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节 君臣奏对

“此一时彼一时!

现如今,建奴已经进关,入侵大明长达三个月之久,四处残杀大明子民,掠夺财物人口。

若是此时再想着和谈,缔结城下之盟,则大错特错!

此举将令天下百姓如何看待皇上?

若是大明和建奴悬殊太大,根本不是对手,和谈倒也就罢了。可是现在皇上也看到,事情并非如此。”

秦浩明讲得激动,不知不觉站起身,在崇祯的目视下侃侃而谈。

“建奴此次出兵总计八万,纵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大体不差。

一路攻城略地必有损耗,不说别的,单是在赵县,卢总督便让他们丧失万余人,这可是真真切切的数据。

若此,微臣估计他们可战兵马也不过六万五千人上下。

更何况,他们还要分兵看守被掳的大明百姓和劫掠的财物。

如此一来,则可战之兵更少。

反观大明,卢总督的天雄军尚有近两万人马,高监军朝廷兵马和关宁铁骑共有六万,陈新甲陈总督的宣府也有五万可战之兵。

虽说比不得建奴精锐,可若是和兵一处,十几万大军跟建奴死耗,他们何能胜之?

若是皇上能够下定决心,便是十人拼他一人又如何?

大明百姓有十几千万,而建奴多不过百万人,这其中还包括蒙古人和投降过去的汉人等,真正属于建奴的族人决计不超过二十五万人。

这点,我们可以从去岁建奴组建的八旗制度便可略知一二。

若是在此战中,无需太多,我大明再留下他们两三万人,看建奴今后还敢再随意寇边,视我大明如入无人之地耶?

所以,微臣斗胆,恳请皇上圣心独断,早做决定。

则此,百姓幸甚!大明幸甚!

微臣定和卢督一起,驱逐鞑虏,复我大明雄风,虽万死而不辞!”

说到最后,秦浩明诚心实意跪倒在地,向崇祯行一跪三叩礼。

若是崇祯能够答应,救千千万万人与水火兵戈,自己这一跪又算得了什么?

“秦爱卿切勿如此,快快请起,朕还有事相询。”

秦浩明说得条理清晰,有实有据,并非凭着一腔热血高喊,崇祯也是颇为意动。

可执掌朝政十一年,早已过了原先冲动的年龄,考虑事情自有他的方略。

没有得到崇祯肯定的答复,秦浩明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他正在做,唯有默默等待崇祯的决定。

看见秦浩明一脸的哀怨,崇祯心里一软,柔声劝慰道:“兵戈之事,甚是凶险,朕无法立马答应,待和内阁朝臣商议后再做计较。”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这样对自己说,已经是算相当给面子。

秦浩明点点头,知道勉强不得,鞠躬行礼,“多谢皇上不怪微臣胡言乱语,臣感激不尽!”

崇祯对秦浩明的表现相当满意,知进退,明事理,不会跟其他酸儒一样,胡搅蛮缠,值得细细观察,留待大用。

“朕所虑者,恐如杨学士所说,若鞑虏拼死与我大明死战,则陷入和国内叛军两线作战。

以大明目前的财力和兵力,尚无法应付。

秦爱卿可有其他见解?另外对于解决反贼可有什么好办法?”

秦浩明之前的优异表现,让崇祯不敢小觑,从他身上,崇祯隐隐约约看到卢象升的影子。

因此,像这样关于朝廷决策的大事,也不知不觉询问他的意见。

秦浩明没有冒然立马回答,而是仔细组织语言。

其实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涉及到政治,跟大明的体制有关。

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之后,牵制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大明用尽了剿、抚手段均无济于事。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严重危胁着明朝的统治,对此大明已经难以应付,同时它还要发兵应付辽东战事,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所以才有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历史也证明他的正确性,最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投缳自尽。

必须要说明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他们造反,使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不仅对大明王朝旧有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造成了重创,也破坏了战区内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明末农民战争的战场,一方面人口伤亡众多,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再生产链条断裂,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

另一方也把大明最精锐的将士消耗殆尽,同时还有财力物力。

可以说,正是农民军耗尽了大明王朝所以资源,以至于再也无法统一组织起来对抗建奴的入侵,最终导致农民军和大明一起被清军消灭。

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鞑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甚至是在入主北京城后。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女真鞑虏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第一次穿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进入中原,并顺利占领北京。

几乎全体鞑子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只是打算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

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海山,可无后患。

鞑虏多尔衮虽然没有采纳这种目光短浅的建议,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够进一步征服整个天下,其本人也亲口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尔”。

可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其实还不是在大明王朝的自身上。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

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可是他们占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却不要为大明承担任何责任,缘何不要灭亡?

这些事情他虽然知道,可跟崇祯根本无法言明。

秦浩明的脸色精彩至极,蹙着双眉,一会怒一会悲,却唯独没有喜色。

崇祯也不催他,自顾拿起一块宫廷糕点,放在嘴里。

他也没有指望秦浩明给他惊喜,这个问题,多少内阁重臣,名人士子天天反复讨论,也没有一个具体章程,不过满问罢了。

“皇上,此事微臣没有考虑过,但有一个临时的怪招,或许能解决一些暂时性的问题。

但请恕臣无罪,微臣方敢说出?”

秦浩明反复思虑好久,终于下定决心搏一把,虽然他知道可能性很小,但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咦!快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大明从来没有应言获罪,秦爱卿请尽管说,朕这点度量还是有的。”

崇祯闻言大喜,毫不在意的挥挥龙袍,示意秦浩明把对策说出来,哪怕是暂时性的注意。

实在是对反贼无可奈何,动摇了大明的根基啊!

至于建奴,不过是蛮夷罢了,待数年之后,敌国渐衰而我中原盗贼止息,便是解决他们的时候。

第三十五节 秦淮河畔第二百九十节 朕不相信第三百四十八节 三份密疏第八十五节 二美初见第六百三十六节 成事必在人,人定则胜天第六十七节 杨嗣昌三计第四百八十七节 开花结果第五百三十七节 浑水摸鱼第三百七十六节 什么夫人?第五百八十五节 军心士气第四百零七节 私盐泛滥第七节 败家少爷第六百二十八节 不管有主无主之地,微臣替大明取之!第十三节 规章制度第二十二节 考察谋划第二百九十一节 阴招第二百四十六节 对比第四百六十节 为建奴做事,断子绝孙!第六百四十四节 国战无英雄第六百五十五节 海上形势第四十八节 忠义卢象升第二百四十七节 招募私兵第二百零二节 底气第三百二十二节 护卫队第五百三十一节 军中派系第六百二十五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五百二十四节 搞一个无人区第一百三十六节 辽东汉人第七十四节 焉能不亡第二百四十八节 一举两得第一百四十一节 计将安出第五百五十九节 对比第二百二十五节 天灾将至第五百六十一节 东厂和锦衣卫第四百八十二节 难道去给别人赚第四十三节 冲冠一怒为红颜第一百三十节 知音第六百零三节 政客心思第一百三十节 知音第一百三十六节 辽东汉人第五百九十九节 惺惺相惜第五百三十七节 浑水摸鱼第五百一十九节 干翻他第一百八十一节 壮哉,天雄军第二百三十一节 置之死地而后生第三百七十三节 战略蓝图第二百八十三节 君臣相宜第二百五十五节 巡视水师第三百六十九节 惨烈厮杀第三百七十五节 今夜无眠第三百一十六节 佳人风情第三百二十二节 护卫队第四百六十一节 令出一人第五十三节 对策第三百五十节 练兵练将第四百六十五节 大明银行第二百七十一节 公道自在人心第三百八十二节 好人没好报第三百三十节 志存高远第五百一十六节 屁都不是第二百零三节 宣府防卫第六百节 少跟本督来这一套第四百七十八节 扬名立万第六百三十一节 彼其娘之第六百六十二节 援兵抵达第一百六十二节 敲诈勒索第三百三十九节 郑家第二百一十七节 官商勾结第一百四十节 不负此生第三百五十七节 实战演习第二百三十七节 雏形初成第一百四十六节 组建队伍第四百三十五节 大明之危,万历之始?谬矣!第四百一十六节 本末倒置第四百五十九节 哪有那么多证据第十六节 别样苦练第六百五十九节 初临台湾第五百一十一节 夺取旅顺第六百四十节 还没杀够(诸君元宵节快乐!)第三百五十八节 还施彼身第六百五十五节 海上形势第一百一十九节 杀兄弟一,他日屠百!第二百七十四节 分赃我做主第二百九十六节 总督不好当第三百六十二节 攻受易位第三百八十节 大明第一人第十二节 性格大变第五百三十八节 蛇鼠一窝第一百一十七节 骑兵对决说说感谢和感言第三百八十节 大明第一人第一百七十五节 祸水东引第三百七十五节 今夜无眠第二百八十六节 男儿功名马上取第一百四十节 不负此生第五百零六节 翻云覆雨第二百八十九节 教崇祯用人第四百二十一节 嚣张第十二节 性格大变第三百八十六节 讲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