六十六章 从始至终都是屠杀(一更)第五章 蛋疼的晚清政客和商人第四章 八个坛子七个盖第四十六章 留美幼童的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中日海战(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生与死第一百五十九章 江南船政事务全权督办大臣第六十四章 顾家的二爷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击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