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难断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说明家庭矛盾是相当复杂的,很难分清是非。有多少英雄人物,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在处理儿子问题上,却束手无策,是个失败者,李渊就是这样。
李渊的儿子很多,仅载入史册的,就有二十二个。在李渊起兵打天下的时候,他成年的儿子有三个,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几个都很能干,他们同心协力,并肩战斗,为大唐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著名的汾阳之战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配合默契,取得辉煌战果,颇有点“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味道。李渊常常为这几个优秀的儿子感到心慰和骄傲。
李建成性格深沉,处事稳重,待人宽厚,礼贤下士,有点像李渊。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让李建成保护家眷,居住在河东,同时让他秘密联络结交河东义士,委以重任。李渊在太原决定起兵,已经做好了各项准备,李世民、刘文静多次催促他起事,但因李建成尚未赶到,李渊迟迟不肯。直到李建成到了太原,李渊才宣布起兵,足见李渊对李建成十分器重。
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是汾阳之战。汾阳挡在李渊进军关中的路上,汾阳郡丞高德儒不肯依附李渊,所以,这个钉子非拔除不可。李渊命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率军攻打。李建成治军有方,与士兵同甘共苦,约束部队不得侵扰百姓,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结果只用九天时间,就攻占汾阳,杀了高德儒。李渊对李建成的表现很满意。
在攻打关中地区时,李建成独率一军,攻关夺隘,为收取关中立有大功。之后,李建成又消灭祝山海起义军,平定稽胡叛乱,收复河北,击退突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李渊建立唐朝以后,立李建成为皇太子。皇太子是国之储君,不宜轻动,此后李渊就很少令他外出领兵打仗,而是让他镇守长安,学习政务,管理朝政,朝廷大事都由李建成处理。李渊曾想废除佛教,李建成怕引起社会动荡,劝阻了他。李建成太子府人才济济,文有魏徵、王珪,武有薛万彻、冯立等人。
两唐书对李建成的记载,总体上是不好的,说他“资性简慢,行为不检,好色嗜酒,行猎无度”。两唐书还记载了李建成的许多劣迹,说他不恤士兵,擅杀俘虏,傲慢无礼,骄奢淫逸,暗害兄弟,亲近小人,甚至与父亲的妻妾乱搞,简直坏到家了。如此大恶之人,李世民把他杀了,自然是替天行道,为天下除害,是正义之举。
不过,《旧唐书》和《新唐书》都在《褚遂良传》中,记载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褚遂良是有名的正直之人,当时任起居郎,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称为《实录》。有一次,李世民问他:“你记载的起居,朕能看看吗?”褚遂良断然拒绝,说:“不行,按照制度,皇帝是不能亲自观史的”。
李世民碰了钉子,仍不甘心,又问:“朕如果有过失,你也记载吗?”褚遂良很认真地回答:“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责”。李世民听了,一脸的不高兴。
旁边的黄门侍郎刘洎赶紧打圆场,说:“陛下,即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下来的”。李世民默然无语,脸拉了很长。
《旧唐书》又在《房玄龄传》中记载说,后来,李世民让房玄龄负责修撰《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两实录修成以后,李世民看了,龙颜大悦,大加赞赏,赐给房玄龄锦帛一千五百段。
房玄龄虽说名声很好,但他是李世民的亲信,更重要的是,他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谋划者,他肯定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是正义之举。《旧唐书》在这里虽然没有明说房玄龄篡改了史料,但却很明确地告诉人们:《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是经过房玄龄修改过的,已经不是褚遂良所记的原始史料了。
《旧唐书》在《许敬宗传》中,记载得就更明确了。许敬宗也参与了两实录的修撰,但他总是按照自己的爱憎,曲意进行篡改。这就直接告诉人们:两实录被人篡改过。所以,许多学者认为,李世民授意房玄龄和许敬宗,对史料进行了篡改,歪曲了李建成,美化了李世民。
笔者认为,李世民十分重视史书的作用,他这样做,是有可能的。因为玄武门事变影响太大,篡改者不可能全部抹掉不提,只能丑化李建成,以显示玄武门事变的正义性。
由于李建成镇守京师、主持朝政,李元吉镇守大本营山西,领兵打仗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李世民的头上。李世民深通谋略,文武双全,他率兵东征西讨,平定天下,唐朝江山有一多半是他领兵打下来的。李世民不仅功勋卓著,战功无人能及,而且通过浴血奋战,赢得了军心民心,声望也无人能及。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通过战争,发现并提拔了许多谋臣武将,特别是灭掉王世充、窦建德以后,英雄豪杰纷纷归附,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当时,李世民手下,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武有尉迟敬德、秦琼、徐世勣、程咬金等,人才济济。他们都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李世民的实力也是无人能及的。
李世民素有英雄大志,如今功劳、声望、实力都超过李建成,便自然觊觎太子之位;李建成见李世民势力日盛,心存忌惮,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关键的问题是,李渊如何处理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李渊老谋深算,手段高明,处理外部事务几乎没有失误过,但他处理家务事却有点束手无策。两个人都是他的亲生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硬要从中选一个,抛弃另一个,当父亲的确实于心不忍,很难做出选择。
对长子李建成,李渊一直对他寄予厚望。李渊当唐王时,就立李建成为世子,称帝后又立他为皇太子。李建成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完全符合封建继承制度立嫡立长的原则,因此,李渊长期把李建成作为储君培养和看待。李建成没有过失,李渊不能废了他。
对次子李世民,李渊一直对他厚爱有加。从太原起兵,到攻取长安,再到消灭王世充、窦建德,李世民一系列优异的表现,让李渊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儿子不同寻常,真是像刘文静说的那样,是刘邦、曹操那样雄才大略的人物。李世民打下了唐朝大半个江山,功高盖世,李渊不能亏待他。因此,在两个优秀的儿子面前,李渊犹豫不决,反复不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开始,李渊想限制李世民的势力,巩固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渊坚决杀掉李世民的智囊刘文静,就是怕刘文静帮助李世民,也有警告李世民的含意。李渊还有意压制李世民的威信。有一次,有人不遵从李渊的诏令,而执行李世民的命令。李渊大怒,捋起袖子指责李世民,又喊着李世民的乳名,对裴寂等大臣们说:“这小子掌管军队时间太长,独断专行,让人教唆坏了,不再是我从前的儿子了。”李渊一度对李世民的态度比较冷淡。
李建成看到李世民势力日盛,心中十分担忧,暗中招揽英雄豪杰,培植自己的势力,又在长安召集两千名士兵,由自己亲自统领。李建成还联络地方官员,壮大自己的力量。庆州总管杨文干,曾在太子府中任职,与李建成关系密切。李建成密令他扩充兵力,并偷送给他一批兵器。
不料,此事被人告发,说太子与杨文干谋反。李渊大怒,亲手写了诏书,令李建成进宫。李建成来到以后,李渊大发脾气。李建成吓得趴在地上,叩头认罪,用头朝地上猛撞,几乎撞昏过去,李渊的怒气才小了一些。李渊又令人传唤杨文干,要处罚他。没想到,杨文干听说李渊大怒,太子受罚,心中害怕,真的起兵造反了。
李渊命李世民率军平叛,并对他说:“杨文干叛乱,与建成有关,可我不能像隋文帝那样杀自己的儿子,只能废了他。平叛回来以后,就立你为太子,把建成封为蜀王。蜀地偏僻狭小,他即便不服从你,也容易对付”。
李世民很兴奋,率军一举平定了叛乱,杨文干被部下杀死。可是,李世民高高兴兴地回来以后,李渊对李建成的气消了,并没有兑现当初的诺言。
李渊有点内疚地对李世民说:“建成当太子已有多年,我不忍心废掉他。看你们兄弟的情形,终究不会和好,都住在长安,必然会争斗。我看,你到洛阳去住吧,陕州以东,归你管辖,你可以使用天子的旗号,如同梁孝王一样”。
李渊是想把唐朝一分为二,两个儿子都当皇帝。这当然是不现实的,日后必定会起战火。所以,李渊后来思虑再三,这个诺言也没有兑现。
两个儿子都很优秀,可只能由一个人当皇帝,李渊左右为难,实在想不出好办法。李渊的优柔寡断,迟疑不决,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儿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李世民与李建成这两个亲兄弟,为了皇权,互不相让,争斗不休,最终手足相残,酿成了著名的玄武门惨案。
兄弟喋血玄武门
李世民与哥哥李建成,是一母同胞,但为了皇权,却势不两立。李渊对两个儿子很无奈,犹豫不定,可他总体上是倾向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是嫡长子,继位名正言顺,符合礼制。
由于李渊对两个儿子的争斗束手无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李建成拉拢四弟李元吉,许诺让他当皇太弟,李元吉便倒向了李建成,两个人联手对付李世民。李渊的儿子虽多,但三子李玄霸、五子李智云死得早,六子李元景只有五六岁,其他的年龄更小,所以,只有三个年长的儿子在争斗。
李建成、李元吉联合后宫嫔妃,不停地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想夺取他的权力,但收效不大。他们想收买李世民手下的谋臣武将,送去金银财宝,极力拉拢,却遭到拒绝。李元吉想暗杀李世民,李建成不同意。李元吉气愤地说:“我这是为你老兄考虑的,与我有什么相干?”李元吉还派勇士去刺杀尉迟敬德,但没有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的幕僚属官自然也不甘示弱,他们依仗实力强大,想动用武力。房玄龄是李世民的心腹和主要谋士,他本是文官,却第一个提出来,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房玄龄去找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也是他的心腹和主要谋士。
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如今仇怨已经结成,祸患一触即发。大乱一起,不仅殃及秦王,而且会颠覆国家。我有一个主意,不如效仿周公。周公为了国家,大义灭亲,诛杀弟弟,留下了千古佳话。有人说过,为大义不能顾及小节,就是这个道理。”
长孙无忌十分赞同,说:“你的话正合我意,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事情重大,一直没敢说出来。”两人又找到杜如晦,杜如晦也是李世民的心腹和主要谋士,而且与李建成有怨。三个人意见完全一致,于是一齐去见李世民,劝李世民及早动手,除掉李建成。李世民觉得时机尚不成熟,没有同意,但已经悄悄做了准备,派张亮去关东联络豪杰。
李建成对李世民十分警惕,知道房玄龄等人在他身边,不会出什么好主意,便秉告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以及程咬金等几个武将,调出京师,到外地任职。李元吉又探听到张亮之事,把他抓起来,严刑拷打。张亮宁死不招,只好把他免官,逐出京城。
公园626年,突厥侵犯边界,攻破长城,包围了乌城。李建成早就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但一直没有成功,如今见有了机会,赶紧奏报李渊,建议由李元吉统领李世民的部队,去抵御突厥。李渊也想削弱李世民的权力,很爽快地同意了。
李世民所依赖的,正是军队,如果没有了军队,一切都完了。此时,李世民终于下了决心,准备搞武装政变,夺取皇权。李世民立即把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二人穿着道士的服装,悄悄进了秦王府,与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商议政变大计。
按两唐书的记载,玄武门事变过程很简单。六月三日,李世民向李渊哭诉,说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淫乱,并且要谋害他。李渊听了,十分惊愕,当即发出诏令,让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进宫,与李世民对质,查清事实。李渊还对李世民说:“明天你要早来。”
看来,李渊对李建成与嫔妃淫乱之事并不相信,否则,就没有必要对质了。其实,李世民状告李建成淫乱后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要把李建成引出来。
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自己亲率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屈突通等几员大将,全副武装,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建成、李元吉毫无防备,只带少数随从,有说有笑地往皇宫走。
李建成、李元吉快走到玄武门的时候,猛然看见一队兵马挡住去路,为首的几个大将,凶神恶煞一般,骑着高头大马,手持刀枪,横眉冷对,虎视眈眈。李建成、李元吉情知不妙,拨马就走。李世民喊他们,他们并不答话,只顾策马朝东宫狂奔。李世民一声令下,诸将纵马追击。
李世民瞄准前面的李建成,一箭射去,李建成应声落马,倒地身死,尉迟敬德飞马向前,砍下了他的脑袋。此时,李元吉已经跑出去很远,尉迟敬德紧追不舍,一箭将李元吉射落马下,也砍去了他的脑袋。
有几个随从逃回了东宫,东宫将士听说发生了玄武门事变,太子已死,一片惊慌,不知所措。李建成的部将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人,十分愤慨,大声喊道:“我们蒙受太子恩惠,不能在大祸来临时逃避。”他们集合起两千名士兵,杀向玄武门,要为太子报仇。这些将士们,在明明知道太子已死的情况下,还不顾个人安危,奋勇向前,可见李建成的为人,不会是很差的。
玄武门前,李世民的士兵与李建成的士兵展开激战,杀声震天,血流成河。毕竟李世民早有防备,逐渐占了上风。尉迟敬德把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挂起来,东宫士兵见了,军心动摇,最终兵败溃散。
薛万彻带领数十名骑兵,逃入终南山。冯立杀死李世民的部将敬君弘,对部下说:“可以略微报答太子殿下了,”然后落荒而逃。后来,李世民以李渊的名义颁发诏书,不予追究,并进行招抚,薛万彻、冯立、谢叔方又回来,继续为唐朝效力。
两唐书都记载说,李世民得胜以后,率兵闯入东宫和李元吉的王府,下令将李建成的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和李元吉的儿子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全部诛杀,一个不留。李建成死时三十七岁,李元吉只有二十四岁,他们的儿子们都是未成年人,最大的只有十几岁,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不幸全部遇难。李世民也是够狠的!
在玄武门血战之时,李渊还被蒙在鼓里,他召来裴寂、萧瑀、陈叔达、宇文士及、颜师古等一班大臣,准备让李世民与李建成对质。不料突发事变,李世民的数百骑兵包围了皇宫。
李渊惊慌,问裴寂怎么办。裴寂尚未回答,萧瑀、陈叔达抢先说:“建成、元吉狼狈为奸,犯上作乱。秦王功劳天下第一,臣民心悦诚服,不如立为太子,把国家政务交给他。这样,陛下卸去肩上重担,百姓也得安宁。”李渊说:“好,这也是我的夙愿。”于是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以后,又把皇位让给他,自己当了太上皇。
奇怪的是,萧瑀、陈叔达并没有出皇宫半步,怎么知道是李建成、李元吉作乱呢?看来,这也是李世民事先谋划好的。后来,萧瑀、陈叔达都得到重用,官至宰相,萧瑀还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两唐书在《尉迟敬德传》中,又有不同的记载。李世民在玄武门得胜以后,立即命尉迟敬德率一队人马,去保护李渊。其实,李渊自有侍卫,哪里用得着尉迟敬德去保护?显然,尉迟敬德是逼宫去了。
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率兵来到李渊身边。当时,李渊正在海池上划船游览,已经知道发生了事变,见尉迟敬德领兵到来,极度惊恐,忙问:“今天的叛乱者是谁?你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是李建成、李元吉叛乱,秦王已经派兵把他们杀了。秦王担心您的安全,派我来保护您。”李渊一听,心里就明白了,亲兄弟终于兵戎相见了,李世民取得了胜利。此时,不知道李渊的心中,是个什么滋味?
尉迟敬德说是来保护皇帝的,却要求李渊写一道诏令,把朝廷大权都交给李世民。李渊心里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他如果不写,恐怕老命不保。于是,李渊亲笔写了诏令,把皇权让给了儿子。当时,李渊六十岁。之后,李渊又过了十年的软禁生活,七十岁时病逝。
玄武门事变,是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而发动的武装政变,从实质上说,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不过,李世民虽然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了皇位,但却开创了贞观之治,把唐朝引向繁荣富强,李世民因此成为千古明君。这是值得庆幸的,玄武门事变也就显得有意义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夺取皇位,肯定会引发朝廷剧烈震荡,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善后,怎样稳定局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