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曼哈顿计划

“无可讳言我们的敌人很强大”楚思南的语调开始变得有些激动“在欧洲德国法西斯及其仆从国如罗马尼亚、芬兰等总共征集了七百五十万军队他们有着充足的补给、大量的飞机、无法计数的坦克火炮。在亚洲日本帝国主义者同样征集了上百万的军队再加上那些从占领区招募的伪军帮凶其军队总数同样多达数百万。这两个主要的法西斯国家凭借着如此强大的军力将一种名叫战争的瘟疫散布到了大半个亚洲以及欧洲的全境。从英吉利海峡到比利牛斯山再到静静的顿和、巍峨的高加索山脉;从冰天雪地的满洲、到肥沃辽阔的华北平原、再到黄河、长江、岭南;从中南半岛、到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再到阿留什群岛。这个名叫战争的瘟疫已经蔓延到了多半个地球。由此可见德日法西斯军力的强大。与此相对的我们有什么呢?残破的河山、支离破碎的家园、饥肠辘辘的民众、配备不足的军队。毫无疑问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并不是法西斯敌人的对手而即便是有了贵国的援助胜负也只在五五之间。”

“嗡……”楚思南的话令会场上响起一阵儿的喧哗很显然他对德日法西斯实力的夸大形容令众多的议员们有了看法。而在后面的主席台上罗斯福、图哈切夫斯等人却面露赞赏之色毫无疑问他们对楚思南这场演说的入题形式很欣赏。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投降呢?”楚思南话锋一转说道“我们之所以不投降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希望我们还有着对自由与胜利的向往。敌人可以焚烧我们地家园、可以屠戮我们的亲人、可以暂时夺取我们生的希望但是他们夺不走我们的尊严只要有尊严我们就会一直抵抗下去。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牺牲最后一名战士。这就是我以及我所代表的所有不屈的、向往独立与自由的国家的伟大人民坚持抗战的最坚定理由。先生们。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注定要坚持下去的战争为了它我们也许将要付出无法承受地代价也许要为之付出数年、数十年的时间但是为了和平为了由我们定义地和平。我们必须要坚持。”

“先生们也许从现在看来战争对于你们来说还很遥远但是在你们作壁上观、安享这份短暂和平的时候请为我们祈祷吧祈祷我们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获得胜利。从而为你们构建出真正地和平否则的话你们终将有一天会为今天的一票反对。而付出数十倍、上百倍的代价。”楚思南的语气开始变得慷慨激昂“不要奢望法西斯帝国在灭亡了我们之后就会还这个世界以和平要知道和平只能是由战争的胜利者来诠释的而对于法西斯来说他们理念中地和平就是毁灭一切可以毁灭的美好、摧残一切可以摧残的自由。他们的和平中没有所谓的平等没有所谓的自由也没有你们所期望地安宁。等到我们这些一直同法西斯势力作着殊死搏斗的人全部毁灭之后这种名叫战争的瘟疫将注定会蔓延到美洲蔓延到美利坚合众国蔓延到诸位地眼前、身边。到那时各位先生你们将独立承受这种命运孤军奋战。”

“所以各位先生请你们珍视自己手中的一票吧不要为了一时的安逸而耗尽了你们的孩子乃至是后辈子孙原本所应该享受的和平与安宁。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加入战争将一个不畏强敌、为自由而战的形象留给我们那些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子孙。另一条路就是投下你们反对的一票从而将这场苦难的战争留给你们的后人。这就是我一名置身战争之中并为最后胜利而战的军人所作出的演说谢谢各位。”

楚思南说完举手向会场下的众多议员们行了军礼然后转身大跨步的走向自己的座位。

“啪啪啪……”

先是一阵儿稀落的掌声继而便是如同雷鸣般的掌声在会场中宣然响起想来那些议员们直到这时才听完翻译们转化过的内容。

毫无疑问这片简短但是却有力的演说取得了成功直到这时楚思南才微微的松了一口气。借着眼角的余光他看到图哈切夫斯基正面带笑容朝他微微点头而罗斯福则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将军”在自己的座位上楚思南迎来了艾森豪威尔无比钦佩的目光“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崇敬一个人无需怀疑你是我所见过的最有个人魅力的军人。如果有机会能够同将军并肩作战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艾森豪威尔如是说道。

楚思南的演讲结束之后照例就是美**方人士进行另一场旨在拉票的演说而这次出来演说的人楚思南也早就听过他的大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

自从抵达美国之后楚思南一直想要见一见那些二战中名声卓著的主战派人士可是却没有什么机会而今无疑是个好时机了。但是很可惜也许是因为马歇尔的讲话会涉及到美方的某些机密所以在他的身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楚思南和图哈切夫斯基便被罗斯福很谦和的引出了会场。

在开始的时候楚思南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妥因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换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会议恐怕也不会允许一名外国人全席旁听的。但是在临出会场大门地时候。一个在数名保安簇拥下同他擦肩而过的消瘦身影令楚思南大吃一惊同时也马上意识到这个会场中之后会谈论些什么了。

这个同楚思南擦肩而过的人楚思南认识不过这并不是说两人之间有过什么直接的交往而是在楚思南的记忆中这个人的肖像、照片乃至平生事迹都无数次的出现在很多书籍中。甚至在他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教室、楼道中也悬挂着这个人的画像。他那宽广地额头、一头乱糟糟的白、邋遢地衣着装扮。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在相对论地提出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出现令楚思南直接联想到了威力惊人的原子弹要知道原子弹之所以能够出现爱因斯坦的质量能量公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e=m2”这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简单公式便是制造原子弹地科学理论基础。

回历史。希特勒的残暴可谓是直接为美国的军事展提供了原动力就在二战初期由于希特勒实行的暴政令一大批原属德国的科学家狼狈出走而在这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费里、波尔、格拉德等一干原子弹研究的核心人物。尔后随着德军对挪威地军事行动促使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将制造原子弹所必需的两百升重水全部运到了美国。这才令美国有了先制造原子弹地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楚思南所知世界上最先提出制造原子弹的并非是美国而是德国正是由于德国人进行的制造原子弹的计划才令当时的物理学家格拉德产生担忧因此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抢先制造原子弹的计划。在最初的时候受理这项计划的人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丝毫不懂他们将格拉德所说的这种级武器视为天方夜谭。在万般无奈之下格拉德找到了爱因斯坦希望由他亲自向罗斯福总统解释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于是才有了随后爱因斯坦同罗斯福的深谈以及爱因斯坦在美国国会的一场演说最终促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曼哈顿”计划的出炉。

“美国人要制造原子弹了。”

这个信息随着爱因斯坦在楚思南面前的出现也同时出现在楚思南的脑海中。而这一信息也就标注着其后近十年间美国建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这一瞬间楚思南的眉头皱了起来。

“楚怎么啦?”走在楚思南身侧的图哈切夫斯基很快现了这位小伙子紧皱的眉头他的脚步稍稍放缓一些然后低声问道。

“哦没什么。”楚思南下意识的看了看紧跟在身边的美国保安然后摇头说道。

图哈切夫斯基显然将他的动作完全看在了眼里因此他只是轻轻一点头便不再问些什么了。

美国人研究原子弹那么自己似乎没有理由坐等他们研究成功可是在这个时候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呢?楚思南暂时还想不到。

楚思南的猜测一点都不错美国国会中今天所要商讨的除了对苏联等国家的援助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议题那就是对一项新型的威力大到惊人的新式武器的研究投入问题。

早在月前爱因斯坦便给罗斯福来了一份信在这封信中他谈及到好友格拉德所提到的一件事那就是德国人正在偷偷研制核裂变武器的事情。对于罗斯福来说如果是别人提起这件事情他肯定会不屑一顾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一种能够直接毁灭一个城市的武器存在呢?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不过如今的问题是向他证明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人正是他最为钦佩而且彼此间私交深厚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为人罗斯福再了解不过了他绝不是那种无凭无据就信口开河的人。正因为如此在几天前罗斯福专门邀请爱因斯坦来到了自己的私邸两人就这个问题交谈了很久通过这一次的交谈。爱因斯坦从科学地角度为罗斯福详细的分析了核裂变武器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可信性与此同时也数次强调一旦由德国人率先掌握了这种武器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是因为如此罗斯福才真正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多么的重大所以他才决定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组建一个专门的研究所。来研究开这种名为“原子弹”的惊人武器。

但是在同爱因斯坦交谈的过程中。罗斯福还得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如果要想真正地将这种武器研制成功。期间所要花费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是相当惊人地。不说别的就单单说制造这种武器所必需地一种材料 ̄ ̄铀235它的分裂、提纯工作就是一个相当繁琐且耗资巨大的项目。

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丰度也就是说纯度越高的铀235。越能在裂变的过程中产生强大地能量而从这个方面来说制造该种武器至少需要纯度高于百分之九十五的武器级浓缩铀。按照比例每提取一公斤纯度高于百分之九十五的浓缩铀就需要耗费二百吨铀矿石。单看这个数字也许就能够想到整个研究计划的规模将会有多么庞大了。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还谈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铀235原子分离提取的问题。要知道在世界上天然铀的含量很少而每一百四十个经提取地铀原子中只有一个是铀235原子至于剩余的那部分则都是铀238原子。尤其困难的问题是铀235和铀238是同一种元素地同位素它们之间的质量差异、化学差异都很小要想将它们分离开是一件非常苦难的事情。所以铀235元素分离提取的问题将会是这一个研究计划中先要攻克的难关。而要想尽快攻克这一道难关那就必须汇集众人的智慧尽可能多的调集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对策。

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同时还要征用大批专家的武器研究项目显然是不可能交给某个军工企业去独自完成的而要由国家出面去实施这项计划那就必须通过国会的决议。正因为如此罗斯福今天才把爱因斯坦请到了国会他将向在场的所有人阐述这一项计划实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也许对于美国以及罗斯福来讲最为可惜的事情就是楚思南并不属于美国他是身在苏联的否则的话他们的这一项计划也许就能提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难道说楚思南这一个大兵也知道如何制造原子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楚思南不可能知道如何制造原子弹但是他却来自于未来而这个未来便是核讹诈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原子弹虽然仍旧是一种军事上禁忌但是它那令人恐怖的神秘面纱则早就被摘除掉了。在这个年代里随便找一个稍微关心一点国际时事的人他都知道伊朗核危机问题也都知道美国之所以一直声称伊朗有制造核武器的企图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数目庞大的离心机。

离心机是干什么用的?答案很简单是分离铀235原子用的。这种东西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原本混合在一起的铀235原子同铀238原子分离开。

楚思南呢他之前恰恰就十分关心国际上的动态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对美国佬嚣张的态度很不感冒所以天天都希望有人站出来同这个“世界警察”作对叫板。就这样他先看到了**老爹炸世贸随后又看到了萨达姆老叔耍枪弄棒最后看到伊朗整核武。于是很自然的他了解了离心机了解了在离心机出现之前人们分离铀235原子是用的“气体扩散法”甚至对“气体扩散法”也有了细致的了解。

如果现在楚思南听到爱因斯坦口中所说的难题那他肯定会不屑一顾的给出回答:“你真笨这个问题还不好解决?既然直接分离有困难那就换一种方式嘛比如说将铀转化为二氮化铀气体然后给这种气体加高压做原子分离同时呢迫使这些分离的原子高通过一个多孔过滤膜。大家都知道铀235比铀238原子的质量轻百分之一点三这样一来在通过多孔薄膜的时候铀235的度会稍快于铀238。就这样我们一次次的过滤过滤上几千次由于度上的差异两种元素不就被分离开了?”

真不知道如果爱因斯坦和那些科学家们如果听到楚思南这样一个跻身军旅的“粗人”说出这些东西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表情出现也许他们会联名提证由这位只懂得行军打仗的将军去领取一次诺贝尔奖了吧?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笑而已“气体扩散法”远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的事情其中的种种工序问题楚思南是不可能了解的但是可以想到的是如果有了他的这个提醒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们就能够很容易的将这种方法细致的研究出来了。

站在名为“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前人所能够被后世所推崇的成就永远都是那么的简单浅显。

第16章 勒布元帅的困境(1)第25章 泽洛高地第7章 轻描淡写的离间第2章 方面军军事会议第6章 军事大冒险第11章 白俄罗斯战役(1)第24章 再临霍尔崔(上)第2章 苏维埃的占星师第9章 血雨海滩第8章 军团分布会议第18章 再起硝烟第15章 灭口大行动第20章 征服第5章 布拉耶夫斯基炮兵阵地第4章 对日作战倒计时第40章 沃尔霍夫坦克大战(4)第20章 大事不妙了第5章 面临新的挑战第8章 第一场狼群攻势(2)第50章 尾声第9章 两个战场第15章 软弱就要挨打第9章 鏖战布拉耶夫斯基(4)第8章 整治中的勾心斗角第20章 老帅的暮年第23章 一个灼目的假身份第6章 信任是骗取的第22章 四封密信第1章 新的契机第8章 东方的珍珠港(2)第8章 德黑兰之春第45章 古德里安VS楚思南(2)第9章 楚思南的盖世太保第36章 战争与欺骗第1章 换天后的血腥第23章 远东军事摩擦(2)第12章 一切都在酝酿第24章 苏共十九大第5章 恐怖的吉洛第9章 此一时彼一时也第3章 挖个坑给你跳第24章 北线大决战(3)第18章 丛林中的狙击手(1)第47章 风起第13章 包围圈里的大鱼(2)第29章 似曾相识的牢房第13章 破屋偏造连夜雨第3章 战火燃烧的丛林第4章 初现电子战第5章 黎明前的袭营第33章 雪崩之伊始(上)第9章 此一时彼一时也第17章 三个月的限期第19章 克里姆林宫会议第12章 白俄罗斯战役(2)第16章 对妻子的防守反击(下)第3章 楚思南的规划第10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第28章 重返莫斯科第24章 北线大决战(3)第5章 国会山的演讲第18章 最善对牛弹琴者第35章 雪崩之伊始(下)第36章 战争与欺骗第30章 新的战争阴云第18章 丛林中的狙击手(1)第11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第26章 北线大决战(5)第17章 帅才难及帝王术第1章 背后插来的一刀第21章 相信部队还是上帝?第12章 命令就是命令第9章 造反须密谋第2章 西线那一点曙光第5章 一个特务头子第1章 硝烟尚未弥散第5章 赢取战役自主决策权第42章 沃尔霍夫坦克大战(6)第2章 苏维埃的占星师第18章 远景战略协调(中)第19章 人才的集中营第12章 包围圈中的大鱼(1)第18章 撤离斯大林格勒第15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31章 俱焚之炮火熔城(1)第3章 喧夜故人来第42章 铁克瓦第24章 斯大林格勒战役终结第27章 北线大决战(6)第19章 兵征城下第1章 硝烟尚未弥散第20章 再一次的辉煌第11章 白俄罗斯战役(1)第9章 第一场狼群攻势(3)第8章 军团分布会议第21章 对妻子的首战失利第40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第8章 第一场狼群攻势(2)第6章 曼哈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