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节 长箭当空

大军这一次没有选择绕道或是偷袭,而是在登沙河河口,堂堂正正的摆出阵势。

这一次是检验八千新兵和两千骑兵配合的时候,是秦浩明组建定南军以来关键的一场战役,自然需要一场硬仗来检验。

所以当李想的夜不收队伍探听到前方有鞑子骑兵意图半渡而击时,秦浩明和张云不约而同选择压上去,碾压他们。

一万人的战兵部队,两万的辅兵,再加上旅顺口征召的两万民夫,整整五万多人,可以说尽了全力,目的便是一战而定金州。

战争,最终比拼的还是实力。

“自成祖皇帝和仁、宣二帝之后,辽东半岛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情形了。”

“这般强大的军队踏上这块土地,这是二百年未有之事。而我们能站在这里,亲眼看到这一切生于眼前,真的是不枉此生。”

“然也,可惜无酒。”

“昨晚我们和侍从司的人商量,如果秦督大人的檄写成了,那是真的可以下酒。”

黄宗羲和王夫之你一言我一语,两人的情绪都很激动。

饱读诗书的人容易被一些场景勾起回忆,很多诗如眼前的河水一样在两人心里流淌着。

最容易浮现出来的当然是唐人的出塞诗,然而此时两人心里都明白,无论什么样的出塞诗,也没有办法与眼前实际的情形相比。

“我想起唐中宗时的一篇檄。”黄宗羲突然道:“具体记不大清楚了,是兴师讨伐突厥的檄,其中有两句很适合现在的情形:

甫兴六月之师,穷其百年之运!”

“真好。”王夫之正色道:“秦督大人的檄,用意、用心、用情都是毫无可挑剔之处。我看将来数百年千年之后,也将会是流传极广的名篇。”

“开始了。”黄宗羲轻轻一句,看着河边。

侍从室很多职在这战场上没有差事,他们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一样,怀着异样的心思站在河边高坡上,看着眼前壮观之极的战场。

这是秦浩明的意思,让总督府的这些人士子感受战争,时刻提醒他们,战争就在眼前。

或许这样,在今后他们成长的仕途中,能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和将士们的勇武,武平衡才是王道。

对面的蒙古鞑子也知道开战的时刻到了,他们兴奋的嘶吼着,想展示他们的赫赫武功。

辎重兵和民夫在战斗工兵的带领下,开始搭建浮桥。

民壮和辎兵腰里都拴着吹满了气的牧畜尿泡,这东西能叫人浮在水里。

夏季的水很深也很急,河里可以看到很多游鱼和水草,但在人们蜂拥而下之后,鱼和水草就都不见了踪迹,水变得有些浑浊。

也有人感觉水很寒冷,他们摸出身上的皮囊,喝上两口军情室事先分发下来的酒。

突然,有几个人被激流冲走了,引起岸边一阵惊呼,但很快在下游有辎兵伸出长竿,落水的人拉住长竿,被慢慢的拽上岸来。

几十面大鼓敲响,一艘艘小船被工兵连在一起,民夫和辎兵们站在激流之中,协助工兵一起固定浮桥。

同时有三座浮桥一起搭建,每座相隔数百步,几乎是在肉眼可见的距离之中,三座桥一起往河中心延伸着。

定南军的动作太快了,尽管蒙古人心里有准备,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方的动作如此迅捷。

果然是江南沿海的部队,不同于北方的边军。

于是蒙古鞑子也传来嘈杂的叫喊声,马的嘶鸣声,狗的叫声,还有鼓声和号角声,大队的骑兵集结在一起,几十个台吉的大旗竖了起来。

众多披甲的骑兵聚集在岸边,一团团的骑兵如刺猬般的扎成了堆,长矛竖向天空,弓箭取在手中,沿着河岸全是黑压压的人群。

河岸很宽,蒙古鞑子取了弓箭也没有射,他们也有意躲在河边三四百步开外,加上大河与河岸的距离,这样大明的炮兵也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

看来,都是打出经验的老兵。

浮桥终于修过河中央,开始向北岸靠拢。

仿佛是一瞬间,大批的蒙古披甲人弃骑步行,直趋河边。

这个距离仍然是火炮不能打放的距离,因为蒙古人距离河边太近,很容易一炮轰击到河里,伤到自己人。

“放!”

炮兵指挥刘欣雨手举长刀,威风凛凛。

炮兵当然不能轰击近处,但此时可以延长弹道,轰击那些河岸靠后地方的蒙古鞑子。

刚刚他们躲在接近最大射程的地方,炮轰的效果很差,就算现在轰击也有些偏远,但火炮一响,却能给蒙古人的一些压力。

二十多门火炮摆出了很长的阵线,在刘欣雨下令之后,炮手们点燃了火绳。

“轰!”

“轰!”

火炮的炮口吐出火舌,一瞬间仿佛天地之间的光线都黯淡下来,只有火炮炮口的火光是那么鲜明绚丽,那么的引人瞩目。

几十颗炮弹飞向对岸,直入蒙古人的阵列之中。

相当多的弹丸落在地上没有弹跳,只重重的砸在倒霉鬼的身上,只有少数的炮弹落在人群之中。

巨大的动能穿透了一排排的甲骑和牧民,砸出了无数的鲜血,脑浆,骨骼的碎片,内脏,以及人身上一切能被粉碎的东西。

牧民们惨叫着,马儿悲鸣,狗被吓坏了,夹着尾巴趴在草地上。

蒙古鞑子感觉天昏地暗,他们被迫继续向前,甚至有不少人还站在水里。

这个时候他们明白距离浮桥越近反而越安全,只能簇拥着往前,河里的人被迫往后倚,尽量不被推向河中更深。

前几排的都是各部的甲兵,他们开始引弓射箭。

蒙古鞑子的箭射的快而准,只是弓力较小,和建奴不讲究射程准度,追求弓力的射法不同。

草原鞑子的射法快捷而准确,如果遇到秦浩明有披甲的军队,他们的弓箭几乎没有什么用处,而此时射向河中的民夫和辎兵时,密集的弓箭瞬间带来了巨大的死伤。

正在河中努力架桥的辎兵和民夫感觉天空一暗。

人们下意识的抬头,只见天空被箭矢遮蔽住了,无数的箭矢如蝗虫一般飞掠而来。

瞬间有数百人中箭,虽然工兵和披着绵甲的辎兵在前,还是有不少民夫也中了箭,数百人发出惨叫,不少人瞬间倒在了河水之中。

箭矢射中人的前胸,头颅,肩膀,鲜血瞬间溢出,染红了碧绿清澈的河水。

在张云的指挥下,一队队铳手涌上半截的浮桥,他们趴、跪、蹲开始用火铳还击。

看得出来,这些铳手和大明其他军队相同,手上用的并不是福州兵仗局研制的新式燧发枪,利器此时还不宜出动。

砰砰的火铳声和崩崩的弓箭拉响的声音此起彼伏,夹杂着人的惨叫和哀嚎声,数里之长的河面上,是一幕幕壮观与惨烈混杂的奇景。

所有人都知道此时是关键之处,张云和李想等人都是亲临一线,挥刀指挥铳手和步兵向前。

在铳手的打击下,浮桥还是一截一截的向前延伸着,河中还是不断有人中箭,对岸的蒙古人也是不断被炮弹击中,鲜血迸溅,惨叫声高亢入云。

战场上,人命原本就是蝼蚁。

长箭当空,风声萧瑟,鲜血如花般朵朵绽开,又迅凋零破败。

第五百九十二节 总攻之前第一百三十五节 暴戾第一百九十六节 寇可往,吾亦可往第四百三十七节 崇祯的感触第二百六十四节 大明海军威武第五百六十七节 入城第一节 再回首恍然如梦第三百七十二节 首战告捷第一百一十二节 第二誓第五百三十九节 一力降十会第四百零二节 端的好手段第二百一十一节 史上第一利器第六百五十四节 葡萄牙人第四百节 不堪用第二百三十八节 视察兵仗局第一百一十八节 杀鞑灭虏,唯我汉人!第九十五节 府军骄横第三百三十节 志存高远第五百四十节 关宁之事第三百九十九节 好戏开场第二百九十一节 阴招第二百六十七节 余孽第四百四十二节 朕还有脸面吗第二百一十三节 另类连蒙第六百五十五节 海上形势第三百四十节 送礼第三百四十一节 下套第九十六节 欺软怕硬第六百五十四节 葡萄牙人第四十九节 男儿杀人行第三百八十五节 还是不是男人第三百五十九节 蛇蝎女人第一百六十五节 基础第三百五十一节 惨烈屠杀第四百一十六节 本末倒置第四百二十节 军工民用第八十八节 进京献俘第四百六十四节 银币的作用第四百一十三节 大婚第四百二十七节 血腥洗牌第四百四十七节 筵无好筵第二百七十二节 事起德州府第四百零三节 又是与民争利第三百六十节 谁的孩子第六十二节 考察第一百零八节 黑暗第六百一十四节 建奴白甲第四百八十六节 船厂第三百三十五节 接风洗尘第五百六十九节 太子朱慈烺(感谢书友阿杰阿轩阿心六万大赏!)第一百九十五节 给郑家下套第五百七十五节 擒拿鳌拜第二百五十八节 无敌水师第五百五十三节 还有什么依靠第三百三十五节 接风洗尘第二百七十八节 琉球事件第二百五十九节 集思广益第二百九十三节 润物细无声第六百六十节 困难第六百零九节 狂妄的警告第四十四节 发酵第四百五十三节 各执一词第二百五十节 悔之晚矣第一百九十七节 三年之期第三百二十三节 军事第五百三十四节 内外有别第九十节 枭雄泪第五百一十七节 长箭当空第三百一十八节 秦家族人第三百三十七节 来了,就不走了第三十七节 诗词歌赋的表演第一百八十五节 初露锋芒第六百零一节 算计深远第六百六十四节 动员大会第九十九节 浅议和谈第八十九节 西山大营第一百二十九节 希望第四百五十四节 崇祯有点变坏了第四十八节 忠义卢象升第一百四十八节 伤残将士第三百四十一节 下套第五百九十五节 国之利器第五百一十八节 磅礴如海第四百六十九节 手面太大第一百二十节 趁势出击,舍我其谁第一百八十四节 多尔衮,一生为何?第六百零八节 下辈子投好胎,不要再做建奴第四百九十六节 以退为进第三百零五节 只身许国第一百八十一节 壮哉,天雄军第三百三十九节 郑家第三百九十五节 第一步第四百四十七节 筵无好筵第四十六节 情定终生第四百四十三节 突发事件第二百一十节 图谋马市第四百零六节 妾身不在乎第一百四十六节 组建队伍第一百九十二节 胆大包天第五十三节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