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兴起读书热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戎马一生,靠武力夺取了天下。可是,忽然有一天,赵匡胤却倡导百官读书,很快在朝廷掀起了一股读书热。赵匡胤提倡读书,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
公元966年的一天,赵匡胤闲来无事,到后宫转悠,见一名宫女正在梳妆。宫女的梳妆台上,放着一面铜镜,铜镜斑驳破旧,年头很久了。
赵匡胤感到奇怪,问宫女为何还要用这面旧镜子。宫女回答说,她原先是后蜀的宫女,最近刚被充实到宋朝的后宫。那面铜镜是母亲送她的纪念之物,不忍丢弃,于是随身带了过来。
赵匡胤拿起铜镜观看,见铜镜背后有五个字:“乾德四年铸”,不由地吃了一惊。原来,当时正是宋朝的乾德四年,而铜镜却是几十年前的旧物,怎么会有宋朝的年号呢?
宫女也说不清楚,赵匡胤满心狐疑。于是,赵匡胤把赵普等四五个宰相召来,问是怎么回事?赵普等人看了铜镜,也都大吃一惊,但都摇头,皆不知是何缘故。
赵匡胤又把翰林学士窦仪、陶谷召来询问。翰林学士是读书人,很有学问。窦仪、陶谷见了铜镜,异口同声说:“这是前蜀时期铸造的,前蜀的亡国之君叫王衍,曾经使用过乾德这个年号。”
赵匡胤听了,有些恼怒;赵普等人则羞愧不已,十分惶恐。原来,赵匡胤在定年号的时候,再三交待宰相们,要选一个吉祥的、别人没有用过的年号,没想到宰相们经过千挑万选,竟然选了一个别人用过的,而且还是个亡国之君的年号,闹出了大笑话,也很不吉利。
赵匡胤在恼怒之余,十分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宰相须用读书人!”
当时,赵匡胤的文臣武将们,普遍读书不多,总不能把他们全免了,换上读书人,唯一的办法,是鼓励臣子们多读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于是,赵匡胤开始提倡百官读书。
赵普是当朝宰相,是赵匡胤的主要谋士,他虽然足智多谋,精通吏道,但文化程度却不高。既然皇帝提倡读书,赵普当然要带头了,从此,赵普成了读书迷。
赵普手不释卷,只要一有空闲,就用来读书。《宋史》记载说,赵普下朝回家以后,就干一件事,从书箱里拿出书来,一直读到深夜。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里面只有一套《论语》。后来,赵普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了。
其实,赵普不光读《论语》,还读了大量其他书籍。赵光义对赵普有个评价,说他年轻时不好学,晚年却酷爱读书,经史百家没有不读的,最后达到了“硕学老儒”的程度,成为大学问家。
赵匡胤本人也爱读书,他跟随柴荣征伐南唐的时候,就注意收集书籍,回来时装了满满几车。有人向柴荣打小报告,说赵匡胤搜刮了大量财宝,柴荣派人一看,原来全是书。赵匡胤灭掉后蜀等割据政权以后,专门下诏,把当地书籍收集起来,全部运到开封。
赵匡胤提倡读书,又以身作则,朝廷很快掀起了读书热,就连那些赳赳武夫,也有不少人读起书来,说话变得文绉绉的。
有个著名的武将,叫党进。党进打仗勇猛,立了不少战功,但他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于是也读起书来,想装点斯文。有一次,党进奉命外调,临行前需向皇帝辞行。党进想显示有点文化,便让人写好了几句文言词,自己背熟,打算在向皇帝辞行的时候露一鼻子。
不料,党进见了皇帝,却一下子忘了词,脸憋得通红,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地冒出了几句话:“臣闻上古时期,民风淳朴,所以,希望陛下保重龙体。”结果惹得满堂大笑。
宋朝宫廷有个很大的图书馆,赵匡胤经常去借书。当时负责图书的官员,名叫卢多逊。卢多逊很有心机,皇帝借走哪本书,卢多逊马上就先行阅读,因此与皇帝交谈起来,头头是道,很受赵匡胤赏识。卢多逊后来当上了宰相。
赵匡胤是个务实的人,他虽然说宰相须用读书人,但选用宰相的时候,仍然重视处事能力,并不重用书呆子。窦仪、陶谷都是饱学之士,但却没有被任做宰相。
陶谷恃着有满腹学问,又有起草禅位诏书之功,心中不平,常发牢骚,吹嘘自己文章天下第一。赵匡胤听了,对左右说:“陶谷写文章,不过是比着前人文章,照葫芦画瓢而已,没有什么新意。”
陶谷知道以后,心中更是不服,便在翰林院墙壁上题诗一首:“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赵匡胤很生气,终究没有重用他。
赵匡胤提倡读书,目的是培养臣子们的忠君思想,同时,他想改变五代时期的暴戾之气,文治天下。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光是朝廷读书还不够,还要在全社会形成读书之风,而且要优待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