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可是李秀才寻找了许久之后,也没能找到一个令自己中意的姑娘,他都有些觉得自己是不是要求过高了,可能自己这辈子也找不到那样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姑娘,也许自己应该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一个女人结婚算了,反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过的。
而就在他眼看着就要放弃的时候,却内心总是有一种不甘的想法存在着,而李秀才能够达到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依靠着心中那种不甘的想法,要知道从小到大父母即使生活在他身边,却没有对他展示出任何关怀和爱心,那时候如果他认命的话,他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成就。
父母去世之后,族人们更是以着给他打理财产,照顾他生活等等,借口想要插手他家中的事物,那些都是他的亲朋好,长辈,也许那个时候如果他屈从命运的话,他连读书写字的机会都不可能得到。
所以对于吕秀才来说,他已经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自己能够活成这个样子,活得如此自在,那最主要的就是心中的那股不甘,凭借着这股不甘,他并不屈从于命运,并不轻易的妥协,他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甚至于坚持到常人不能忍受的程度,他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曾经面对生活是这个样子,现在面对选择一个妻子度过自己之后的人生,你就在这一点上同样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也算是把所有的一切压在自己的那一股不甘之情之上。
也许就连上天都屈从于他那股不甘的情绪,最终让李秀才无意中听到了那位老先生女旁人的闲谈。那位老先生李秀才还是有所耳闻的,他并不是那种多嘴的人,而这位老先生之所以和旁人说起自己曾经最中意的那位女徒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与那老先生对面而坐的是另外一位老先生,很显然两人是老相识了,能够在这样偏僻的一个茶馆里聊天,本身就是很少会有人做的事情。
这里来的一般都是老客,彼此都很熟识,说起话来也没有那么多顾忌,他们至少是知道在这里说话并没有太多人会传出去,所以那位老先生才会在对自己的老友炫耀了,徒弟很久之后忍不住搭了这样一句话。
而很显然那位老先生也觉得随意的把闺中女子的事情拿出来说,并不是一件道德的事情,要不是今天这位老朋友刺激他,实在太过了,他根本就不会提起这件事情。毕竟前几年的时候他提起这件事情的时候,那位小姑娘年纪还小,偶尔说一两句也是本着夸赞之名想要,告诉大家这世上还存在着如此聪慧的小姑娘的想法,而近几年来这位老先生已经很少提及这件事情了。
这要不是今天这个老朋友,就像是中了邪一样,一直在自己面前夸耀着他的一个个的后背,或者是一个个徒弟,说他们怎样的聪明能干,怎样的宗师是爱到怎样的对自己理貌有价,等等这些事情一点点的累积起来,最终那位老先生实在忍不住说起自己也曾经有那么一个聪慧的徒弟,不过他也只是大概的说了一句之后再也不再提起这件事情,不管对方再怎样询问,或者是再怎样刺激他都一直保持着缄默。
一直到这位老先生与友人走散了之后,李秀才这才慢慢的跟了上去。没走出多远,李秀才就装作偶遇的样子上前与老先生进行了寒暄,两人彼此介绍了之后,老先生这才知道这是县城省成都现在比较有名的一位后起之秀,两人算是都听过对方的名声,确实从来没有见过面,这样一次见面,却又感觉到好像是相见恨晚的那种感觉,那样人也是,彼此寒暄了一会儿都觉得对方是个可教之人。
就这样,在李秀才刻意的接近之下,两人很快地建立了忘年交的友谊。而李秀才刻意经营出来的那种勤奋好学聪明的劲儿,更是深深的打动了老先生,一直以他多次感慨,年轻的时候要是能够遇到,就立秋早上的话给他做个老师,有这样的一个学生,自己这一辈子也算是能够有可以夸耀的一件事情了。
这位老先生也是够悲催的,毕竟年轻的时候一味的想要寻求在科举上考出个名堂来。所以对于其他事情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也曾经有人劝说他是不是差不多了,该急流勇退了,到那个时候找一个维持自己的生活。
那时候给他介绍最多的工作,那就是做教人的老师。不管是私塾里叫一群孩子的启蒙老师,还是到大活人家去给那些少爷们做启蒙,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那位老先生那时候还一门心思的沉浸在科举之中,想着自己能够靠着科技出人头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后来有人劝他看他学识不错,为什么不教导出几个好的苗子,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参加科考,成就他没有完成的事业,也算是一件佳事。
可那时候那位老先生怎么可能听得进去这样的劝说,在他看来什么都不如自己有,与其去培养弟子,让他们以后在科举上考出成绩,都不如自己再努力一把,争取自己出人头地,而且他也不认为真的能够教育出几个厉害的学生,能够证明自己什么。
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终于在科举的道路上已经丧失了信心,而这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错过了很多,不管是在回过头来给别人想要做老师还是说想要教导自己的弟子,都已经难上加难了。
那个时候穷困潦倒的这位老先生几乎以为自己已经走入了困境,很是后悔自己还有大把时间的时候做出的那种决定啊,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失败透了也好,在他还有几位老朋友帮他谋划最终,那只能接收到一份去大户人家后宅给小姐教导读书学字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