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异床同梦

长安太极宫武德殿,一场极其重要政事堂会议刚刚结束,这次会议上正式做出了夺取洛阳的决定,这也是天下大势的必然。

中原乃四战之地,唐朝欲争天下,就不可能回避中原,隋朝已经夺取河北,下一步必然是夺取中原,与其从实力强劲的隋朝手中争夺中原,还不如主动出兵,抢在隋朝之前拿下洛阳。

这也是本次军国会议上,所有重臣达成一致共识的原因,得中原者得天下,不能被动地等待隋军先下手。

李渊从大殿回到了御书房,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秦王李世民,以及刚升为内史侍郎的封德彝,封德彝是半个月前来长安投靠李渊,用他的话说,不愿辱身事贼,愿为唐朝效力。

李渊和封德彝从前的关系就很不错,加上封德彝号称隋朝第一御笔,有着极其丰富的执笔圣旨经验,所以他的到来深得李渊器重,封为内史侍郎,和几名内史舍人一起,主管圣旨草拟。

今天之所以把封德彝也叫来御书房,是因为李渊有些话要问他。

走进御书房,李世民上前躬身父皇道:“父皇,这次攻打洛阳,隋军出兵南下的可能性极大,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隋唐间的大战,这场战役我们须做好充足准备,不仅在军事和后勤上,还有战略同盟,儿臣建议,既然政事堂会议已做出决定,那就尽快和李密结盟。”

李渊点了点头,“这个朕也明白,要夺取洛阳,和李密结盟也是必然,但这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李密未必肯按我们的意愿走。”

“父皇。这不是李密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他必须考虑自己的生存,若隋军拿下洛阳,李密就会面临隋军的包围。下一个就是他,他就算是为自己考虑,他也要和我们结盟。联合对付隋军南下,儿臣很有信心。”

旁边的封德彝毫不吝啬赞美之言,“秦王殿下见识高明,李密确实不止一次说过,杨元庆是他头号大敌。他之所以容忍窦建德灭掉徐元朗,很大程度上就是了防御杨元庆南下,如果唐朝愿意和他结盟,共同对付隋军,他一定是求之不得。秦王殿下寥寥数语,便将李密说透了。”

李渊之所以把封德彝找来,就是想向他了解李密。以考虑怎么和李密结盟。李渊略略沉思,又问他。“朕想问封侍郎,那如果唐军攻打洛阳,李密会是什么态度?”

“陛下,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据臣所知,李密对王世充占领洛口城始终耿耿于怀,他是想灭掉王世充,夺回洛阳作为都城,但现在他却又迁都陈留,放弃了荥阳,说明他已经不想再打洛阳,除非天赐良机,虎牢关忽然被他夺取,那么他会卷土重来,其实在夺取洛阳的态度上,李密比较矛盾,主要受他手下两派势力所影响。”

李渊颇有兴趣,连忙问:“哪两派势力?”

封德彝捋须微笑道:“李密的两派势力,一派以单雄信和房玄藻为首,也就是以前的瓦岗派,他们不愿意攻打洛阳,而主张迁都陈留县,而另一派是以王伯当和邴元真为首,由于王伯当丢失了洛口城,他极力主张攻打虎牢关,夺回洛口城,他们则反对迁都陈留。”

李世民对封德彝印象很好,封德彝从骨子里奉承他,使李世民感到封德彝有心和自己结交,而且封德彝地位重要,李世民也觉得他对自己很重要。

李世民在一旁笑问道:“这样说起来,应该是单雄信一派占据了上风吧!”

“确实如此,主要是李密需要在去除瓦岗军字号上得到单雄信的支持,去除瓦岗军很凶险,稍不留神就会造成李密军的分裂,正是因为得到单雄信的全力支持,李密才度过了改国号这个难关,所以在是否打洛阳这个大问题上,李密也接受了单雄信一派的建议,放弃荥阳,迁都到了陈留。”

李渊听懂了封德彝的分析,点了点头道:“朕明白封爱卿的意思了,要先和单雄信及房玄藻沟通,然后再和李密谈,这样结盟就万无一失,是这样吗?”

封德彝却摇了摇头,“陛下,其实若想对付杨元庆,其实还是要和邴元真谈,他和杨元庆有杀师之仇,而且此人极贪贿赂,很容易收买,只要收买了他,莫说让李密对付杨元庆,就算将来对付李密时,他也会成为内应。”

李渊微微叹息一声,“朕得爱卿,俨如多得一只眼也!”

他立刻对李世民道:“朕会立刻派使者前去和李密商谈,你可命唐风先一步收买邴元真,只要能收买他,绝不吝啬厚币。”

“儿臣明白了,立刻去办!”……

就在唐朝政事堂决定发动洛阳战役的同时,太原紫微阁也在举行一次重要的军政会议。

杨元庆刚从马邑郡返回,他已将乌图余部安排到伏乞泊一带,并用粮食、布匹换取他们的牛羊,给他们送去了盐和茶叶,以支持他们安定下来。

紫微阁内,十几名重臣会聚一堂,在众人座位中间则摆放着一架巨大的沙盘,沙盘是河南道十二郡的地图,杨元庆站在沙盘前,对众人缓缓道:“各位大臣,现在安定了河北,突厥也暂时无暇难顾,我们下一步的计划,应该是考虑争夺中原。”

他取过长木杆指向沙盘道:“在中原三大势力中,以李密为最强,以窦建德为最弱,但窦建德实际上和李密是一体,所以王世充反而是三者中的孤立,更重要是,从战略说,拿下洛阳,就阻断了唐朝东图中原的道路,使它难以向东发展。”

五名相国中的杜如晦接口道:“可是殿下想过没有,拿下洛阳,就等于身处李渊和李密之间,若他们二者结盟,我们极易受到腹背夹击,很难在洛阳立足。”

“杜相国的想法很正确,却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为了牵制住李密,我们不妨考虑和江淮杜伏威结盟,让杜伏威从南面牵制李密,分散李密的兵力,这样就算我们拿下洛阳,李密也不可能倾力协助唐朝,事实上,我已经派使者前去杜伏威接触了,很快就会有结果。”

这时,崔君素问道:“可我们现在和王世充尚有盟约,如果这时候去攻打他,会让天下人怎么看?”

“盟约?”

杨元庆不屑地冷笑道:“我们和王世充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书面的盟约,当时为了对付唐朝攻打弘农郡,才和他达成一个互助的口头协议,而且说得明白了一点,是我杨元庆个人和王世充达成的协议,和朝廷无关,朝廷完全可以不承认这个协议存在,更重要是,我们有充分和他开战的理由。”

“殿下是指王世充篡位之事吗?”崔君素听懂了楚王所指。

杨元庆点了点头,“无论如何,我们和洛阳的朝廷是同枝,一旦王世充篡逆,他推倒的便是隋朝,如果我们无动于衷,这才会使天下人诟病,所以积极战备,耐心等候机会,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我希望朝廷能够全力支持军队南攻洛阳。”……

自从夺取洛口城,得到了大量粮食后,洛阳的粮荒终于得以解除,随着粮食充裕,物价迅速平息,治安也逐渐好转,王世充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人心安定,王世充本人也极大获取了民心。

‘洛阳人只知世充而不知皇泰,士庶良贱叩拜世充车驾,口呼万岁者不绝于路,天有异象出,彩气瑞兆,龟献图腾,时有耳闻。’

这是一名读书人的笔记,真实地记录了洛阳王世充即将登基的先兆。

事实上,王世充已经等不及了,他之所以在发动兵变后没有立刻登基,就是为了获取民众的支持,赢得民心,经过近半年的治理,民心已经渐渐开始转向他王世充。

此时的王世充已经等得急不可耐了。

上午,皇泰帝杨侗还和平时一样,坐在桌前读书,他已经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一个傀儡,所有大权都被郑王王世充独揽。

这时,门外忽然传来宦官的声音,“圣上正在读书,你们来这么多人做什么?”

“我们有重要大事要禀告圣上,你快闪开!”

随即门开了,走进来十几名大臣,为首是段达和云定兴,他们走到杨侗面前跪了下来,杨侗眉头一皱,“各位爱卿,有什么重要之事吗?”

十几名大臣对望一眼,云定兴沉声道:“各种瑞兆已现。这是上天降下的旨意,今郑王功高德重,当以为天子,以应天意,希望陛下能遵从唐尧和虞舜的做法,将帝位禅让郑王。”

“什么!”

杨侗勃然变色,心中大怒,斥责他们道:“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如果隋云未亡,这种话就是大逆不道,如果真是上天之意,那也用不着什么禅让,你们直接拥他上位就是了,你们都是隋臣,久负隋恩,今天你们竟能说出这种无父无君之话,你们还有脸在朕面前出现吗?”

皇泰帝神情严峻,在场所有人都流下了冷汗,这时,有人高喝一声,“郑王殿下驾到!”

()

第50章 局势渐变第76章 魏郑和谈第72章 隋唐大战(二)第6章 借兵突厥第11章 新官上任第18章 垂死挣扎第54章 把水搅浑第20章 绝户之计第101章 隋突大战第35章 被俘权相第35章 孤家寡人第52章 请君入瓮第102章 血战沙场第51章 草原异变第4章 水势渐深(下)第40章 兄弟暗斗第34章 知己知彼第26章 说服李靖第84章 连夜出击第48章 攻破大营第49章 敦煌风动第15章 少年双猛第38章 东路使者第15章 杨府争权(上)第76章 隋唐大战(六)第2章 齐王供奉第59章 独孤之忧第27章 夺取河阳第66章 寻找时机第1章 落魄高才第115章 建成机会第11章 河北枭雄第134章 发现真相第2章 老奸巨猾第7章 杨府贵客第21章 长孙又至第26章 少女悯秋第17章 路遇李渊第73章 计赚敌降第19章 家族利益第14章 三面受敌第25章 野心泄露第30章 尉迟抉择第31章 军机决策第25章 悲情男人第46章 粮价危机第13章 收复齐郡第3章 水势渐深(上)第32章 谁有骨气第37章 被迫南撤第40章 罗高离心第40章 权贵施压第41章 兄弟争功第15章 貌合神离第38章 上元灯会第110章 顶住压力第19章 首鼠两端第39章 妥协援兵第1章 上洛隐枭第8章 暗斗不息第2章 宇文义子第10章 谁是刺客?第19章 离别之酒第45章 兵压江陵第27章 逼出水面第52章 死不瞑目第11章 反间之计(下)第5章 路遇贵人第119章 引蛇入套第18章 投票表决第50章 鸿门酒宴第19章 势力扩张第74章 意外发生第53章 唇枪舌剑第8章 黑夜黑人第27章 关中之变第21章 借口送礼第27章 迎头痛击(中)第26章 杨素归来第15章 强攻榆关第6章 梳理上谷第7章 初遇敌情第54章 兵临城下第24章 安抚江南第29章 金刀赎奴第4章 入伍斥候第16章 馆驿见贤第5章 刀法秘笈(上)第10章 粮船不到第43章 丹阳公主第104章 暴雪来临第43章 无妄之灾第72章 阔绰请客第31章 清河崔氏第138章 井陉歼敌第7章 杨府贵客第83章 隋唐大战(十三)第140章 萧梁烈女第24章 小男养家第37章 密室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