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徐润的劝告

上海滩有句名言——南浔的丝,宁波的钱,广东的买办。

南浔是这个时代的生丝中心。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口岸出口生丝21176包,南浔出口数量为13426包,占据了出口数的63.4%。到了光绪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总量增长两倍有余,南浔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可依然占据了整个江浙生丝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是质量最好,价格最高。

在这三十年间,南浔商人迅速成为整个中国最为富有的一群人,其崛起速度之快,财力之雄厚,仅有昔曰的广东十三行可以比拟。

目前的上海约有一百多家大小不等的丝行,南浔商人就占据了七成。

宁波。

宁波人很早就开始涉足钱庄业务,上海开埔之后,他们就率先进入上海扩展势力,上海现有的三百多家钱庄里,半壁江山是宁波人的。

广东,在广东十三行覆灭后,大量的广东籍买办涌入上海继续做买办,他们的侄孙同乡也陆续接掌职位。

如今的上海滩,半数买办是广东人。

这就叫“南浔的丝,宁波的钱,广东的买办”。

在这三股势力中,曾任怡和洋行总买办的唐廷枢人面最广,财力最亨,地位最特殊,有三个堂兄弟在不同的洋行里做大买办,即便是胡雪岩也要让他三分。

胡楚元在上海滩还算是初来乍到,本身和南浔丝商、宁波钱商就是死敌,和整个江浙的盐商也有不共戴天之仇,这再得罪唐廷枢,他当然会受到排挤。

可他毕竟在上海还有大事要办。

没有更好的办法,胡楚元决定找在上海买办界也很有地位的徐润谈一谈。

直到现在,徐润都没有非议过他一句,虽然徐润和唐延枢是商场上最紧密的盟友,但他不用巴结唐延枢和盛宣怀。

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人和盛宣怀为了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的职务斗了两年多,到今天还没有分出胜负。

徐润住在静安寺路最东侧的地方,在那里修建了一栋江南园林,名为愚园,这也是上海愚园路的由来。

胡楚元的西洋马车一路东去,就在愚园大门外的刘家巷子停下来,随即,他就让胡荣将拜帖送过去,自己在车上等待。

除了他,车里还有另外一个人。

潘丽美小姐。

现在,胡楚元已经习惯让丽美留在身边做助手。

人才很重要。

潘丽美也很聪明,所以他想好好的锻炼这个女孩,让她成为自己最重要的特别助理。

在车厢里等了近十多分钟,徐家的大门才打开来,一位年近四旬的富商走了出来,肌色较黑,相貌堂堂,穿着举止都很讲究气派。

胡荣也跑了回来,将车厢的门打开。

胡楚元一侧脸就看到了那位富商,当即一步走下来,将潘丽美留在车厢里等待着。

“胡骑尉,你好啊!”徐润拱了拱手,谈不上高兴,也谈不上冷淡。

胡楚元抱拳,笑道:“徐爷,久仰大名,今天才来拜见,希望您别见怪!”

徐润不在意的笑了一声,侧身邀请道:“胡骑尉,咱们里面请吧!”

“行!”

胡楚元默默点头,和徐润一起并肩走进去。

他被上海商界排挤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一是商业利益的竞争,他一旦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胡雪岩艹控江浙丝业的事情恐怕就要重演;二是垄断了五省盐业,遭人嫉恨,尤其是上海的老盐商们,对他攻击起来是不依不饶。

徐润是地产巨头和上海茶王,只要胡楚元不涉足上海地产和江浙闽南的茶业,他们还有说话的份。

进了大厅,徐润就邀请胡楚元坐下来,问胡楚元道:“胡骑尉,你这次来找徐某,不知是为了什么事啊?”

胡楚元道:“我听说徐老板热心公益,捐资新建医院和公学,所以想请徐老板一起资助江南西学馆!”

“哦,哈哈……!”徐润干笑一声,推诿道:“唉,以胡骑尉的财力,一人足以支撑,徐某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此外……徐某是纯粹的生意人,不想多惹麻烦,不想涉及到你和唐兄、宣怀之间的私人矛盾中。”

“那好!”

胡楚元早就知道会是这个答复,道:“那我想和徐老板再谈一谈同文书局的事情。徐老板新开设的同文书局号称是国内华商兴办的第一家西式机器印刷厂和出版局,我有意让江南西学馆也增设一家出版社和印刷厂,再扩展到报业上,不知道徐老板有没有意思一起合伙?”

徐润哈哈大笑,道:“胡骑尉啊,你这个人做生意不厚道,盐业的利润你一个人独吃,这种不赚钱的买卖,你却跑来要和我合伙……你不会以为我也和你一样钱多的无处可花吧?”

你以为我傻啊?

徐润就是这个意思,可不想明说,他主营房地产业,不能和钱庄过不去,而胡家的阜康钱庄如今是上海滩的九大钱庄之一,只看陈晓白的面子,他也不能说的太狠。

“这样吧……!”徐润想了想,道:“如果你想搞呢,我支持你,正好我也想转让同文书局。年初才花了四万洋圆置办的,如果你愿意出钱,我就按照原价将同文书局连带厂房一起转让给你。”

“好!”

胡楚元一口答应下来,他已经派人查过,同文书局的机器是能值几万洋圆,加上那些顺手顺路的员工和编辑,五万洋圆以内,他都可以接受。

“哦……那好,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徐润倒没有想到胡楚元答应的这么爽快。

胡楚元一切都是有备而来,招手就让胡荣送来四张面额各一万洋圆的阜康钱票,递给徐润,道:“徐老板,那咱们就快事快办,现在交接吧!”

“哦……!”

徐润更加惊讶。

他好歹也是上海的茶王和地产巨头,说过的话不能不算数,当即就和胡楚元签订了协议,将同文书局连带厂房和工人一起转给胡楚元,收价四万洋圆,一分不多。

完成了交易,徐润才和胡楚元道:“胡骑尉,徐某和令尊以前也有来往,今天就说个不该说的话。”

胡楚元道:“您说!”

徐润道:“要我看啊,你其实是有点能耐的,能不能撑起令尊的那份家业不好说,但也不至于像唐延枢说的那么不济。你啊……还是太年轻,现在就想在上海滩找一席之地为时尚早!回杭州历练两年再来吧,慢慢盘算好,根基扎稳点,上海迟早是你的。”

胡楚元只能答道:“多谢徐老板的衷告,不瞒您说,办妥江南西学馆的事,我就会先返回杭州治理家业,咱们等两年再见了!”

“好!”徐润默默点头,道:“那就让我送送你吧!”

说着这话,他就真的起身送客。

胡楚元还能说什么呢,反正先回杭州慢慢打拼吧,等他再回来,怕就不是今天这么好打发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北反击战(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一百一章 南洋商行第十章 救援浙江巡抚(下)第三十九章 东京拍卖会第二百六十章 秋瑾女侠第七十二章 梅启照的政绩第二百章 丹东大战(三)史无前事之重创第二百零四章 直隶总督胡中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六十三章 顾家的古董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抚(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十二章 丁戊奇荒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登干的恐吓第二百七十章 英国人的协调第九十九章 何璟回来了第二百零四章 直隶总督胡中堂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华案大爆发第一百二十一章 联营制和徽商第十七章 实务派的起源第一百六十四章 康有为第七十一章 福州船政局的事终于来了第二百三十八章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十五章 两个总督和两个巡抚第一百五十五章 胡梅一党第六十章 抄别人的家,发自己的财(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福州造船厂和海军的新未来(上)第八十九章 再回杭州第一百七十五章 日法俄的新威胁第一百八十七章 在威海第二章 左宗棠来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国学馆的附带属性第五十五章 盐案风波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一百五十三章 北越第二百六十一章 有关系就是好第一百三十一章 排华案大爆发第五十七章 密帐第二百八十二章 波斯王朝第一百九十八章 丹东大战(一)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第八章 拯救浙江巡抚(上)第三十四章 西阵会社和若瓜德第二百七十五章 胡委员长第二百二十九章 杨宗砺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一百二十八章 排华案风波(二)第六十三章 顾家的古董第一百九十三章 日本海军的最后之力第二百四十四章 君权级的绝唱第二百三十章 谋局东北第二百二十八章 胡缄元的教训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第二百一十一章 在德国的遗憾和收获第二百六十七章 害怕吧,沙俄第二百三十九章 日本警视厅流之祖第六十六章 荣宝斋第一百三十九章 总信房和总帐房第一百九十九章 丹东大战(二)阴险的刘铭传第一百一十九章 商者诡道也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亿两白银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信银行第一百三十六章 提亲和日本人第六章 落魄进士颜士璋第六十六章 荣宝斋第二百一十八章 中英结盟的基础第二百三十六章 山县有朋的战略观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丽洋行和押田法第二百零三章 胜利凯旋和中日旅顺条约第二百七十三章 人人有钱第一百四十四章 花旗银行的作用第一百一十五章 魏瀚来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和满清赌一局第一百一十一章 七亿两白银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北反击战(一)第八十六章 官不与民争富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杀第二百二十六章 革命吧第七十四章 说曹操,曹操到第九十一章 福州船政衙门的私款第一百二十七章 排华案风波(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看破天下群英第九章 救援浙江巡抚(中)第一百五十四章 刘永福和天地会第一百二十九章 排华案风波(三)第十八章 三郎的聘礼第一百六十一章 马尾海战(二)第九十六章 有的就是钱第六十六章 荣宝斋第一百六十八章 在日本的情报工作第二百四十七章 继续沉睡吧,日本第二百四十七章 继续沉睡吧,日本第一百一十四章 留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