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皇上!”众臣附和道,“李世民大胜窦建德,收取夏兵无数,又从慈涧、新安调来兵马,今城下贼军比先前增了近一倍,这如何是好呀!”
“皇上,我军兵马不足七万,且大都疲病,要抵住城外近二十万贼军,实在是难哪!”段达如实地说道,“故而,臣以为不可弃城出走。”
“段将军言之有理!”杨公卿支持道,“今敌我双方兵力悬殊,若我军打开城门,贼军必会乘机攻入城内。到时寡不敌众,皇上将无法脱身哪!”
“你等平日皆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今何故如此畏惧城外贼军!”王世充忿然说道,“贼兵虽多,然分散于四门,我军专攻一门,岂能突不出去?”
“父皇所言甚是!”王玄应随即应声道,“儿臣昨已替父皇巡视过诸门,北门兵力薄弱,不过三万。父王可率全军出北门,当可突围。”
“太子殿下,您这是没有看清李世民的真实用心哪!”段达带着嘲讽的意味说道,“北门兵力之所以较少,那是因为李世民欲诱我军出城。待城门一开,那三万兵马便会立即前来截击我军,随后其余三门的贼兵也会赶来增援。如此,我军势必会陷入到敌军的层层包围之中而无法脱身。”
“没错,李世民向来诡计多端,善用诱敌之计。倘若我军出北门,岂不正中他的奸计!”杨公卿接着劝谏道,“皇上,臣以为不可出城哪!”
“你等所言也不无道理!”沉吟半晌,王世充方开口说道,“出城的确是有一定的风险,然事已至此,如若不出城,那朕岂不得活活饿死于宫中?”
“皇上勿忧,臣有一计可破李世民救东都也!”崔弘丹忽然灵感突发,偶得一计,向王世充献道,“皇上可令一员大将突出城去,速往突厥借兵。”
“此计甚好!”王玄应连忙附和道,“突厥有雄兵数十万,若能从颉利那儿借来十万铁骑,与我城内将士一道夹击李世民,东都之围必可解矣!”
“嗯,这的确是个好办法!”王世充脸上的愁云忽然间就散去了大半,点头微笑道,“若能得到突厥援兵,那就能击败李世民,确保东都无虞。”
“此计虽好,然恐难以兑现。”苏威冷不丁向王世充头上泼了瓢冷水,思忖着说,“天下人都知道突厥素来图利,决不会无利而前来援救东都。且皇上平日与突厥交往甚少,更无厚利惠及他们,此时令人前去求援,颉利必不肯出兵相助。臣请皇上三思而后行哪!”
“苏大人说的对!”段达插嘴道,“突厥之人向无仁德,不讲信义,只顾眼前利益。昔时处罗因钳制李渊而暗结刘武周,然刘武周被困太原,向处罗求救时,处罗非但不出兵,后来还将逃靠他的刘武周杀掉。刘武周尚且如此,皇上与颉利交情甚浅,他又怎会出兵相求呢?皇上若遣人前去,只是自取其辱而已。故而,臣以为崔将军之计不可用,请皇上三思啊!”
“是呀,皇上!”杨公卿进谏道,“突厥可锦上添花,却不会雪中送炭。今见东都岌岌可危,岂会得罪李渊而救皇上呢?再者,自古以来就没有依靠他国而做天子者。故而,臣以为皇上不可寄希望于他人,而当另寻出路为好呀。”
“是呀,皇上,请另寻出路吧!”众臣拱手恳请道。
“朕请众将杀出城奔襄阳,你等不以为然。朕欲遣将前往突厥求救,你等又以为不可!”王世充气恼地答道,“那各位爱卿,你说朕当如何是好?”
“回禀皇上,老臣以为出降为上策!”静默半晌,苏威忽然出人意料地谏道,“今我军粮尽兵疲,实无计可击退城外唐军,不如早降为好!”
“苏爱卿,朕素来倚重于你,还望你能救朕,不料却竟出此言,实令朕深感失望,痛心不已呀!”王世充一脸失望地叹口气说。
“臣深感皇上隆恩,且对皇上忠心耿耿!”苏威突然伏地叩首道,“臣日夜寻思救社稷之策,然天命如此,非人力可为,请皇上恕臣之罪!”
“事已至此,朕就算斩了你又能怎样呢?爱卿,起来吧!”默然良久,王世充忽然大彻大悟似的苦笑道,“是呀,盛衰有常道,天命不可违。既然天要亡我大郑,朕又能怎样呢?你等为朕出生入死,立下盖世之功,为此朕深表感激。今大郑将亡,朕岂能误了你们的前程!”
“皇上,臣等非图荣华富贵,只因顾念城中百姓啊!”苏威等人跪地叩拜,齐声答道,“今皇上若肯出降,城中百姓便可平安无事。请皇上三思!”
“是呀,朕乃大郑皇帝,时刻当为朕的子民着想。”王世充悲声说句,“若能以一己之命而换取满城黎民百姓的平安,朕也算是死得其所啊!”
“父皇,儿臣不孝,不能为父皇分忧!”王玄应伏地痛哭道,“圣人云为臣当尽忠,为子当尽孝,儿臣愿为父皇抵命!”
“太子,你也是自身难保呀!危巢之下安有完卵?”王世充克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含着泪对儿子说,“你是大郑太子,岂能逃过此劫!”
“皇上,请勿悲恸!”老臣苏威用苍老而有力的声音说道,“臣有一计,可救皇上及太子殿下。”
“何计?请爱卿快快说来!”王世充听后,如临死之人突救命稻草,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提高声音问苏威。
“皇上,李世民素有仁义之名声,顾念黎民百姓之生死。若皇上能以城中百姓要挟李世民,便可确保性命无虞矣!”苏威一字一顿地答道。
“爱卿之意,是让朕与李世民谈条件。他若答应保朕等不死,朕便出城纳降,否则朕就与东都百姓共存亡。”王世充会意道。
“正是此意!”苏威答道,“皇上,请即刻遣一舌辩之士前往唐营,与李世民商议此事。”
“苏大人,倘若李世民不答应,那该如何是好?”王玄应半信半疑道。
“太子殿下,请无多虑!”苏威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李世民得知皇上肯归顺大唐,他必会答应所提条件。这一来是李世民急于得到东都,以建大功,好班师回朝受赏;二来也是他看重自己的名声,不想担待屠城之罪名,从而失信于天下。基于这两个原因,李世民一定会答应皇上的要求。”
“爱卿所言极是!”王世充很有把握地说道,“朕诚心归顺于大唐,他若不答应,朕便与东都共存亡。到时生灵涂炭,李世民必为天下人所不齿。”
“皇上英明!”众臣拱手请求道,“今事紧矣,臣等恳请皇上下旨命人前往唐营,以促成此事!”
“众爱卿言之有理!”说着,王世充重新扫了圈群臣,高声问道,“谁愿前往唐营传达朕的旨意?”
“臣愿前往!”桓法嗣上前一步,拱手回禀王世充,“皇上,臣深受您的恩宠,今愿凭三寸不烂之舌玉成此事,以报答皇上的隆恩!”
“好,桓爱卿,那就有劳你了!”王世充脸上掠过丝笑容,悦声说道,“朕知爱卿能言善辩,当不负使命。事成之后,朕当重谢爱卿!”
“谢皇上厚恩!”桓法嗣弯腰深深一拜,高声答道,“皇上,事已刻不容缓,请容臣先行告退,即刻出城入唐营见李世民!”
“好,朕也有此意!”王世充一口应充了桓法嗣的请求,随即又问道,“桓爱卿,你还需要谁随同前往,请说吧!”
“请太子殿下能纡尊降贵随臣一同前往唐营,不知皇上意下如何?”桓法嗣瞅了瞅太子,又望着王世充拱手答道。
“桓爱卿,为何一定要太子随你前去呢?”王世充有点困惑不解地问道。“朕想知道其中缘故,你可否告诉朕?”
“回禀皇上,臣以为太子前往能够显示皇上归顺大唐的诚意。”桓法嗣解释道,“太子殿下乃皇上嫡长子,随臣前往,李世民当不疑皇上之诚心。”
“是啊,皇上,桓大人所言甚是,请皇上应允!”苏威、段达等大臣跟着请求王世充道。
“父皇,儿臣愿随同桓大人一同前往唐营,请父皇恩准!”还没等王世充作出决定,王玄应就主动请缨道。
“玄应,你是朕的亲生骨肉,为朕所宠爱。朕怕到时谈不拢,李世民乘机将你扣押做人质呀!”王世充眼里漾起慈爱之情,瞅着心爱的儿子说。
“父皇,请放心,有桓大人在,儿臣不会有事!”王玄应为父爱所感动,眼圈都有些儿发红,坚定地说道,“儿臣愿为父皇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皇上,臣敢担保到时太子一定能够平安回到你的身边。若少一要毫毛,臣提人头来见皇上!”桓法嗣一拱手,斩钉截铁地对王世充许诺。
“好,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王世充欣慰地笑了笑,随即又高声对众臣说句,“今日之事,就说到这儿吧,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