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摧富益贫
在北方红巾军兴盛的时候,南方的红巾军也十分活跃,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湖北徐寿辉的队伍。徐寿辉响亮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赢得了民心,部队达百万之众,纵横于江南大地。
徐寿辉,湖北黄冈人,出身贫寒。他长得身材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很有志向。徐寿辉不甘心长期受穷,便做起了赎卖土布的生意,经常走南闯北,增长了不少见识。
元朝后期,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把江南人列为最低一等,任意欺压和剥削,引起江南民众极大愤慨,因而白莲教活动十分盛行。徐寿辉痛恨元朝统治,便加入了白莲教,由于他见多识广,颇有智谋,为人仗义,得到教徒拥戴,后来成为白莲教的首领。
徐寿辉利用白莲教形式,广泛招收教徒,到处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鼓动人们起来造反,很快拥有了不小的势力。后来,曾在袁州举行起义的彭莹玉来到湖北,继续传布教义,动员民众反元。徐寿辉与彭莹玉志同道合,很快成为朋友,两人常在一起密谋,准备择机举行起义。
公元1351年,北方韩山童、刘福通举行大规模起义,组成了红巾军,声势浩大,天下震动。徐寿辉、彭莹玉大喜,立即号令教徒,到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聚集,宣布起义。
起义宣誓之后,数千教徒下山,一举攻占了罗田县城,接着又占领了蕲州。起义军打开官府粮仓,救济穷人,发布文告,动员民众起来推翻元朝统治。深受压迫、饥寒交迫的民众纷纷加入起义军,旬日之内,起义队伍达到数万之众。起义者头裹红巾,打着红旗,号称红巾军,以响应北方红巾军起义。
徐寿辉很有政治头脑,他在打出反元大旗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响亮地提出了“摧富益贫”口号,并且付诸实施。红巾军每到一处,除了没收官府财产以外,还将豪强地主的粮食和物资,分给缺衣少食的穷人,颇有些打土豪、分财产的味道,因而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大批民众踊跃参加红巾军,后来部队竟然发展到百万之众。
贫富不均,历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容易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孔子曾经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所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贫富不均问题,力求使贫富差距不要过于悬殊。
可是,元朝后期的统治者不懂汉文化,不知道这个道理,更没有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而是一心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致使元朝贫富不均特别严重,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蒙古贵族和豪强地主霸占着成千上万亩土地,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大批农民则无立锥之地,饥寒交迫。这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徐寿辉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形成了强大势力,便在湖北浠水建立了政权,国号大宋。徐寿辉被推举为皇帝,彭莹玉为军师,任命倪文俊执掌军权,陈友谅、明玉珍等人为元帅。
徐寿辉建立政权以后,派兵攻打各地。元军正在北方与刘福通的红巾军激战,南方的兵力不足,这给了徐寿辉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红巾军连续攻占黄冈、汉阳、武昌、沔阳、衡州等地,占领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
红巾军士气高涨,接着向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进军,驰骋于江南大地。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占一地,只是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并不扰民,因而深得人心。短短数年之内,红巾军控制了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分地区,威名远扬。
元朝统治者见徐寿辉的红巾军势力大盛,十分惊恐,调集数省兵力,攻打红巾军,夺回了一些地方,起义军领袖彭莹玉战死,红巾军受到一些损失。
徐寿辉调整部署,收缩兵力,与元军开展激战,重创了元军,多次取得胜利。徐寿辉派人在故里多云山上建一“无敌碑”,以显示红巾军战无不胜,无敌于天下。
正当徐寿辉的红巾军势力正盛之时,却突然祸起萧墙。原来,徐寿辉十分信任手下将领陈友谅,一手将他提拔为起义军的二把手,没想到陈友谅包藏祸心,他当了二把手以后,野心膨胀起来,还想当一把手,企图控制整个红巾军,达到自己称帝的目的。
公元1360年,陈友谅乘徐寿辉不备,在江洲发动叛乱,囚禁了徐寿辉,不久又将他杀害。随后,陈友谅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汉。
可是,陈友谅威望不够,并不能控制整个红巾军,特别是他弑主称帝,行为卑鄙,受到人们鄙视,许多人离他而去。此后,徐寿辉的红巾军分裂成若干部分,势力大减,但各部仍然坚持抗元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