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两员大将死于暗杀
刘秀宽厚仁义,十分爱惜将士们的生命,很少打硬仗恶仗。可没有想到,他的两员心腹爱将,却死在了刺客的手里。这让刘秀痛心疾首,悲伤不已。
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最后讨伐的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秀采取了南北夹击、水陆并进的策略,没有料到,这两路的领兵主帅来歙和岑彭,都被公孙述派出的刺客暗杀了。可怜两员大将,身经百战,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却在胜利曙光到来之时惨死于刺客之手。
《后汉书》记载,来歙是南阳新野人,他母亲是刘秀的祖姑母,因为是亲戚,刘秀与来歙从小来往就很密切。刘秀起兵之后,来歙自然前来投奔。刘秀见来歙前来,十分欢喜,见他衣服单薄,当场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他穿上,任命他为太中大夫。
来歙从此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刘秀收复中原和关中之后,将目光转向了西部。来歙献计说:“隗嚣起兵之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议采取招抚的办法。我与隗嚣有些交往,可以去劝说他。”
刘秀很高兴,于是派来歙为使者,到天水去联络隗嚣。隗嚣表示愿意归顺,并派儿子来洛阳当人质。
不料,隗嚣并不是真心归服,而是一心割据称霸。后来,刘秀只好用武力征讨。刘秀任命来歙为中郎将,出奇兵攻占了战略要地秦安,并坚守秦安数月,为消灭隗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庆功宴上,刘秀特意安排来歙独坐一席,位置在众将领之上,以表其功。
平定陇地之后,刘秀南北同时出兵,攻击公孙述。北路领兵将领有来歙、盖延、马成、刘尚,以来歙为主帅。来歙率军打败公孙述的军队,攻占了河池和下辩,震动了巴蜀。公孙述十分恼怒,使出阴毒的一招,派出刺客,要刺杀汉军主帅。
在一天深夜,刺客潜入来歙卧室,乘来歙熟睡,一刀插入他的腹中。来歙是武将,虽然受了重伤,仍然忍着巨痛,奋起反抗。刺客没有顾上拔刀,就仓皇逃走了。
来歙自知伤势严重,时间不多,急忙派人把盖延召来,要把军队托付给他。盖延来到,见来歙伤重,伏地哀痛,痛哭失声。
来歙怒斥他道:“我现在不能报效国家了,所以把你叫来,托付大事,你却像个女人那样哭泣,成什么样子?”盖延收住眼泪,起身接受嘱托。
来歙交待完军中之事,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亲自给刘秀写了奏章,然后,拔出刺在自己身上的刀子,顿时鲜血喷发,气绝身亡。
刘秀得到消息,极为震惊,他一边看着来歙的奏章,一边不停地流泪。刘秀赐来歙谥号节侯。
刘秀下令,北路军停止南下,主要是牵制敌人,他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南路。南路的领兵主帅,是征南大将军岑彭。
《后汉书》记载,岑彭是河南新野县人,在王莽时期,担任棘阳县长。刘秀兄弟起兵以后,攻克了棘阳县,岑彭就带着家眷逃到了宛城。
后来,刘縯率绿林军主力围攻宛城,岑彭和其他将领一起守城。岑彭很会打仗,绿林军攻打数月,不能攻克。但王莽派来的援兵被歼灭,宛城里的粮食也已吃完,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投降了刘縯。刘縯的部将深恨岑彭,纷纷要求杀掉他。刘縯却佩服岑彭的气节,没有杀他,把他收为部将,岑彭因此很感激刘縯。因为这个缘故,岑彭后来归顺了刘秀,并对刘秀十分忠心。
岑彭跟随刘秀,平定了河北,劝降了朱鲔,又向南参加征讨邓奉、秦丰战役,平定了荆州,然后西征隗嚣,率部攻克天水郡,南征西伐,屡立战功。
刘秀对岑彭十分器重。公元35年,刘秀征调吴汉、岑彭等诸将和数万大军,会集荆门,准备从水路攻击巴蜀。当时吴汉担任大司马,职务最高,刘秀却让他留守荆州,而任命岑彭为伐蜀南路军主帅。
岑彭不负重托,率军一举突破长江上的封锁线,千船齐发,顺风并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深入蜀地。尤其是岑彭出奇兵,亲率一支精锐部队,昼夜兼程两千多里,出其不意绕到了成都背后,打得蜀军闻风丧胆。
岑彭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政治头脑。他严肃军纪,绝不扰民,施行仁义,蜀中百姓纷纷称赞,所到之处争相归降。岑彭很注意安抚地方,每占领一个郡,岑彭都亲自兼任该郡的太守,稳定秩序,收服人心。
公孙述见岑彭攻势迅猛,又使出了阴招,再派刺客,去暗杀岑彭。刺客假装投降,混入了岑彭的军营。当时前来归降的人很多,岑彭没有在意。半夜时分,刺客潜入岑彭卧室,将其杀害。
岑彭遇害的当天,蜀地的邛谷王任贵,因为仰慕岑彭的威望,遣使者带着大批宝物,前来归顺。岑彭遇害后,蜀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为岑彭建立了祠庙,许多人前往祭祠。
刘秀听说又损失了一员大将,异常震惊悲痛,他把邛谷王呈送的宝物,全部赐给了岑彭的妻子儿女,并赐岑彭谥号为壮侯。
刘秀急令吴汉入蜀,接替岑彭。吴汉满怀悲愤,率兵灭了公孙述。进入成都以后,吴汉仍然愤恨不已,下令诛杀了公孙述全族,还放火烧毁了他的宫殿。
吴汉也是宽厚之人,并不暴虐,这次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如果岑彭为主帅,是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公孙述在谋害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灭族埋下了祸根。
公孙述施展阴谋,连续暗杀刘秀的两员大将,使汉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可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公孙述依靠这样的伎俩,是不能挽救其失败命运的。这表明,暗杀有术、有效,但也有限。
刘秀的文臣武将众多,性格各异,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两个大臣都以大局为重,产生矛盾后能够握手言和,上演了新的“将相和”,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