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外的事谈谈挪威的森林

性之外的事——谈谈 挪威的森林

“最最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里的熊一样。”

——《挪威的森林》

最喜欢《挪威的森林》里的这一句话,似乎能触及人的心底,很多人对《挪威的森林》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另外一句话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但这句话并不是《挪威的森林》原文,而可能来自某一篇比较著名的书评。不过这句话很能概括小说的内涵,默默读上几遍,竟有一种爱情玄学的味道在其中。而现在,我要谈的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感受。

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看《挪威的森林》都在我之前,于是我看之前,和别人说起这本书的时候,他们总会会心的微笑。的确,日本人的写作大多“奔放”,即便是女性作家写的小说也常有写的露骨的句子(当然,只是个别,如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但除了这些,这本书里就没有东西了吗?所有看《挪威的森林》只看到性的人,大概都把这本书读浅了。

首先,这本书自然是一本叙述爱情的小说(我觉得村上春树适合去当一个言情作家),小说以渡边彻第一视角,用回忆的口吻展开叙述,描写了渡边彻生命中的三个女人,直子,玲子(这个姑且算吧,我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并不喜欢这个角色,后面几次看也无法接受)和小林绿子。渡边辗转在直子和绿子之间,却看不清,谁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在直子死后,渡边仍然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与玲子纠缠,最后一部分里,渡边打电话给绿子,想要重新开始,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他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绿子。这似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主角渡边孤独,迷茫,“不知在哪里”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指精神的无所寄托,他寻找爱情,无非寻找一个归宿,安稳的,能给予他足够的营养,而通向这样的爱情的路,便只有孤独与失落,看似他是在那三个女人之间游离,总有一个女人在他身边,但到头来,他心中并没有装下任何一个人,听说过一个比喻,洋葱你要一层一层剥开他的心,一边剥一边流泪,到头来发现洋葱根本没有心。

直子是渡边的初恋,年少时便认识,也算是青梅竹马,这恋情的开端无非是木月死了,在直子的生日,两人发生了关系,一切的渊源则是年少时的约定:“希望你能这样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渡边怜惜这样一个女性,她神经脆弱,性情温和,就如同白玫瑰一般。同渡边一样,直子也在寻找一个归宿,在木月死后,她与渡边交往,她也有过困惑,可她没有人能给予她爱,便只能抓住渡边这根救命稻草。渡边在开头便失落的说:“想到这里,我悲哀的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渡边也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段无法喂饱他的感情,如同高悬夜空的明月,明亮却无温度。两人的交集从两人分开后越来越微弱,这一点在两人对话中可以看出,能让直子笑的事物,是渡边讲的同宿舍的那个“敢死队”的好笑行为。后来直子去了疗养院,两人的书信交流更加少了,很多都是玲子代写的。而玲子作为渡边与直子的爱情的延续与结束,在这之后就进入了那个模糊的结局,渡边尝试着重新开始,可他自己迷失了自己。

我在读完《挪威的森林》之后,更偏向小林绿子。我认为,渡边与小林绿子的爱情更加现实,也更加有温度,感动我的总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平凡却是令人向往的。他们从戏剧课渐渐相识,加深认识,有矛盾也有疏远,然而也有相互间的理解和原谅。我可以看到小林绿子是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没有直子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她渴求的东西虽然是十二分完美的东西,但至少有一个实体:“百分之百的爱情”。她未曾得到,或许曾经得到,却又被命运一遍遍玩弄。是啊,爱情是从根本不值一提的,或者说非常无聊的小事开始萌芽的,如此说法倒让我看见了一丝乡村牧歌式生活的影子,绿子随性为自己而活,又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说她现实的同时,又不得不说她是一个最为理想化的伴侣,现实生活中哪会有这样的女孩?

渡边在这两种爱情之间摇摆不定,有一个细节,在直子离开,又未遇到绿子之前,渡边跟随着永泽上街找女人,大概与八十多个女的睡过,永泽又是另外一种人格形态,说渡边是玩味孤独的人,还不如说永泽才是那个甘于孤独,玩味孤独的人,他不断与别的女人睡觉,不断在寻求中找寻快感,从不曾长久拥有,只求片时欢娱,这是孤独的魔力,但用在渡边身上是绝对无效的,渡边身上有种不安的寻求,总有一种顾此失彼的忧虑,他渴望拥有,不甘心失去。而在绿子出现后,渡边找女人的行为便少了,这种归宿感不来自直子,应该来自绿子。渡边却一次又一次辜负绿子,这是看不清自己的心,他无法背叛正等待着自己的直子,又无法抛下一切与绿子在一起,他孤独的结局早已注定。

而从整个时代背景来看,小说所叙述的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在二战洗礼过后,日本国内一片凋敝,这让我想起了美国在经济大危机之前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两者发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精神内核却有相似,垮掉的一代因为城市生活的糜烂与繁华,陷入了纸醉金迷之中,找不到出路,美国梦更是虚无缥缈的事,或者说已经有这样的生活了,还要美国梦做什么呢?而这部小说中,一片荒芜的日本的土地上,青年人也遭受了这样的精神危机,这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百废待兴,美国提供支援让这个国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复苏,青年人中也有一部分投身共产党,在高等学府闹****,走上大街游行。渡边虽然未曾参与这样的游行,但内心受着这样的煎熬,他喜欢美国现代作家,因为美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描绘精神危机的作品,他能从这样的作品中得到共鸣,就好像他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是菲兹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菲兹杰拉德笔下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与前路漫漫的孤独,对于渡边很是受用,盖茨比是在仅有卡罗维一人关心的情况下,凄惨地死去了,社会的环境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

而在这样的危机之下,对于精神的救赎,就成为小说的隐含的主题思想,如果说渡边在与直子的爱情中迷失的话,那么绿子可能就是对渡边的救赎,与渡边的救赎类似,玲子也得到了救赎,在阿美寮中等死是玲子的迷失,而最后,与死去的直子不同,玲子逃离了疗养院,在社会中得到了归属,启示渡边,也启示读者精神救赎,要看见人是社会的人,种种社会关系编织成的羁绊,便是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的归属。

最后,我想谈谈这本书一些比较得我心的写作手法,村上春树的比喻一向为人所称道,看似无稽荒谬,但细细想来却不无道理,甚至好像有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那一句:“最最喜欢你,就像喜欢春天里的熊一样。”春天的温暖,熊的可爱柔软,让人读来便觉得美好。村上善于利用事物之间似是而非的联系,如盘子和行星、耳轮和钞票、四月孤独的夜晚和镶花边的电话机罩之类,充满超现实主义的诗性精神,又很像兰波口中的“言语炼金术”,让我想起了超现实主义者那句经典的话:“美如同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雨伞在解剖台上相遇。”

我以一段随手写下的文字作结。

我在四月的雨中迷失,把手伸向无比遥远的天空,我是天边的云,也是树下的花,是瞬间的刹那,是永恒的浮华,我不是我,可我在哪?深不见底的古井里,燎原的火焰中央,还是上帝的怀中,安详。雨什么时候会停啊,我想看看我的伤口,是否已经结痂。不肯愈合的伤口在七月等我,一个不深不浅的吻,明天,我会在那。

《无意义之书》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