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修兵书

直到明月东升,厉中坛饿得前胸贴后背,冯士元才施施然地回到家里。

到了凉亭,厉中坛起身行礼,冯士元摆了摆手道:“厉先生可以回去了。明天那个高提辖再去找你,尽管放钱给他,记住利钱打九折。”

见冯士元满身酒气,厉中坛心中不快,面上却丝毫不表露出来,问道:“那提辖靠得住吗?不知能够放多少钱给他?有没有什么风险?”

冯士元想了想道:“若是一千贯以下,尽可以放给他。过了此数,才来问我。还有,记着要他月月还息,本钱也摊到利钱里,六个月还清。如果违限,不管差了多少,都来报我!”

厉中坛心里面明白,冯士元必然是与高提辖身后的人讲好了,不然一个提辖,连骨头卖了也不值一千贯。他肚中饥饿,也不纠缠,便就此告辞。

出了冯府,顺着小路急行,趁着天色还不太晚,从保康门出了内城。

走不多远到了蔡河边上,此时华灯初上,大道上人流如织,喧哗热闹。厉中坛扶着河边的大柳树站住,看不远处呼儿唤女悠然自得的京城百姓,愣了好一会,长叹一声:“厉某一向都自诩英雄人物,有着远大前程,不想现在却被一个胥吏呼来唤去,如同使唤僮仆一般,将来九泉之下何颜见列祖列宗!忍些日子,赚些钱在手,别寻出路吧!”

城外永宁候府,旁边水池里的荷花开得正艳,小山上树木葱郁,随着微风涌起波浪。

池边的大树阴凉里,徐平把手里的书稿放下,对一边的宋祁道:“此是李觏注的《富国安民策》,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但足以补原书缺漏。当时编书的时候仓促,参与的官员又多,《富国安民策》里难免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如错漏的地方,前后抵牾之处,或者叙事过于简略,所在多有。李觏作注,便就是补当时缺失。”

宋祁接了书,口中道:“李泰伯学问扎实,当时又正在省主身边,他做注正是最合适。”

徐平道:“李觏的学问自无问题,但他长于学术,而在实务上颇有不足。到底是只做了几年知县,眼界还有不足。到了现在,朝廷的新政也行了几个月了,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大家都看在眼里,再回过头来看这《富国安民策》,当有不同的想法。你判馆阁,如果有闲可以组织馆阁官员,一起来注一下这书。”

宋祁犹豫了一下,才道:“省主是觉得李泰伯作的注还有不足的地方?”

“千人千面,同样的东西,看在不同的人眼里,便就是不同的样子。李觏只是一家之言,总有不足的地方。子京啊,这《富国安民策》是朝廷新政的纲领,自然是解得越详细越好。馆阁组织作注,正是集众人所长,各抒己见。如今馆阁人才济济,正该做几件这样的大事。如果可能,也不必强求见解一致,对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便就一起列上去,给用到的人参考吗。对与错,只有事情做了大家才能体会得清楚。”

宋祁道:“省主说得也有道理,不过这种大事,须有重臣提举才可。”

“这是自然。你先跟馆阁的官员通一下气,如果大家不反对,我便上奏,请执政中一人提举,馆阁人员修注。此事对朝廷益处多多,想来十之八九能成。”

宋祁把李觏的注本收起来,点头道:“好,我便把省主的意思,问一问众人。”

徐平又道:“最近西北不宁,上书言兵的官员不少,朝廷有意编纂一部兵书,总结历朝兵政得失。此事虽然还没有定下来,但势在必行。这种大事,自然少不了需要馆阁官员出力,你要调配人手,不要使事情冲突了。”

这件事情宋祁也有风声,一一答应了。随着范仲淹被贬,欧阳修等人被贬出京城,馆阁又补了不少人进去,人手充足。此时馆阁的主要工作还是始自景祐元年的校定整理三馆与秘阁藏书,并编成书目。此事本来由张观、李淑和宋祁三人提举,此时李淑已经到地方任职,张观任御史中丞,真正主持的是兼判馆阁的宋祁。这套书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崇文总目》,不管是战乱还是失火,国家藏书缺少的都是靠着这书目补齐。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所有馆阁官员把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实在是浪费。随着新政的推开,朝廷官员对《富国安民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一部分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是时候开展进一步的工作了。占领意识形态的高地,不是靠着这一套书就万事大吉了,必须一直深入下去,作注便是一个加深理解的办法。

捏着鼻子硬灌,仙丹也会变成毒药,效果适得其反。徐平的办法,便是让尽可能多的官员参与进来,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而朝廷育材之地的馆阁,毫无疑问是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别看现在馆阁官员的官位都不起眼,十年二十年后,就是这些人把持朝政,那个时候才会显出效果来。

至于兵书,则是徐平为了将来改革军政预作伏笔,先进行舆论动员。

推动这件事最起劲的便就是徐平自己,第二个是翰林学士夏竦。夏竦文才出众,从各方面来说,他都颇有些丁谓的影子,只是没有丁谓的手段和能力罢了。心思敏锐的夏竦感觉到了将来西北必有一战,打仗他不在行,但把握政治机遇的能力却分外出众。因为天圣年间站错了队,赵祯亲政之后夏竦颇受排挤,他把西北事发看作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这个时候夏竦拼命鼓吹在西北加强兵力,朝廷重视武备。

由文官来修兵书,听起来好笑,实际上只能如此。禁军里的高层将领说起兵略来还不如文官,中下层将领还有一部分不识字,让他们修也修不来。文官是纸上谈兵,问题是禁军将领连这纸上谈兵的本事都没有。三帅中现在李用和是最靠谱的一个,他几年时间从县巡检升到管军大将,又知道什么兵略了。

所谓修兵书,也只是捡故纸堆,能把历朝兵制理一下,就非常不错。想着这样一本书能够指导打仗,那是想也不想,编成的兵书也不是干那个用的。从太宗时候起,便就把历朝留下来的兵书列为禁书,就连《孙子》、《六韬》、《尉缭子》等君王赐给大将都神神秘秘的,其他就可想而知。这个年代,兵书传统实际上基本断绝,就以禁军现在的军制,古代的兵书用处也有限。以前的兵书是国事兵事一起来讲,跟现在兵制完全不同。

第49章 串连第16章 仁义者何?第125章 收获的季节第288章 分岐第29章 端午(上)第29章 攻略(一)第163章 两府议事第5章 和尚契嵩第326章 要交给你了第87章 好事第21章 众人到来第61章 裂痕第246章 轩然大波第60章 阳光明媚第242章 世间哪有这种大臣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130章 饮鸩止渴第99章 搞事情第119章 审问第99章 刻书准备第86章 你有什么可说的?第200章 各怀心思第188章 我就是个土包子第177章 用番钱的人第5章 月是故乡明第38章 必胜之势第273章 示威第54章 家贼第317章 苟且岂能偷安第34章 移民第37章 夜对第109章 不如结社第84章 猛虎入狼群(二)第232章 李觏出仕第234章 龙游浅滩被虾戏第252章 诡异的格局第217章 追猎第33章 公事中没有我觉得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53章 查税第201章 一举两得第30章 烈士暮年第155章 解套第126章 时机到了第88章 南来的汉人第25章 要不我们换换?第57章 原则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316章 党项投宋的人第251章 多争堂除第154章 好借好还第332章 建节第21章 同年第25章 追捕逃亡第80章 花开富贵第39章 兄弟夜话第233章 想不明白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11章 回庄第3章 尽头牙第4章 郊迎第19章 理通事顺第59章 分歧第56章 城狐社鼠第88章 改制第305章 他们怎么来攻?第73章 童大官人第192章 殿中演武(为勿忘黑岛加更)第37章 三头目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134章 假于阗国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56章 说与做的规划第308章 战争也要本钱第207章 离别第161章 有样学样第75章 契丹会如何?第32章 五等户制第5章 报恩第59章 扫雪第176章 钱粮为纲第14章 欧阳修认输第313章 扬长避短第116章 清理后患第45章 人总会长大第112章 黑吃黑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53章 炭价风波第25章 廷辨第110章 过河拆桥第171章 万事操之在我第118章 渐有头绪第277章 狼狈为奸第73章 废后风波(下)第59章 洞若观火第170章 文人的优越感第37章 三头目第35章 三轮车