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也有“将相和”
将相和的故事,人们都很熟悉,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相蔺相如和大将廉颇,起初产生了矛盾,后来以国家大局为重,握手言和,被人们所称道。到了东汉时期,也有将相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个是功比萧何的寇恂,另一个,则是战功赫赫的左将军贾复。
《后汉书》记载,贾复是河南邓县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唐朝和宋代追封的古代名将,他都名列其中。
贾复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熟读四书五经,是一位儒生。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温文尔雅的书生,日后却成了叱咤风云的武将,为东汉开国立下赫赫战功。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贾复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归附了刘玄政权。
贾复胸怀大志,见刘玄平庸无能,成不了大事,毅然北渡黄河,去追随刘秀。贾复与刘秀并不认识,就先去见邓禹。邓禹见贾复有将帅的风度,很高兴,立即把他引见给了刘秀。
刘秀一见,十分喜欢,见贾复骑的马瘦弱,当即把自己的马赐给了他,同僚们都很妒忌。有人建议说,贾复可以去当个县尉。刘秀断然否定,说:“贾复有击退敌军于千里之外的威风,岂能去当一个县尉?” 于是,任命贾复为破虏将军。
贾复虽说是儒生出身,但在战场上却是勇猛过人。有一次,贾复率军与青犊起义军作战,从早晨打到中午,战况十分激烈。刘秀派人告诉贾复,说士兵们都饿了,可以吃完饭再打。贾复不肯,说先破敌,后吃饭。于是,贾复身先士卒,带头拼杀,无人能挡,敌人纷纷败走。一战下来,贾复名声大振,诸将都佩服他的神勇。
贾复平时文质彬彬,一旦上了战场,就像猛虎一般,好像换了一个人。贾复打仗不要命,多次负伤,身上伤疤有十二处。有一次,他与一支起义军在真定鏖战,大破敌军,但贾复也身受重伤,奄奄一息。将士们以为贾复不行了,报告了刘秀。
刘秀一听,眼泪就流下来了,叹息着说:“可惜呀,我失去了一位勇将。听说他夫人怀孕了,如果生个女孩,我就让儿子娶她;如果生个男孩,我就把女儿嫁给他。”
这是史书中有关指腹为婚的最早记载。当时,刘秀的指腹为婚,是对功臣的一种安慰,可到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一种陋习了。后来,贾复奇迹般地康复了。至于他是否真的与刘秀结为儿女亲家,《后汉书》没有记载。
刘秀知道贾复上了战场,就是玩命,怕他有失,就让他跟随自己身边,很少派他远征,也不让他独自领兵,所以,贾复缺少独挡一面的功劳。每当诸将们谈论功劳的时候,贾复总是默默不语,心情不爽。刘秀见了,安慰他说:“贾君的功劳,都在朕心里装着呢。”听了刘秀的话,贾复才高兴起来。后来,刘秀封贾复为左将军。
贾复体恤部下,爱护士兵。有一次,他的一个部将违反了军纪,被时任颍川太守的寇恂杀了。贾复知道以后,暴跳如雷,认为寇恂故意与他为难,发誓要与寇恂势不两立。
寇恂是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想与贾复发生冲突,便处处躲避他,不与他见面,同时,对贾复的部下格外优待,尽量缓和予盾。刘秀听说以后,觉得两个人都是他的股肱之臣,如果争斗,必然误了大事,决定亲自出面调解。
刘秀摆下酒宴,请贾复、寇恂二人吃饭。在皇帝面前,贾复自然不能发作。刘秀说:“目前天下未定,两虎岂能私斗?”接着,刘秀对贾复晓之大义,劝他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私怨。寇恂也表现出政治家的大度,既解释了依法处死其部下之必要性,又对未能事先向贾复说明情况表示歉意,说得合情合理,态度诚恳。
贾复并不是不明事理之人,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于是,两人尽释前嫌,握手言和,一齐向刘秀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共扶汉室。刘秀十分高兴,夸赞二人忠诚。刘秀这顿酒饭,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贾复与寇恂达成了“将相和”,两人团结一致,共同为刘秀平定天下、建立东汉做出重要贡献,被人们传为佳话。
不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矛盾,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刘秀的文臣武将们,总体上能够同舟共济,但也不乏勾心斗角、忌贤妒能之事。大名鼎鼎的马援,就因为遭人嫉妒,结局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