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将听秦王这么一说,那张绷紧的面孔一下子就活泛了许多,并露出丝轻快的笑意。只是他们依然不肯说话,两眼望着秦王,若有所待。
李世民见大家仍旧保持沉默,就面含微笑地接着说句:
“在座诸位也了解本王,知道本王喜欢你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也乐意采纳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今大敌当前,你们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吧!”
此言一出,帐内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众将敞开喉咙,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中大部分人支持秦王不撤兵的主张,只有少数人依然坚持趁窦建德大军尚未达到东都之前退守新安。刘弘基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沉思了半晌,然后起身向李世民拱手进言道:
“秦王,今洛阳城池坚固,守备甚严,我军实难攻克。且窦建德又引近二十万大军前来增援王世充,此时我军若不撤出东都,恐腹背受敌啊!”
“刘将军言之有理!”殷开山赞成道,“今我军围城已有月余,前后强攻了数次,然非但未能建丝毫之功,反倒损失了两万余人马。更重要的是现在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斗志萎靡。以如此之师,何以抗击郑、夏三十万大军的夹击呢?请秦王三思呀!”
“二位将军之言也属事实,我军的确未能一鼓作气攻取东都,致使将士疲惫思归,士气不振。”李世民心平气和地答道,“然本王率十万大军前来征讨王世充,自当不畏艰险将他彻底铲除,一劳而永逸。今东都虽未攻下,然其外围的怀州、回洛、洛口、伊阙和轩辕等地已被我军占据。同时洧州张公谨、尉州时德睿、显州田瓒等纷纷以所辖州县归顺我大唐。如此一来,洛阳已成孤城,其势不能持久,迟早必为我军所破。”
“秦王所言甚是!”杜如晦支持李世民的主张,语气肯定地说,“东都已被我军围困了这么长时间,其城内粮草将尽。等到人无粮可食,马无草可喂之时,城内守军必自乱。如此,我等可唾手而得。眼看就要攻取东都,我等岂可放弃洛阳而班师回朝呢?此实为不智之举啊!”
“杜大人这话倒是说得轻巧!”刘弘基不无嘲讽地冷笑道,“不错,我军粮草充足,可与王世充相持下去,最终可迫使他断粮而降。可问题是,现今窦建德已率大军前来救援东都,今已屯兵于成皋。不出所料,数日之后,夏军当挥师东都。到时王世充见援军到,必会开城出战。如此,我军将腹背受敌,陷于危境之中。到时欲攻又攻不进,想撤又撤不走,那该如何是好?杜大人,你难道就没想到过这种极其不利的局面?”
“在下虽不才,可也明白腹背受敌的后果。若我军真如将军所料想的那样,的确将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杜如晦举重若轻地答道。
“既然如此,那杜大人为何还要说东都唾手可得呢?”殷开山不解似的问道,“难不成杜大人是在故意糊弄我等,还是有什么破敌妙计?”
“在下岂敢糊弄各位将军?”杜如晦呵呵一笑,随即又把脸转向李世民,接着说句,“在下更不敢糊弄秦王,否则到时兵败城下,岂不死罪!”
“克明,听你这么一说,那肯定是胸有破敌之妙计了!”李世民眼里不由闪出兴奋的光亮,欣喜地问道,“是何妙计,请说吧!”
“秦王,今东都已被我军围困了近两个月,王世充已然成了瓮中之鳖,亡无时日。”沉吟会儿,杜如晦胸有成竹地对众将说,“此时窦建德引兵前来援救东都,看似情形很险恶,实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军可乘此良机一举而歼灭夏军,除掉窦建德。窦建德一灭亡,那困在洛阳城中的王世充也就只有出城纳降的分了。如此,秦王便可一战而擒二主,灭两国,岂非好事!故而,在座诸位将军不必为窦建德前来而忧心不安!”
“杜大人言之有理!”屈突通沉思着说,“窦建德远在河间,我军前去讨伐,自当颇费一番周折。今窦建德主动率军前来,的确是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好事。只是夏军人马众多,且兵精将猛,骁勇善战,更有郑军相协,我军恐怕很难打赢他们哪!”
“是呀,今我军连战数日,将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窦建德挟大胜之势而来,锐不可当,更有东都之兵相夹击,我军实在是难以取胜。”刘弘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屈不挠地劝李世民道,“秦王,在下以为当撤军退守新安,以便等待时机再取东都。”
“刘将军说的对!”殷开山接着劝谏道,“秦王,我军人马疲顿,极需休整。今夏军兵锋正盛,不如暂避其锋芒,退守新安,以养精蓄锐。”
“嗯,如此较为稳妥!”屈突通颔首说道,“若我军退守新安,可一面养精蓄锐,一面等待时机。待夏军锐气尽失,秦王再发兵击之,必能大胜。”
“屈突将军此言差矣!”杜如晦面含微笑地说道,“若真如将军所言,那非但不能击败窦建德,反倒会被郑、夏两军所败。这道理很浅显,我军一旦撤出东都,王世充一定会乘机追击,接着窦建德也会引兵前来。两军夹击我军,岂能不败?”
“杜大人说的是!”李世勣点头赞同道,“今王世充已被我军死死围住,不得出城,眼看军中粮草将尽,不日就要被秦王所擒。此乃破东都灭郑国的最佳时机,怎么可以撤兵呢?倘若此时撤走东都,那不仅令王世充死而复生,也会让窦建德乘机袭击。郑、夏两军有兵马三十多万,我区区八万将士如何抵挡得住。若我军被敌军击败,那他们就会顺势长驱直入,如此长安危矣!”
“懋功之言振聋发聩,令人猛醒哪!”李世民感叹了句,接着又目光威严地扫了下刘弘基、殷开山等人,沉声说道,“你等皆是大唐开国功臣,又身经百战,理当明了当前形势。可惜,你们竟然还不如懋功看得远,看得透彻。大敌当前,你等只知退却,不知勇往直前,实令本王失望啊!”
“在下愚钝,请秦王恕罪!”刘弘基等人被李世民这么一批,不禁面露羞愧之色,赶忙揖礼请罪。
“本王也知你等出自一片忠心,故而不加责备!”李世民用宽恕的口吻说了声,默然片刻,他又望着诸将语气坚定地说道,“今我军围攻东都已近两月,成功在即,切不可半途而废!众将听令,东都不破,决不回军,敢言班师者斩!”说时,他的目光变得十分威严,透出几分杀气。
这话如同一声闷雷,把刘弘基、殷开山等主张撤军的将领镇住了。他们知道李世民向来是说到做到,到时可不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而网开一面。因此,他们不敢再劝李世民撤军了,而是一个接一个地表示遵从秦王的命令。李世民看见刘弘基等人终于肯服从自己,心里也舒服了些,脸色随之缓和下来。接着,他又拿好话安抚了番面前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以便借此消除他们之间因分歧而产生的隔阂与不快。
刘弘基、殷开山等将领听过李世民那番推心置腹的话后,越发对秦王心悦诚服,甘愿为他赴汤蹈火。过了会儿,刘弘基便向李世民问计:
“秦王,今窦建德屯兵成皋,其目的就是想与城内的郑军互为犄角,到时对我军进行夹击,那我军该如何应对呢?”
“将军不必忧虑,本王已有妙计可破窦建德!”李世民成竹在胸地答道,“今王世充在洛阳,窦建德在成皋,本王决定分兵而击。”
“如何分兵而击?”屈突通连忙问道,“在下愚钝,请秦王明示!”
“本王的计策是,将我军兵马分成两队,一队继续包围东都,另一队快速前往成皋,占据虎牢关,扼住夏军向东都进发。”李世民脱口而出。
“秦王之计甚妙!”杜如晦点头称赞道,“如此一来,我军就可将郑、夏两军分隔开,从而使他们不能夹击我军,同时又可各个击破。”
“此计虽好,然我军兵力有限,一旦分成两部分,那不就更弱了吗?”屈突通不无担忧地说道,“在下担心到时既破不了窦建德,又攻不下王世充,反倒被他们两军合围,那我军就危险啦!”
说完,屈突通不由微蹙着两道长长的眉毛,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兵法云兵不在多,在于用兵之道也。”李世民不以为然地说道,“从古至今,以弱胜强的战例不少,如长勺之战便是。故而只要我等能想出妙计良策,就一定能打败窦建德,攻取东都!”
“秦王言之有理!”李世勣拱手说道,“兵不在多,在于计谋也。在下以为,秦王的分兵之计极妙,定能先灭窦建德,后败王世充。”
“在下也认为秦王之计甚好,只是窦建德有近二十万大军扎寨于成皋,且来势汹汹,我军如何能敌得过他们?”殷开山迟疑地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