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节 无耻之尤(再次感谢家里窝囊家外雄万赏,明日加更回报!)

钱谦益嘴里发苦,心里暗叹一声,崇祯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奈何此事他却无能为力。

否则,他就是众矢之的,必将受到整个大明官场和士林的唾弃。

“皇上,兹事体大,关乎天下苍生,一次朝议恐无法确定。

不若等内阁成员聚齐,草拟一个方案,交由皇上预览之后再行定夺如何?”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在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

他本以“清流”自居,却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的污名。

如今首辅、次辅缺失,他的心活跃起来,故而言辞间再无过往的毅然决然,留了一丝缝隙转圜的余地。

委实也算用心良苦,既不得罪满朝大臣,又敷衍了崇祯皇帝,让他有台阶可下,端的七窍玲珑。

“林尚书,你也说说?”

崇祯目无表情,点着齐党、东林党、浙党、楚党的官员逐一问过去。

秦浩明饶有兴趣的听着他们千篇一律的回答,连气都生不起来。

大明的党争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你主张的我反对,我主张的你也反对。该干的事干不了,想干事的人干不了事。

但唯独在向商家收取税赋上出奇一致,无论是什么党派,都坚决反对征收商税,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让利于民,一副道德君子的模样。

或许是今日薛国观的境况让他们有所顾忌,他们的言辞没有往日那般激烈,但无一例外都是敷衍或者反对。

听到后面,秦浩明情不自禁地的冷笑起来。

其实事情说起来非常简单,根本没有他们说得那么复杂。

在一个个借口后面,掩盖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他们都在替自己家族谋福利。

大明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早已官商不分。商人家族中有子弟在朝堂为官,而官员则有族人在经商。

尤其是没有受到战火波及的江南,其商业更是发达。

因为人口众多,官绅太多,彼此牵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兼并土地。

故而,江南地区其实没有真正的大地主和封建领主,除了南安郑家。

于是,大量的闲置资本就用来进行初步的工业积累和更多的海外贸易,伴随而起的则是江南商业的繁荣。

非常可惜的是,资本的积累并没有带来科技和工业上的变革,甚至因为这些官僚的阻扰,大明朝廷也没有得到一丝好处。

如此一来,到一定程度后,资本就只能用来挥霍。

北方的建奴是极端落后和野蛮的渔猎文明,而大明的核心却已经逐渐走出农耕文明。

现在因为朝堂诸公的短视和私欲,文化和经济的超前带来的反而是军事上的严重落后。

大明的悲剧,除了天灾之外,灭亡的根底,大抵就在于此。

“皇上,请允许微臣和几位大人对答几句?”

秦浩明脸色严肃,上前一步,行礼恳求。

“准!”

崇祯挥舞着宽大的龙袍,脸上看不出喜怒,心里却对秦浩明充满期待,不知他和这帮肮脏的官场油子能说些什么?

“国家形势严峻危如累卵,相信不用我这个官场新丁所说,诸位大人理应知之甚祥!

可本督不解的是,缘何诸位大人身为大明朝臣,为民却不为国,何解?”

秦浩明双手作辑,走到几个朝臣身边问道。

他对这些人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任性,让人觉得洒脱之至。

钱谦益在他手上吃过一回亏,低垂着头不吭声。

礼部左侍郎张四知为人圆滑,且不愿得罪这位炙手可热的新贵总督,苦笑着说道:

“如今大明东北、西北俱已成水火之势,仅剩江南一地尚算清静。此时若是再闹腾起来,大明恐无力应对危局?”

秦浩明眨眨眼,几要为张四知的解释拍手叫好,有才,太他妈有才,可惜用错地方。

“张侍郎说江南闹腾起来,可是指朝廷征收商税,江南百姓会反抗?”

“事关国家社稷,不得不虑!”

张四知长吁短叹,双眉紧皱,一副劳心劳力稳重为国的模样。

“区区几十几百两税银两,会让江南富商们乱起来?”

“总有铤而走险之辈!”

“那西北数省饥民如何办?”

“事已至此,徐徐图之!”

秦浩明再也忍不住拍手赞叹,仰头自言自语:“都说官字两张口,上说有理,下说也是理。

更难得张侍郎辩才无双,一时为国,一时为民,可谓占尽道理。只是,张侍郎真的如此想吗?”

“自然。”张四知依旧回答得滴水不漏。

“诸位大人都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之人,但依本督看来,却唯独没有读史?

否则,缘何短短两百余年,便忘了蒙元的残暴?

诸位是否可曾想过,若是大明继续武备不振,西北流贼发展壮大,北边建奴挥刀南下,怎么办?

是饮刀成一快?还是如孔友德之流,卖国求荣换个主子?”

秦浩明锐利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每个人缓缓绕过,最后停留在张四知身上。

朝堂之上,百官听了秦浩明的话之后,既有许多人皱眉沉思,也有不以为然者。

张四知不知秦浩明如刀的目光为何紧盯自己,猥琐的缩了缩脖子,随即意识到不妥,挺起胸膛大声说道:

“秦督何故危言耸听,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真若事有不逮,无非一死报君王而已!”

秦浩明鄙夷的看了他一眼,带着情绪喝道:“就怕你未必做到!”

如今在朝堂的其他人他不知道谁投降过建奴,除了明确知道钱谦益之外,便数眼前这位。

可他和钱谦益还有所不用,毕竟钱谦益在后期还是可圈可点,有让人原谅的地方。

唯独张四知堪称无耻之尤!

作为崇祯的帝师之一,张四知曾经做过数月的首辅。

按理说,在大明灭亡后,即使他不追随他的学生崇祯帝而去,躲进故乡的山水间做一个前朝遗老,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人们也可以理解。

而他却不甘寂寞,在亡国后主动投降了建奴王朝,出仕为官,为后人所不耻。

当然,大明官员投降的不在少数,生死关头,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勇气殉节。

可问题是张四知在大明曾经统领百官,而建奴只给他一个小小的济宁道就忙不迭就任,这与他昔日的首辅可是天壤之别。

可他还是去了,还是迷恋官场,迷恋权势,不以为耻。

不理脸露怒色想要呵斥的张四知,秦浩明转身对崇祯说道:

“皇上,微臣闻之,在大汉之时,有因灾异而策免三公之事,可谓多矣!而宰相等高官重臣,因天灾之罪,亦皆求罢免。

陛下政治修明,广纳策言,可谓应天以实矣。

今者久旱,滴雨不泽,何哉?

天其所怒者,奸臣也。

首辅薛国观、次辅陈演、大学士张四知等,秉政数年数月,殊无实绩,是故上干天和,天以降怒也。

今无岁不干旱,无日不风霾,无处不盗贼,无人不愁怨。

不如仿效古时,废黜三者,或许天时有变也未可知?”

秦浩明此言一出,朝堂哗然一片,谁也想不到他大胆至斯?

第一百五十一节 刮目相看第五百七十七节 鳌拜惨死第一百二十六节 岳托授首第五百一十九节 干翻他第三百节 暗潮涌动第一百八十五节 初露锋芒第三百八十五节 还是不是男人第四十一节 泄密第一百八十节 速度制敌第三百二十八节 军事会议第三百三十九节 郑家第五百九十三节 伏击圈第六十九节 防御部署第七十四节 焉能不亡第三百八十六节 讲武堂第二十二节 考察谋划第一百三十一节 挑衅第一百二十一节 较量第二百三十四节 借刀杀人第六百四十九节 云台诏对第十五节 前期准备第四百八十一节 无所不能第一百六十五节 基础第五百零八节 深入虎穴第五百八十节 勇武第五十九节 斥候遭遇战第五百七十节 他们是畜生第二百四十五节 鸡飞狗跳第二百五十九节 集思广益第四百八十九节 三件大事第五百一十四节 这一切都值得第十五节 前期准备第二百七十六节 风暴第二百一十二节 所图甚大第六百一十三节 决战关头第三百一十七节 不负婉如不负卿第一百九十节 乐极生悲第一百四十四节 萌生去意第四百四十二节 朕还有脸面吗第五百五十五节 炮仗第二百四十节 初露峥嵘第三百一十四节 有罪当罚第五百八十三节 建奴诡计第二百三十四节 借刀杀人第二十节 劫富济贫第三十一节 行军路上第四百一十九节 无耻之尤第四百九十节 斩草除根第六百零九节 狂妄的警告第一百二十四节 汉奸悲哀第二十五节 翻云覆雨第六百五十七节 扬帆出海第二百四十九节 收网第三百四十二节 入彀矣第十七节 大明的悲哀第五百七十四节 以命相拼第五百零二节 以夷制夷第六百四十二节 咸鱼翻身第一百九十节 乐极生悲第三百五十二节 速战速决第四百六十节 为建奴做事,断子绝孙!第四百四十八节 取舍之间第六百六十五节 兵发吕松第五百一十节 突袭第八十五节 二美初见第五百七十节 他们是畜生第六十八节 秘议第八十四节 佳人远至第四百四十一节 见好就收第四百二十五节 胆大妄为第六百四十八节 心思变化第三百三十五节 接风洗尘第三百四十七节 蓄势待发第六百一十一节 大战前奏第二百四十二节 把事闹大第六十节 困局第五百三十六节 风起云涌第二百九十节 朕不相信第四百四十八节 取舍之间第二百四十六节 对比第二百三十二节 敲打多尔衮第一百零三节 尘埃落定第九十节 枭雄泪第三百三十七节 来了,就不走了第四百七十六节 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第五百七十节 他们是畜生第二百二十节 以弱胜强第四百四十四节 到时灭了他第六百六十八节 复仇第四百九十六节 以退为进第二百五十二节 佳人风情第五节 大明的骨气第六百一十六节 铸京观第二百一十四节 谋夺牧场第三百七十三节 战略蓝图第一百三十七节 你不一样第三百六十三节 多尔衮的才能第三百九十三节 组建侍从室第三百零五节 只身许国第七十九节 劫杀鞑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