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有着苦难的童年,但知识的力量使他比谁都坚强,他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了永不磨灭的生命欢歌;贝多芬耳朵聋了,他说,我听到我的心在演奏,于是他用心谱写出无与伦比的人生交响乐;霍金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不亚于那些青春亮丽的偶像,霍金真的很丑啊,要不是他满脑子的智慧,没准会在哪个疗养院默默终此一生呢。
答案找到了,是知识!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中国戏文里,有个《状元与乞丐》的,不知诸位是否看过?富家的大少爷吃喝玩乐,最后沦为乞丐,流落街头;佃户的穷小子苦读寒窗,最终状元高中,高官厚禄。算命先生口中的状元与乞丐彻底颠了个过。古今中外,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有报道说: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员曾做过研究,发现全美国80%的财产仅被少数的20%的人拥有,余下的20%的财产却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80%的人拥有。假设将全国的财产平均分配,每人一份,那么若干年后,仍然将出现二八分配规律。也就是说有少数人能长保成功,他们始终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始终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很多人会回答:“知识”。回答得很好,就是“知识”,知识改变了人的气质。外国的,爱迪生的知识使他由贫民窟走到曼哈顿,他的发明光泽了全世界……
当代之世界、当今之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成功人士的事迹表明,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成为我们社会的最好时尚。有位作家说过:“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要改变把人生简单地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理念和认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人们常说,人来到世界上既十分不易,又十分荣幸,那末,就一定要倍加珍惜,活出丰富、活出精彩。而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人明目,使人醒脑,使人提高,使人开朗,使人健康,使人高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一句话,学习可以使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展现。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都说明知识的重要性。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能考上大学,一辈子就进了国家的“保险箱”了。不愁吃不愁穿能了。但是,相反的,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只能在家继承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业,扛着锄头“修理地球”。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上不了大学真的是前途渺茫,好象一生都要完了一样。于是,考不上就重读,重读考不上就再重读,我的同学甚至有读了四次、五次高三的,人都读傻了。现在社会进步了,多元化的生活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很多同学都很理直气壮的说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老师你告诉我读书有什么用?”。同学们,人的眼光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说的是大部分的普通人。2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你不能预见,我也不能预见。尤如20年前的我们不能想象今天这个世界一样。
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人的一生,由有记忆懂事的童年开始、青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再到老年,短短的一百几十年,转眼即誓。古人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70岁已是古来稀。人生是“单行道”,没有回头路,人不能等到失去了才懂得拥有。知识的获得,大部分都是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我们要成功,必须要抓紧青少年时期。不能放松啊。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们曾掀起向业务尖子马特乐学习的**。他的求知的条件、环境,许许多多的人都具备,或者比他更好,然而相比之下却缺乏他那种不懈追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缺乏那种渴求知识、改变现状的信心、毅力和勇气。“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不会学”、“条件差,不能学”、“文凭到手,不用学”,乃至“有了职位,不必学”等等观念和思想并不少见。
一位政治家说过:明天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谁主沉浮?事业的兴衰成败,谁执牛耳?残酷现实的回答:人才!我们是中国税人,但如何把自己铸就成人才,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更新知识,积极掌握适应新形势下税务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聪明才智,这样,我们就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就是人才。
让我们牢记“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